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孝經》中蘊含的天人關係論

第二章 《孝經》的撰著時代、作者、文本實謂及詮釋的發展

第三節 《孝經》中蘊含的天人關係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置於事親之事上說的。

甚至,《孝經》更有將「情」視為本身即具價值的論述,如〈喪親〉章說:

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 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 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 哀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 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 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215

將悲痛哀戚之情與禮儀節文相互為論,當有一方為「禮」時另一方則成為證成對 方的「理」,就此而言,正是《孝經》肯認「情」內在本身即蘊含著價值的實際 形況。

綜上所述,《孝經》對「情」的看法正如王長坤等所說:

《孝經》中專設〈喪親章〉,認為父母死後對父母喪葬、祭祀,是作為孝 子事親的終結。……以上六事皆發於孝子的悲慟之情,非孝子的虛偽造作,

這種由真情所表現之行為,是合乎禮的。216

首先,王氏等將一般人認為基於「禮」而有的孝子事親之事(如喪葬、祭祀), 認為全是出自真情而有的行為實踐,至此還只是說明「情」之於《孝經》的重要 性。至於他們肯認《孝經》理路裡「情性」即具價值的表述,則在最後──認為 其真情乃「合乎禮」者。這樣看來,〈喪親〉章記述其相當重視的喪禮規範準則 以及禮節細目這件事,雖然表面看似只為制式教條;但如果依「情」行為的結果 是合「禮」的話,那麼也就反映了當初在訂定「禮」時,「情」的價值勢必在其 考量範疇中。也就是說,在《孝經》思想理路裡,禮義之所以合於「情」,正是 因為它認為「情」裡面是存在著理的。

總之,肯認「情」及視「情」本身即具價值意義的《孝經》,基於以「情」作 為其自身理論發展之基礎,所以它對「情」的看法乃是能展現其特殊思想性格的。

第三節:《孝經》中蘊含的天人關係論

215【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頁 55-56。

216王長坤等:〈《孝經》: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理論化、系統化的總結之作〉,頁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若《孝經》確為儒家典籍,那麼它對天的看法與天人關係的持論,應該也會 是合於先秦儒家的。而先秦儒家論天人關係雖以「合」為基調,卻還是有所差異 的,除了一般認為以孟子為代表的「天人合一」外,尚有劉又銘說荀子的「天人 合中有分」217。不過,囿於華人文化裡面對圓滿崇拜的現象及心理趨向,總寄望 替人性找到根本,因此往往將以孟子為代表的「天人合一」視為儒家「正統」; 簡而言之,孟子的「天人合一」除了將人之「性」視為天所賦予外,還是以天德 作為其所謂純善的人性之根源。

基於此,歷來將《孝經》視為先秦儒家思想承繼者的研究,往往也將《孝經》

裡天人關係的理解直接歸為孟子「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一路,如崔雪茹論《孝 經》天人觀之歸屬說:「思孟學派對先秦儒家孝道的主要貢獻是在理論建設,著 重從『天道』與『人性』兩個根本問題對孝道進行論述。」218直接將《孝經》所 論歸為思孟學派的後繼。然而,崔氏所謂孝道理論建設的天道、人性問題,其實 是先秦儒學共同關注的問題,並非只有思孟學派才有討論。也就是說,作為先秦 儒家孔子之後的承繼者──無論孟、荀,不僅都不可能失落對孝道的繼承,亦不 會不把孝道論題帶入他們的思想脈絡、理論架構中。

所以,我們得先暫時跳脫將《孝經》天人觀視為孟子「天人合一」的脈絡,

而回到《孝經》自身的論述脈絡、思想理路去分析探究其所持的天人關係之樣貌。

甚至,當我們回到《孝經》本身去探查其對天的論述時,便會發現《孝經》說天 人關係絕非站在視天人完全相合的立場,而是有一定程度的區分的。基於此,本 節底下將會以《孝經》對天地人的論述、感應情況為探討主軸,掘發《孝經》天 人關係的如實面貌。

一、天為人所「用」──對《孝經》天人關係的一個考察

關於《孝經》對天人關係的理解,若直接從〈庶人〉章、〈三才〉章將「天」、

「地」、「人」三者並列為論的表面義來看,《孝經》的天人關係就很容易被視為 是孟子理路的天人相合──那便是以天人同德說天人合一;所以即便孟子之天

(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219)不具強烈主動性,人卻還是能「上下與天地同

217詳見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頁 27-50)、〈荀子的哲學典範及 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頁 33-54)。按:一般乃將儒家天人關係分成「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

兩類,前者以孟子為代表後者一般則認為是荀子。

218崔雪茹:〈淺論孟子的孝道思想〉,《孝感學院學報》(第 28 卷第 4 期,2008 年 7 月),頁 8。

219【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告子章句下》,頁 2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流」220般自然而然地與天地共理、同德。而謝幼偉甚至針對〈庶人〉章所說認為:

這就是說,孝之為德,乃先天的,不待經驗的,是不學而能的,因而便有 普遍必然性。普遍云者,無人無之也。必然云者,不如是,必於心不安,

且無德教可言也。221

他將《孝經》孝道視為天所予的普遍必然,在此脈絡下,《孝經》天人關係就成 了人性乃天所賦予的純善;並且,又將此普遍必然視為《孝經》德教的根據,這 是因為他認為若不如此《孝經》便無德教可言。

不過,誠如上節對《孝經》人性的探討,《孝經》所言的人性普遍必然指的 是能善的傾向,而非謝幼偉認為的《孝經》人性普遍必然之純善。並且,〈庶人〉

章關於天人之際說: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 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222

認為所謂一般平民百姓的孝道除了要配合自然四時以耕作、評估土地貧瘠肥沃以 利用外,還要謹慎自身行為、節省用度以養父母。按照這個邏輯,「天」與「地」

確實存在著「理」,並且天地運行的規律、法則是能為人所用的。然而,此處人 是得主動「用」天「分」地的,亦即得自己發現並依循著天與地的規律、法則以 行人事於無礙,並且,天地於此並沒有顯現主動控制人事的意志;因此,從主動 方為人及天無意識干涉人事來看,〈庶人〉章所透露的天與人之間便是有分的了。

也就是說,在〈庶人〉章的思考理路裡,天地是有其理卻無意志施加於人身 上的;不過,人若能倚此天地之理用於人事的話,也能使其所處的社會能因德之 順行,進而有平和穩定的狀態。然後,基於使社會能倚德之順行而平和穩定的主 控權在人自己身上,所以〈庶人〉章後面才會接著說,如有人不斷努力卻擔憂自 身資質、能力不夠而無法做到是不可能的。誠如李慶之針對〈庶人〉章所論指出 的,一方面認為是時社會道德水平低下,因此《孝經》推行道德教化以改變社會 是為必要,另一方面認為〈庶人〉章行孝道之事不僅沒有階級限制,還是有時刻 省察自身的人都能做到的;223就此而言,除了道出《孝經》的背景問題外,更反 映了《孝經》對人主控性──人自為之的重視。

220【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告子章句下》,頁 231。

221謝幼偉:〈孝經與論語中孝道思想的比較〉,頁 60。

222【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頁 27。

223參李慶之:〈《孝經》思想經華通論〉,頁 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以上對《孝經》天人關係的探討可以發現,並不能單就《孝經》的論述模 式去劃定其思想性格,因為這樣是可能將《孝經》表面義誤會以致於錯讀《孝經》

天人關係原義的,而這個情況亦發生於對〈三才〉章將天、地、人並論的詮釋上。

如朱嵐便認為〈三才〉章「『孝』被賦予本源的、世界觀的意義,這就為後世理 學家從『天理』的高度闡釋孝開了先河」224,另外張國強、梅柳也直言此處是將

「『孝』抬到『天經地義』的高度」225,莊兵更認為《玄宗御注》乃「沿著《孝 經》的思想方向,極力抬高和放大孝義,強調孝的天道性,不可違背性」226;這 樣看來,他們都把「孝道上升到世界根本規律的高度來認識,因而孝道就是永恆 不變的道理和規律」227

不過,事實上,〈三才〉章將天、地、人三者並置而論的目的乃是在於彰顯 孝道之應然,它說: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 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228

所以〈三才〉章於此將天道運轉的常道與常規、土地順順載萬物、人不斷行為實 踐德之行(以使其所處的社會狀態達平和穩定)作為比喻,那便是要以天地人運 作之合宜證成孝道的應然,於是才會接著說如果人能效法天的行為(如四時運轉)

來實踐孝行使人道彰明的話,天下便能平治。

這樣看來,〈三才〉章以天、地、人三者並置進而展開的論述,其中天地的 運作雖然有著一定的價值義涵,不過他們只能作為人所效法,亦即天地之價值並 不能直接下貫於人進而成為人固有之理與道的。甚至,自莊兵認為《孝經鄭注》

所透露的:「將『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各自分開,而專以『民之行』為『孝 悌恭敬』之義。這樣,『天經地義』則變成不包含孝」229看來,〈三才〉章這樣分 述天、地、人所透露的天人關係的確不若孟子路線的天人合一、天人同一般將價

224朱嵐:《中國傳統孝道的歷史考察》,(台北:蘭臺出版社,2003 年),頁 135。

225張國強、梅柳:〈《孝經》道德教化思想探析〉,頁 74。

226莊兵:〈《孝經鄭注》文獻真偽與思想價值探究〉,頁 23。按:自莊兵於此分論《孝經鄭注》與

《孝經御注》對〈三才〉章的註可以發現,關於《孝經》天人論述的理解並非只有一種說法,只 是後代研究者在看待《孝經》所論時依舊逃不過對根源具足及完美的渴望。並且,更可自莊兵於 後(註 228)對《孝經鄭注》的析論看到,我認為的〈三才〉章之表達,其實是與鄭玄的理解更 為接近的。﹝《孝經鄭注疏‧卷上‧三才章第七》:「春夏秋冬,物有死生,天之經也。山川高下,

《孝經御注》對〈三才〉章的註可以發現,關於《孝經》天人論述的理解並非只有一種說法,只 是後代研究者在看待《孝經》所論時依舊逃不過對根源具足及完美的渴望。並且,更可自莊兵於 後(註 228)對《孝經鄭注》的析論看到,我認為的〈三才〉章之表達,其實是與鄭玄的理解更 為接近的。﹝《孝經鄭注疏‧卷上‧三才章第七》:「春夏秋冬,物有死生,天之經也。山川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