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孝經》的荀學系統理路之確立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孝經》的荀學系統理路之確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結論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乃在於證明《孝經》思想本身即具價值;亦即《孝經》絕 不僅只為政治所用進而淪為政治目的、手段,更重要的其實是其思想理路中蘊含 著的如道論、天人關係論、心性論、致知修養論與政治論之全體思想。而本文以 荀學為進路重讀《孝經》,以探討其思想體系背後的基礎,於是會先從《孝經》

道論、心性論、天人關係論入手,接著探究在此脈絡上的致知論、修養論及政治 論面貌。然後,基於如是對《孝經》思想的全觀,於是確認其正是以荀子哲學系 統為基礎的。底下將先扼要地、總括地說明本論文上述的種種觀點,然後再進一 步討論《孝經》於荀學思想史建構上的價值意義。

第一節:《孝經》的荀學系統理路之確立

本論文先討論了《孝經》中蘊含的道論、心性論與天人關係論。關於《孝經》

的道論,本論文是分成天道與人道來說明的。首先,其天道並不走神聖本體論路 線而為具價值傾向的素樸天道,然後此具價值傾向的天道是能作為人道之啟發的,

所以其論「道」乃是到人事上才有比較深入的內容。舉例而言,其論人道不僅是 不離社會的形下存在,又是人在面對現實社會中所有人、事、物能有節度分寸表 現的依據,還是人能辨知至理的憑藉,亦即是無所不包地面對現實人生的各種權 衡。

至於《孝經》對人性的看法,本論文除了從〈聖治〉章、〈喪親〉章之論「性」

來討論外,尚且佐以潛藏有「性」義涵的論述處(〈庶人章〉)一併為論。而在經 由對上述篇章的梳理後可以發現,《孝經》對人性所持的看法除了有「生性」與

「自然情感、欲望」在其中外,尚有能「及」善之性。而且,〈庶人〉章說能「及」

則是就人性能善的可能面向來說,亦即向著、朝向善的先聲。總之,《孝經》之 論人性既包含了就生命來說的「生性」,又有著「自然情感、欲望」以及能向善 與朝善的性在其中。

在這個理路下,善的取得對《孝經》而言便來之不易,是以它一再強調「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必要,因為在其思想理路裡人能達至至善的關鍵乃在於心。而且,自〈諫諍〉

章的論述還可以發現,《孝經》之心是不僅能認知而且還是能行價值判斷的。除 此之外,自〈喪親〉章論及至情的實際情況來看,乃是以「情」作為證成「禮」

為必要的依據,這便道出了《孝經》對情性價值的肯定,因此《孝經》是走著認 為情本身就蘊含著價值的也即後代所謂「理在情中」之思想理路的。於是人必須 在現實中選擇善並進行效法、學習,然後依據「道」來斟酌調整自己,以至於能 符合「道」所具之節度分寸,進而使自身確實朝美、善、德發展。

接著,《孝經》中蘊含的天人關係論則主要通過〈庶人〉章、〈三才〉章、〈感 應〉章將「天、地、人」並置而開啟的論述中見。首先,〈庶人〉章與〈三才〉章 的「天」、「地」雖展現著於自身脈絡中運作得宜的情況,但他們尚只能為人所效 法,並不能以一份滿全的價值直接下貫於人,亦不會有什麼意識來干涉人事,於 是主動權仍在人的身上;這便展現了《孝經》天人有分的一面。然後,〈感應〉

章一面將人類比於天又把天地人置於同一平台對話的情況,正展現了《孝經》天 人合的一面,不過〈感應〉章另一面卻又道出了天地的「應」是有其限度的,亦 即並非與人的作為完全無關;於是,《孝經》天人之際實際上乃合中有分。

再來,《孝經》中蘊含的致知論及修養論都承其對心性的認識而有。於是,

《孝經》致知論便基於它認為純善並非沛然充滿於「性」中的,而只是有著能善、

朝向善的能力而已,於是向善之「志」的秉持與鍛鍊便是其致知所重視的必要前 提,然後在開始致知前還得要有一小心謹慎以期離「道」更近的心境。也就是說,

《孝經》正是以這樣的心志與心境作為其致知的第一步,亦為不可或缺,因為得 基於此方能確實接近「道」進而得「道」。

是在這個脈絡下,《孝經》揭示了「教」之必要以及人能「則」與「象」善 的主動學習;但又基於人的能力僅止於此,所以需要以聖君、先王提供的「道」

為人所參照,且先王所提供的「道」尚只為大方向的引導、指引而非作為現成地 複製模仿之用。甚至,人透過這樣而致知、得「道」後,《孝經》也不會認為就 能成為聖人或成為固定不變的真理,原因在於,「道」在《孝經》思想理路中得 是隨時而變動的──以確保人能展現確實有符合該情境下所面對的人、事、時、

地、物所應有之節度分寸。

至於修養論,乃承著其心性論及致知論來。亦即人在知道性所具之困難後,

便得透過聖人之「道」以為參照進而認識「道」,接著就得要鍛鍊自己。而既然 致知之事需要花心思費氣力,那麼,在獲得「道」後的依「道」而有的自我整飭 便顯更為重要了。於是,「敬」之作為《孝經》修養之基本工夫,首先是反應了 自己對自己負責的自我整飭工夫,所展現的乃是謹慎校正一己以使自身的日常行 為都能呈現有符合「道」所具之節度分寸。又,基於《孝經》認為情中有理,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敬」之修養工夫還是能依人的情感變化而進行自我調整的。

然而,對《孝經》來說,修養若僅憑依知而有的自我校正是不夠的,原因乃 在於人性的特質還可能導致人在實際行為活動中展現偏差。所以,《孝經》認為 尚得就具體行為來校正──「立身」須「行道」、「修身」須「慎行」、「謹身」須

「節用」,而這些修養(「立身」、「謹身」、「修身」)又都蘊含有「敬」工夫義涵 在其中。這樣看來,要稱得上《孝經》思想理路裡修養初階段的完成,得是從心

(「敬」)到身(「立身」、「謹身」、「修身」)都進行整飭才行,目的無不為了使人 朝德與聖推進。

最後,《孝經》中蘊含的的政治論乃基於其對心性的認識並以其致知修養論 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所以它在施政的基本理念上,才會要求施政的聖君須得為 政以德、教示人民,以便人民能在這樣的引領下向其學習進而逐漸改變(即「化 民」),並且最終因為做到最好而有「揚名」的相應成果。

在探查了《孝經》整體思想後可以發現,它大多與荀子思想展現呼應。而這 樣的脈絡正是《孝經》思想的一個重要基底,是以以荀學為進路重新詮釋《孝經》

才能對《孝經》思想有準確、深刻、如實的理解。首先,《孝經》承繼了荀子以 自然元氣為本體的道論,是不同於神聖本體的素樸天道,於是更深刻的《孝經》

論「道」乃在於人道層面,這便如同荀子之論「禮」般──都是形而下又是在現 實社會中隨時制宜之恰好節度分寸。

然後,《孝經》對於人性的認識亦承荀子「人性向善論」、「弱性善論」而來,

於是認為人性只能說是有著向善、能善的能力,並肯定自然情性的認為理在情中。

甚至,關於天人之際的理解亦走荀子「合中有分」一路。按照如是對道論、心性 論、天人關係論之理解,於是《孝經》致知論最在意的乃是「教」、「學」之必要,

而這事實上正與荀子脈絡呈現一致。因為對荀子來說,人性中並沒有一個固有且 純善的性(亦即人性所具有的能善能力尚不足以稱善),所以有一具一定客觀標 準的「禮」以為吾人所學習、效法在荀子思想理路裡就是一件必須的事情了,而 且「禮」還是能落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的不離社會之存在。就此脈絡看來,基 於善、知的取得來之不易,於是《孝經》如同荀子提出「誠」與「獨」之要般地 以「敬」為修養之基本功夫,又如同荀子重視由聖人所製的禮那樣,認為無論致 知或修養都須以聖人之「道」為準則以朝成德漸近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孝經》看似獨特的以實踐經驗為準的自修及就具體行為活 動來進行的校正亦是符合荀學脈絡的;前者類似於明清自然氣本論「知行並進」

的修養工夫,後者則如同荀子所提出的「修身」、「端身」、「立身」、「謹」概念。

總之,正因為對《孝經》與荀子來說善來之不易,於是隨時整飭、校正一己言行 之事乃是此脈絡中的不可或缺,目的都是為了能確實朝聖與德邁進。除此之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孝經》施政基本理念之所以展現與《大學》「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有相同脈絡,實際上亦是荀學思想體系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