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價值鏈與策略形態分析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cGahan (2004)認為,每個產業的演變都依循以下四種軌道中的一種:漸進 型、創造型、中介型和徹底型。要判別產業的演變軌道,就必須檢視其核心資產 和核心活動受到的威脅,如果核心資產和核心活動同時受到威脅,產業面臨的是 徹底型演變;如果核心資產和核心活動都未受威脅,產業面臨的是漸進型演變;

若只有核心資產受威脅,產業面臨的是創造型威脅;只有核心活動受威脅,產業 面臨的是中介型威脅。 

從產業演變的觀點出發,McGahan (2004)強調,演變軌道各階段的轉折點,

正提供了超越競爭對手和改善競爭地位的機會,同時每一種產業演變軌道都隱含 了獨特的成功創新模式,因此,企業在面臨威脅時,創新策略將關乎企業存亡。 

本研究關注在報業變動環境中的因應之道,將根據 McGahan 的觀點檢視台 灣報業面臨的威脅,以及採取的創新策略。 

 

第三節 價值鏈與策略形態分析法  

 

Michael E. Porter 於 1985 年在”Competitive Advantage”(中譯《競爭優勢》) 一書中首度提出「價值鏈」(value chain)的概念,他認為,在分析競爭優勢的來 源時,必須有一套系統化的方法,來檢視企業內所有活動以及活動間的互動關係,

而價值鏈就是分析優勢來源的基本工具。

價值鏈呈現的總體價值是由各種「價值活動」(value activities)與「利潤」

(margin)所構成。所謂價值活動指的是企業在物質上和技術上進行的具體活動,

也是企業為客戶創造有價值產品的基礎;利潤則是總體價值和價值活動總成本間 的差額。

根據 Porter(1985)的看法,價值活動可區分為「主要活動」和「輔助活動」

兩大類(見圖 2‐4)。「主要活動」涉及產品實體的生產與銷售程序,包括進料後 勤、生產作業、出貨後勤、市場行銷及服務;「輔助活動」指的則是支援主要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動的其他企業運作環節,包括採購、技術發展、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基本設施,其 中基本設施有別於其他輔助活動,因為它通常支援整個價值鏈,而非支援個別價 值活動。

Porter(1985)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源自於「它能為顧客創造的價值」,且此 一價值高於其創造成本,而「價值」就是顧客願意付出的價格,優異的價值來自

「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和競爭者相當的效益,或提供足以抵消其價差的獨特效益」, 因此,競爭優勢的兩種基本形態就是成本領導(cost advantage)和差異化

(Differentiation)。

價值活動是構成競爭優勢所需要的許多獨立基礎。每一種活動的表現、加上 其經濟效益,決定了企業的相對成本地位。而這些價值活動的表現,也會決定企 業滿足客戶需要的程度、並因而形成差異化。例如:成本領導其實就是在每一個 價值鏈環節中,盡可能降低成本,差異化就是達到比競爭者更佳的效能。因此,

只要比較競爭者的價值鏈,企業就能從其中的差異看出決定競爭優勢的關鍵所 圖 2-4 價值鏈模型

資料來源:  Porter, Michael E. (1985).  《競爭優勢》,P.49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

Porter(1985)強調,企業的價值鏈其實包含在一套範圍更廣的「價值體系」

(value system)當中,包括了上游的供應商價值鏈,下游的通路價值鏈及客戶價值 鏈,競爭優勢的取得與維持,不但依靠對自身價值鏈的了解,更要了企業如何與 整個價值體系配合。

換句話說,企業價值鏈是站在個別企業的角度考量,若將不同企業所處的產 業環節連結起來,即成為所謂的價值系統,也就是產業價值鏈。產業價值鏈的範 圍與層級均遠較企業價值鏈廣泛,從垂直分工的上游供應商、中游製造商到下游 銷售商,一直到終端的消費者,中間一連串的活動反映了創造價值的過程。而因 為產業特性的不同,產業價值鏈構成亦有所差異。

司徒達賢(2009)對「產業價值鏈」曾有清楚的定義。他認為「產業價值鏈」

由產業的「經營流程」發展而來,涵蓋了產業中重要的「價值單元」(value unit),

考慮範圍應包括整體產業上下游在內。價值單元除了採購、製造、研發等「活動」

之外,還包括品牌、零組件、產品等「資產」,因為「活動」與「資產」在策略 上都有其重要性與運作空間,因此都應納入經營流程。

產業的最終產品之所以能對顧客產生「價值」,與其原材料、加工、運輸、

通路、服務等都有關係,這些都是所謂的價值單元。這些價值單元一方面提供了 附加價值;一方面也有其成本,同時也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潛在來源。

司徒達賢(2009)指出,將經營流程依序羅列之後,即形成產業價值鏈(見圖 2‐5)。左邊為「投入」(input)的價值單元,右邊為「產出」(output)的價值單元。

產業的經營流程有分叉,有交匯,但為了分析的方便,可將具有策略意義的價值 單元繪成一列。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策略分析或策略制定的第一步,就是描述並檢討企業的策略形態。

司徒達賢(2009)將策略分為網絡定位策略、總體策略,以及事業策略三個層 次,其中事業策略是企業在競爭上或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 決策,強調各事業單位在各自產業領域中,如何憑藉滿足顧客及創造價值以獲得 生存、發展與競爭力之道。事業策略的策略形態,可以用以下六大構面來表示:

一、產品線廣度與特色:產品或服務是企業與顧客間最直接接觸的介面,是 企業求生存最基本之依據,因此產品線廣度與特色是描述企業事業策略的首要項 目,例如:提供產業的所有產品或單一產品、產品組合如何搭配、產品特色為何、

如何形成這些特色等,都必須審慎思考。

二、目標市場之區隔方式與選擇:企業可依據各種標準將顧客劃分為許多區 隔或類型,例如:依地區、年齡、生活型態等,區隔方式代表了策略思考的方式 與策略上的選擇。由於企業的資源有限,競爭優勢也難以面面俱到,因此,在諸 多市場區隔中有所選擇,是基於集中力量或「聚焦」之考量。

三、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產業從原料到最終顧客的滿足,必須經過一連串 加工作業或價值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自製或外包,企業究竟要自行從事哪些活動,

即是垂直整合程度的決策。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與競爭優勢、規模及保密等因素 有關。

四、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而帶來的效益,

這些效益的大小,會隨著產業特性而不同。此處尚包含兩個相關概念:範疇經濟 與經濟曲線,前者是指因產品線較多或經營領域較廣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後者則 指當企業長期累積的產量增加之後,成本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而大幅降低。

五、地理涵蓋範圍:企業的價值活動可能集中在單一區域,也可能分散在不 同地區,地理涵蓋範圍的佈局,與產品定位、目標市場的選擇、規模經濟之發揮 等,都有密切的配合關係。

六、競爭優勢:企業的競爭優勢可能是由上述五個策略形態構面延伸出來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也可能來自「非策略形態因素」,例如:綜效、關係、時機、獨佔力、財力、能 力、資訊科技之運用等。

此六大構面除了可以進行整體性的描述與說明外,各個構面對整體策略的作 用,其實也可以從產業價值鏈中的各個價值單元中表現出來。

司徒達賢(2009)強調,策略的目的之一是設法在環境中為企業尋求生存機會,

而評估策略的準則之一是策略能否有效地連結本身條件與外在機會,因此,一個 成功的策略,必然建立在許多前提之下,當這些前提存在時,策略是可行的,若 前提發生變化,策略的可行性就會受到影響。前提大致上可分為三大類, 

一、環境前提:外部環境所構成的機會或威脅,例如:關鍵零組件供應商的 數目、高所得者人數的多寡,均屬於此類。 

二、條件前提:企業內部的條件,例如:企業的通路特性、技術能力等,均 屬於此類。 

三、目標前提:包括檢視目前策略作法的績效,及各個策略方案是否可滿足 其目標組合。研究前提變化的目的之一是在檢驗目前策略延續至未來的可行性,

或目前策略形態的「有效性」是否降低。未來可能的形貌或策略形態很多,最後 選擇的方案,必然是因為最能配合環境趨勢,也最能發揮現有條件,又合於組織 目標,可行性也高。 

換言之,司徒達賢(2009)所謂的「策略形態分析法」,是一套「先有創意,

再行驗證」的思考程序,針對一個具體的策略方案,推導列舉各類前提假設,再 針對這些前提進行深入的環境分析以及資源和條件的檢討,最後再做出決策。 

  小結   

Porter 提出「價值鏈」的概念做為分析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工具,認為價值 鏈呈現的總體價值是由價值活動與利潤所構成,其中價值活動可區分為「主要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動」和「輔助活動」兩大類。企業價值鏈是站在個別企業的角度考量,若將不同 企業所處的產業環節連結起來,即成為產業價值鏈。 

司徒達賢(2009)認為產業價值鏈由產業的經營流程發展而來,涵蓋了產業中 重要的價值單元。價值單元包括活動與資產,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潛在來源。而競 爭優勢與策略息息相關,所謂策略係指企業經營的形貌,以及形貌改變的軌跡,

從事業策略的層次來看,可以用六大構面來表示策略形態,包括:產品線廣度與 特色、目標市場之區隔方式與選擇、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

地理涵蓋範圍,以及競爭優勢。針對具體的策略方案,可藉由「策略形態分析法」

推導列舉各類前提假設,再針對這些前提進行驗證,評估策略能否有效地連結本

推導列舉各類前提假設,再針對這些前提進行驗證,評估策略能否有效地連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