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孝經》中蘊含著的道論義涵

第二章 《孝經》的撰著時代、作者、文本實謂及詮釋的發展

第一節 《孝經》中蘊含著的道論義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謂「情性」者乃「飢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而那些依禮義而有的 行為都是違背人情的,所以他才會順勢將只順著情性的致惡結果顯露。然而,這 並不代表荀子視情為惡或者否定情,他只是認為不能像秦人「從情性」173般放縱 此情性而已。甚至,若自其將情置於性前將「情性」合說的情況看來,是更能顯 現他對「情」的包容的。

並且,〈性惡〉中對「情性」以及禮義的論述,都是基於荀子心性論而有的 開展。基於此,底下將自上述的荀子心性論與〈性惡〉中說情性及禮義之必要(荀 子性論的延伸)一併為說,以為荀子心性觀及相關開展稍作概述整理。首先,荀 子論人性包含「情」、「欲」以及能「知」善的能力,已如前述,依此才會說一味 順情會讓惡彰顯;並且,又因為荀子之性並不能作為成德聖之必然保證,因此能 使善彰明的以禮義為原則、循禮義而行便成了依荀子性論的必備。至於荀子禮義 內涵的詳說,將在後論《孝經》蘊含的致知論處一併為論,於此只需先了解荀子 脈絡中的禮義不僅並非僵化之儀節,還是能使人得以不斷依其而行以達到善之憑 藉,更是合乎人性、體察人性、「稱情而立文」174而來的便可。

這樣,就上述孟子性本善、四端心善、天人合一、性情與荀子性能善、認知 心、天人合中有分、情性與禮義的內涵看來,作為先秦孔子後儒家承繼者的孟、

荀之思考進路的確展現著殊異的性格。基於此,本文在往後考察《孝經》思想時

(不光是在心性論與天人關係論上,還有致知修養論及政治論處亦若是),也會 對《孝經》思想整體與不同進路的孟荀思想進行對比思考,希冀能以新的詮釋視 野,使《孝經》有新的也更貼近原本性格的樣貌。

第一節:《孝經》中蘊含著的道論義涵

一般來說,在研究中國思想典籍時是不會跳過不說其宇宙本原論的。然而,

首先是因為《孝經》中並沒有直接說明其思想理路中的宇宙生成樣貌,再者則是 因為過去的《孝經》研究大多沒有跳脫孟學思維框架,所以在談論到《孝經》涉 及本體論的論述時,往往直接以神聖本體論去理解《孝經》所論。

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 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

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先秦】荀子著,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頁 468-469。)

173【先秦】荀子著,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頁 475。

174【先秦】荀子著,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頁 3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舉例來說,關於《孝經》之論「道」,先前的《孝經》研究者一方面是鮮少 對此作詳細、深入地探究,另一則是會直接以神聖本體論的形態去理解《孝經》

之「道」。如王長坤便曾說:

以子思、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對先秦儒家孝道的主要貢獻是在理論建設,

著重從「天道」與「人性」兩個根本問題對孝道進行論述。……《孝經》

論孝,除從人性論之外,還著重從「天道」方面論述,給「孝」塗上了神 祕主義的色彩。175

正是將《孝經》所論視為孟學超越、神聖本體一路的承繼。事實上,《孝經》中

「道」當作名詞使用的情況有八個(如「要道」、「用天之道」、「父子之道」、「大 亂之道」、「雖無道」、「至德要道」、「立身行道」以及「非道不行」),但其中只有 一處有涉及關乎天道的討論,其餘則都是著墨於人事層面的。這樣看來,《孝經》

之論「道」並沒有著重於「天道」的論述上,因此,王氏於此對《孝經》的論斷 便可能是有問題的。

基於此,底下將就上述所分成的天道與人事層面(人道)來探究《孝經》之

「道」,試著掘發它那可能並非走神聖本體論一路的天道認識,並掘發其所著重 的人道之實質義涵。

一、天道素樸

如上所述,基於《孝經》並沒有直接說明其思想理路中宇宙生成的樣貌,所 以無法自此窺知其本體論形態;不過,若我們能如實掘發《孝經》論「天道」的 實質義涵的話,便能推知其本體論的基調。也就是說,是能自《孝經》「天道」

的特徵去推知其論「道」是否具形上神聖本體意義。

儘管《孝經》沒有著重於「天道」論述、原文中亦沒有「天道」一詞的使用,

然而,〈庶人〉章所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 孝也」176之將「天」與「道」合說的情況卻還是有將其天道特徵透露的。自〈庶 人〉章將「天之道」、「地之利」以及人事層面的「謹身節用」三者對等並列而說 的情況來看,首先反應了《孝經》「天之道」並非神聖本體意義的天道,而只為 天在運行時所具有的一定條理分寸、價值傾向、規範法則的運作模式。也就是說,

在《孝經》思想理路中,天道只能說是就天的運行有序來說的素樸天道。

175王長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頁 277。

176【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頁 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值得注意的是,此「道」似乎是能呼應以自然元氣為本體的荀學之「道」的,

劉又銘說:

自然氣本論的「道」是就自然元氣的運行來說的,它跟「理」一樣,都不 是在氣之外獨立存在的東西。如果說「理」指的是自然元氣運行的條理,

那麼「道」指的就是自然元氣的合於某個「理」的運行的本身,或是那運 行的軌跡。177

而「理」又是「隨著自然元氣的流衍開展而逐步出現、逐步豐富以及隨時變遷的」

178;這樣看來,《孝經‧庶人》所謂「天之道」與「謹身節用」的人之道雖然有別,

但依舊是在同一系統脈絡中進行的。

至於素樸天道究竟與人道有什麼關係?兩者之間的距離又是如何的問題,事 實上,〈庶人〉章將天地之道與人道並置的論述中就有透露。它認為作為子女者 若能謹慎自身行為、節省用度以侍奉父母,才真能稱得上孝養父母,也才是發揮 其能向「道」之性的合「道」行為表現,就此而言乃是以人的實際行為訴說了人 能取認道理(「天之道」)之實。只是,素樸天道之於人也僅止於此,正如同《荀 子》「天行有常」179成為形容詞般,《孝經》天道亦只作為人道的一種啟發與象徵。

而雖然人對「天之道」僅止於能感受、取認,不過就因為人能以其所取認的道理 為人道所參照,所以《孝經》天道與人道尚運作於同一系統脈絡中。

因此,即便《孝經》沒有直述其宇宙生成樣貌,但尚能自其天道特徵明白《孝 經》絕非神聖本體論形態的哲學,反倒與以自然元氣為本體的荀子哲學展現著高 度相似。180換而言之,無論是《孝經》所謂的「天之道」亦或「謹身節用」的人 道,都展現了《孝經》之「道」的確是潛藏有價值傾向的、天地人運行的依據。

總之,《孝經》「天之道」所展現的,乃是不同於形上神聖本體的素樸天道。

二、人道──「道」於人事層面的義涵

承上所述,《孝經》之天道乃是具價值傾向的素樸天道,而且尚能作為人道

的一種啟發與象徵。這樣看來,《孝經》人道是以素樸天道為基調的,因此其論

177劉又銘:《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頁 80。

178劉又銘:《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頁 80。

179【先秦】荀子著,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頁 323。

180按:於此關於「自然元氣」與「神聖本體」的理解乃參劉又銘於《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

─當代新荀學論綱》所認為的,他說:「自然元氣,只是一個淺在地、發散地蘊含著價值傾向、

價值活性的『自然本體』,而不是宋明理學的理本論所謂的『理』與心本論所謂的『心』那樣的 一個價值滿全的價值根源與價值中心,它不是作為『純粹價值自身』的一個『神聖本體』(頁 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道」是到人間方有比較深刻的內容(如就行為模式、社會組織來說的道)。既 然《孝經》論人道是以素樸天道為本,而天道在其理路裡又具有價值傾向,那麼,

《孝經》之人道應該也是有價值傾向的了。

事實上,《孝經》之論人道,乃就著現實情境、貼著人及其所處的社會組織 來說的;只是,關於人道的內容,《孝經》並沒有直接地、條列地論定。原因在 於,對《孝經》而言並沒有純粹的、至高無上的唯一真理,所以即便是有價值傾 向的人道,都是得依現實情境進行不斷調整、隨時權衡才有的。

基於《孝經》之「道」的實質義涵不易立即辨認,本文於此將會從其論「道」

的模式與脈絡中將其認為的「道」之內容、知「道」的實質樣貌掘發出來,接著 才會以此「道」之實質義涵,進一步探討其論「道」的思想理路及定位。如此一 來,分析出的「道」之理解必定貼合《孝經》自身的思想理路,而且還能從中看 出《孝經》思想性格之歸屬。

(一) 人道的實質內容、樣貌

關於《孝經》之人道,以有明顯直說的〈廣要道〉章來看,它說: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 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 其君則臣悅,敬一人則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181

於此,「孝」、「悌」、「樂」、「禮」都屬「道」,至於「親愛」、「禮順」「移風易俗」、

「安上治民」則都是合「道」的具體情形。而且,「孝」、「悌」、「樂」、「禮」與 具節度分寸的合「道」行為(「親愛」、「禮順」、「移風易俗」、「安上治民」)還分 別是面對著人情、禮、風俗、人事面向為說的,這便顯現了《孝經》論「道」的 特殊性格──就著現實社會脈絡而言。

雖然《孝經》對「道」之實質內容有直接、明顯地詳述者只在一處,然而,

自前對〈廣要道〉章的探討其實可以發現,《孝經》論人道所展現的樣貌是相當 多元的。舉例而言,在《孝經》思想理路裡,不同的人各自依其性、運作其心、

修養實踐以面對現實社會上的各種人事物之際,若能有適當的節度分寸之表現,

那便是合「道」。這樣看來,《孝經》人道的內容就不會只出現在〈廣要道〉章中,

那便是合「道」。這樣看來,《孝經》人道的內容就不會只出現在〈廣要道〉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