•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孝經》中蘊含的致知論及修養論

第二節 修養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一脈絡的思考模式。

此外,由《孝經》對「則」、「象」的重視可知,在《孝經》思考理路中是相 當重視對前人、標竿者或模範者進行學習的,而這也是何以〈三才〉章說了兩次

「先之」(「先之以博愛」、「先之以敬讓」)310的原因,實際乃希冀透過「先」之 之教以為人所取法。而且,這個「先之」的模範絕對是可以為人所取法的;原因 在於,先王是「見」到「教之可以化民」311的智者是以知道教之必要,於是先王 以其身教先行(博愛、敬讓)以示民,使民能有可以效法與學習的對象。

關於「先之」概念的論述,《孟子》中也曾用到一次,不過是在引述孔子之 語中提及的而非孟子本人所言;312反觀荀子,使用「先之」作為效法之意的情況 就很多了,如「恭敬以先之」313、「漸慶賞以先之」314、「故厚德音以先之」315, 甚至還有以反例為教以靈活使用「先之」的情況(如「亂世不然,汙漫突盜以先 之」316)。

綜上可知,《荀子》與《孝經》都相當重視一個範式的「先之」以為人所效 法的致知法則。並且,自方才對《荀子》與《孝經》使用特殊詞彙訴說致知方法 與致知材料概念的探討可以發現,正因為對他們來說,善智與德行並非根深柢固 於人性之中,所以他們才會那麼看重向外致知之要;然後,吾人還得將已學知之 事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修養實踐,直至自身能運行該已知於無礙,才能稱得上是確 實求得該知者。這樣看來,《孝經》致知方法與材料概念的來源確實可以從《荀 子》致知論的根本要項中得到理解。

第二節:修養論

一、修養之基本工夫──「敬」工夫的義涵

自前面對《孝經》致知論的探究可知,《孝經》對於人性的認識深深影響了

310【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頁 28。

311【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頁 28。

312《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復之鄒問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

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 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頁 89。)

313【先秦】荀子著,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仲尼〉、〈致士〉,頁 101、273。

314【先秦】荀子著,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王制〉,頁 146。

315【先秦】荀子著,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王霸〉、〈議兵〉,頁 222、298。

316【先秦】荀子著,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王霸〉,頁 2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自身致知論之思想理路。至於《孝經》修養論,事實上,除了亦有受到其對人性 的理解影響外尚承其致知論而來(是以關於《孝經》基本修養工夫的如實樣貌,

下文便會貼著《孝經》心性論及致知論之特殊性格以將其掘發);而且,就因為

《孝經》致知論並不走反身便自得一路,因此對所學與善的累積之修養工夫就顯 得非常重要,也是它認為大家都應該要謹慎為之的。基於此,《孝經》提出「敬」、

「修身」、「立身」以面對知及善的操持與累積的修養工夫。

依《孝經》致知論對持其志以學習聖人之「道」與深思熟慮的重視,因此其 修養工夫就與一心持守、擴充一路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而展現對累積善、依「道」、 依其知進行自我調整的強調。因此《孝經》思想理路中,即便是天子也應依「道」

去調整自己,而〈天子〉章便顯現了《孝經》修養工夫的自我要求之力量。不過,

徐復觀卻以為〈天子〉章實為疏漏,他說:

按就孝的德性論,應無分於上下;即如此處「愛親者」二句,何以專屬於 天子之孝?……這中間缺少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及」

字。317

然而,首先〈天子〉章並沒有將「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視為天子之孝專屬;接著徐氏將〈天子〉章所論以孟學背景來理解是有問題的,

除了因為前面探究《孝經》心性論及致知論而知其乃荀學一路外,〈天子〉章「敬」

乃依已由聖人確定之情理(「愛」)而有的自我修養工夫318,這與孟子修養論強調 擴充存養本具的四端性善明顯不同。

至於〈天子〉章依情理而有的自我調整將於後文有詳說,於此得先交代「敬」

何以能是《孝經》修養論的基本工夫。首先,「敬」字在《孝經》中出現的次數 高達 24 次之多,這便顯現了《孝經》思想脈絡對「敬」的重視與把握。其二則 是關於「敬」字之義,《說文》說「肅也」319、《釋名》更一步說「敬,警也。恆 自肅警也」320、《易‧坤卦》則說「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321;他們將「敬」

以「肅」、「警」、「直」來解釋,總括而言,都帶有自我整飭、自我告誡、要求自 身不邪曲的意味。而就「敬」之具有強烈的自我要求義涵看來,經《孝經》一再 提及的「敬」,的確有著濃厚的修養工夫意味。

317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頁 186。

318按:因為對《孝經》來說,依情是可能無所節度而走向不善的,因此〈天子〉章於此才會強調 此情具理乃經由知「道」之聖君(是以方能將「德教加於百姓」)辨認與確認過的。

319【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頁 188。

320【漢】劉熙撰,《釋名‧卷第四‧釋言語》(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頁 48。

321【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南宋出刻本周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4 年),頁 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樣的話,「立身」與「修身」工夫相較於「敬」工夫不僅出現次數少(加 起來只出現 3 次),並且,《孝經》中都將「立身」、「修身」工夫置於文末而沒有 對二者進行詳說;因此,總而言之,《孝經》這樣的思想脈絡所顯現的乃是以「敬」

作為其修養論之基本工夫的。

而「敬」之作為《孝經》修養的基本工夫,事實上,還是自其繁複嚴格的致 知論而來的,因此強調自我要求以「道」修己身的修養工夫在《孝經》思想理路 中便是必要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一個能要求自己進行自修工夫的人是會發現 自己問題的人,也就是說,這樣的人是會承認自己的不足進而表現有謙虛的態度,

而這便是「敬」所帶出的《孝經》修養之基本原則。

(一)對自己負責的自我整飭工夫

如前所述,向善之志與謹慎的心境是能夠離《孝經》之「道」更進一步的,

而這也是何以《孝經》會那麼重視人於日常的自我要求之自修工夫,因為要達成

《孝經》修養工夫的最終目標就是得要確實實踐「道」、行「道」方有可能達成。

〈紀孝行〉章中便以「事親」之事為主軸展現人於日常的自修工夫,它說: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 則致其嚴。322

認為真能稱得上孝子的人在侍奉父母之事上,第一於日常起居時須戮力自我告誡、

自我整飭、自我調整;第二則是奉養雙親時須展現和顏悅色;第三則是父母病時 應展現憂慮之情;第四乃父母去世應展現哀傷之情;第五則是祭祀雙親時應有莊 嚴之禮的展現。於此,「其」所代指的就不會是父母而是孝子了。

再者,雖然表面看似分論「居」、「養」、「病」、「喪」、「祭」時的應然表現,

不過實際上「養」、「病」、「喪」、「祭」時能盡「樂」之情、「憂」之情、「哀」之 情、「嚴」之禮(並展現有恰當之節度分寸),都得是基於平居時的「敬」之自修 工夫方能呈現的。而且,須行盡「致」的主體都是孝子自己,如此便反應了這些 表現都是孝子發自內心而有的,並沒有絲毫造作。

因此,林佩儒認為〈紀孝行〉章所論乃「談到事親的五種基本態度」323基本 上是沒錯的,她用「態度」說明「敬」工夫,實際上是完整地展現了「敬」的工 夫義涵──謹慎校正一己。而就《孝經》「敬」工夫的義涵來看,其實正與重視 自修、重視「誠」與「獨」的荀子展現著高度相似。

322【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頁 42。

323林佩儒:〈《孝經》地位之檢討及其思想之再確認〉,頁 6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荀子的修養工夫乃自其並非純善的人性及看重心的向外致知而有,所以他非 常重視依所學而有的自我檢討之修養工夫,也就是說,荀子的修養工夫之所以展 現嚴謹態度乃基於其對人性的認識與由是而有的致知論而來。值得注意的是,《荀 子‧不苟》中「誠」、「獨」、「形」連珠而論所呈現的(「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 獨,不獨則不形」324)其實是與《孝經‧紀孝行》「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有 所對應的,那便是實踐的「形」之於「事親」以及修養工夫的「誠」、「獨」之於

「致其敬」。甚至,《荀子‧不苟》有「誠」、「獨」之工夫方能「形」善於外所展 現的修養,實際上正與《孝經》謹慎校正一己(「致其敬」)於平居事親的修養工 夫有著相同意義。

至於孟子,雖也重視自修的修養工夫;然而,以《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所 說來看(「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325),可以 發現孟子修養工夫走的乃是反求一路,亦即反回其身即能體認到純善性體(「孝 悌忠信」也在其中)而言的修養工夫。這樣的話,基於純善性體進而強調涵養須 內求、反求的孟子的修養工夫,便明顯與荀子的修養工夫走著不同路線,呈現著 不同脈絡。甚至,相較之下,荀子與《孝經》的修養工夫顯然是比孟子的修養工 夫更為繁複且更加嚴格的。

(二)能依人的情感變化進行自我調整

承第三章所論,在《孝經》思想理路中人性除了有能善的能力外尚有自然情 感、欲望在其中,而自然情感、欲望是可能蔓延而無所節制的,是以《孝經》之 視人性就不會是純善。雖然自然情感、欲望是可能因為無所節制而走向不善的,

不過,在《孝經》思想理路中自然情感、欲望尚有有別於無所節制的另外一面─

─具理之情。因此,人的情感是否產生變化也是能作為該人有無不合「道」表現 之反映的。

在確定了人的情感變化的確能作為「敬」工夫的自修判準後,接下來,本文 將會把《孝經》中「敬」工夫所依的人情變化會再分成面對雙親的情感以及社會 他人的相應情感來看(前者乃出現在〈天子〉章以及〈喪親〉章,後者則於〈廣

在確定了人的情感變化的確能作為「敬」工夫的自修判準後,接下來,本文 將會把《孝經》中「敬」工夫所依的人情變化會再分成面對雙親的情感以及社會 他人的相應情感來看(前者乃出現在〈天子〉章以及〈喪親〉章,後者則於〈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