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報業變革與創新研究彙整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動」和「輔助活動」兩大類。企業價值鏈是站在個別企業的角度考量,若將不同 企業所處的產業環節連結起來,即成為產業價值鏈。 

司徒達賢(2009)認為產業價值鏈由產業的經營流程發展而來,涵蓋了產業中 重要的價值單元。價值單元包括活動與資產,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潛在來源。而競 爭優勢與策略息息相關,所謂策略係指企業經營的形貌,以及形貌改變的軌跡,

從事業策略的層次來看,可以用六大構面來表示策略形態,包括:產品線廣度與 特色、目標市場之區隔方式與選擇、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

地理涵蓋範圍,以及競爭優勢。針對具體的策略方案,可藉由「策略形態分析法」

推導列舉各類前提假設,再針對這些前提進行驗證,評估策略能否有效地連結本 身條件與外在機會,最後再做出決策。 

對於報業的競爭勢態,價值鏈與策略形態的概念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分析工具,

本研究分析報業的競爭與策略,將從價值鏈出發,檢視報業價值活動與資產,再 從六大構面剖析傳統報業與《蘋果日報》的策略形態,同時檢驗其策略方案與環 境前提及條件前提是否一致。 

 

第四節 報業變革與創新研究彙整 

 

Porter(1999)在分析產業結構與競爭對手時曾指出,所有產業都有被替代的 威脅。所謂「替代」,指的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品或服務排擠了另一 項產品或服務。從報紙的閱報率與廣告營收下降,而電子媒體與數位媒體的接觸 率與廣告量卻居高不下來看,報紙顯然正面臨被替代的威脅。 

但面臨挑戰的報紙並非坐以待斃。Porter(1999)對於如何阻擋替代品的攻勢,

曾提出多項戰鬥策略,Meyer(2009)  以此檢視報紙的奮鬥歷程,認為從電子媒體 興起的年代開始,報紙就一直透過適應新技術的方式將衰退程度減到最低,因此 Porter 的策略其中有四項顯然適用於報紙:其一是爭取供應商的幫助,包括了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聞紙的供應商及新聞內容的供應商,如:通訊社;其二是改變策略,專注在最不 容易受到替代品影響的部分,例如:當電視廣告囊括全國性形象廣告時,報紙則 轉而經營地方零售商的價格與產品廣告;其三是進入替代企業,實體報紙同時也 經營電子報就是最佳例證;其四是收割市場地位,這是一種孤注一擲的計畫,落 實到具體行動上,就是提高售價、降低品質,然後在垮台之前盡可能從中撈走最 多的錢。 

在電子媒體與數位媒體對市場鯨吞蠶食的惡劣環境中,報紙從未放棄嘗試在 摸索中殺出一條生路,採取的策略也遠較以上做法更為多元。 

 

區隔市場  鞏固核心優勢   

就實務觀點而言,雖然報紙迎戰數位媒體並不輕鬆,但預言中的報業末日也 並未到來。陳穎青(2010)從出版產業的角度觀察數位衝擊,透過暫停購買報紙兩 個月的方式,分析新聞的閱讀行為,發現雖然取得線上新聞表面上沒有邊際成本,

但不代表讀者會採取吃到飽的策略,把當日新聞全部都抓出來讀。若只看線上新 聞,新聞的閱讀量反而會急速萎縮。 

究其原因,陳穎青(2010)認為,報紙通常將相關新聞整合在相鄰的版面空間,

讀者在視覺上一眼即可明白各條新聞的關聯程度,但在新聞網站的首頁,不同新 聞的關聯並不像報紙版面那麼顯而易見。此外,閱讀報紙是一頁一頁的翻讀,視 覺動線有點像是線性的,翻開版面,新聞盡在眼前,讀者可以迅速決定要讀哪些 新聞。網上閱讀則不然,點入文章,讀完再回到首頁,閱讀動線是往復式的,因 為動線太複雜,甚至導致讀者缺乏點開連結的動機。由此可見,網路媒體的某些 特性,恰好對應出報紙的優勢,看似落伍的報紙,並非一無可取。 

王尚文(2006)也指出,因為媒體特性的不同,讀者的期待也各異。讀者要求 報紙比其他媒體更具有深度、廣度與精準度,報導應具有整合性、分析性與趨勢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指導性的全方位功能,因此報紙的新聞內容從資訊化走向知識化、智慧化,

同時為了迎合不同需求,也全面提升軟性版面的娛樂性。

徐榮華(2007)分析報業困境,認為面對日趨衰退的市場,報業已到了不得不 轉型的時刻,國內外報業所採行的可行有效做法,正可供未來報業做為借鏡脫困,

或進一步創造新契機、新事業的參考。 

徐榮華(2007)認為,從整體營運的角度出發,在市場大餅縮小的情況下,報 紙必須重新思考合理的經營規模,一方面要維持生存所需的利潤,同時也必須考 量怎麼樣的商業運作才不會影響到報紙基本的品格與品質。但惡質競爭的環境將 迫使報業尋求合理經營規模的目標難以實現,因此或許可以參考日本,由報業合 作制定規範,讓競爭回歸到產品基本面的報紙內容上。 

徐榮華(2007)強調,就新聞內容而言,消費者讀者導向、軟性新聞當道及立 場差異化幾乎成了全球報紙共通的中心思想,全球報業正積極創新求變,即使在 高度發展的市場,新風格的報紙也層出不窮,它們瞄準了新的讀者群,開創了富 有新意的行銷做法,因此,向來以菁英思維辦報的台灣報業從業人員,也必須調 適心態面對挑戰。 

對於瞄準新的讀者群,目前在全球蔚為風潮的「免費報」,即是區隔市場的 例證。徐榮華(2007)指出,免費報原是報業為爭取年輕讀者而開發的行銷新策略,

在歐美報業市場甚至已威脅付費報的生存,導致付費報與免費報廝殺慘烈。因為 傳統報紙無法與免費報抗衡,因此被迫加入戰場,阻止競爭者發行與廣告的擴充,

以致形成全球逾半免費報是由傳統大型報紙發行的現象。 

這股免費報的熱潮,台灣並未缺席,原本台灣免費報的發行商以中小型報刊 社為主,一直到 2006 年《蘋果日報》旗下的《爽報》投入市場,2007 年《聯合 報》系統的《U paper》加入戰局,不僅發行量大增,延續傳統大型報紙的猛烈 戰火也就此點燃。鄭曉芬(2003)研究台灣免費報之媒體行銷策略,發現雖然報紙 是免費贈閱,但為數可觀的閱報人口以及目標對象明確的捷運族群獲得不少廣告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主的青睞,成為免費報的主要收益來源。但免費報必須在市場需求中找出適切的 媒體定位,若無法確切掌握欲區隔的目標市場,可能導致失敗。 

 

跨足網路  整合數位媒體   

對於數位媒體的挑戰,徐榮華(2007)認為,「報業未來的發展在網路」這個 概念越來越獲得印證,報紙以 web2.0 概念對讀者開放,已是報業突破舊作業框 架的策略,媒體內容將來都必須數位化,才有發展利基,而整合平面媒體、電視、

網路或是手機的平台,最主要的操作模式就是網路,因此媒體未來跟網路的結合 將會越來越多。 

既然與網路合作已是大勢所趨,報紙也無法置身於外。徐榮華(2007)強調,

網路作為整合多媒體的平台,扮演匯流的角色,不能被視為獨立的媒體。報紙為 了要在數位時代存活,必須建構一個印刷與電子媒體共存共利的未來,同時在電 子的環境裡,維持原有的品質,以此利基擴大服務範圍。在數位時代,善用多媒 體是報紙不可或缺、攸關能否成功存續的關鍵策略,因此,報紙必須開始將報紙 與網站編輯部整合在一起,將報紙編輯部轉變成真正的多媒體平台。 

王尚文(2006)也認為,在媒體匯流時代,廣告並非由單一媒體所獨吞,報紙 唯有朝向跨媒體整合,以平面媒體的閱讀特性,參與或結合其他跨媒體的整體企 劃活動,才能爭取到廣告等營業收入,避免被市場邊緣化。而為了與其他媒體整 合,報紙的內容也必須採取模組化企劃、數位化規格,以便用於網路、通訊、廣 播與電視、出版等內容供應,發揮多重使用的功能,真正走向數位內容產業的途 徑。 

王彩雲(2006)分析平面媒體轉型為數位媒體的策略模式,發現運用「產品延 伸變革型」的最多,運用「市場開發變革型」、「多角整合變革型」的較少。 

所謂「產品延伸變革型」的轉型策略模式,王彩雲(2006)解釋,係指將原本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平面媒體的內容移到數位媒體上,是一種比較安全的模式,在數位媒體尚未有營 收之前,仍可以繼續從平面媒體獲得發行及廣告收入,但長久來看,這種模式未 來很難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嚴酷挑戰,因此成功機率相當渺茫。 

王彩雲(2006)也說明「市場開發變革型」模式係指以網路閱讀者為主要對象,

完全以網路為工具提供服務,這種模式除了服務原有的顧客,也可能開創新市場,

但必須擔負可能流失熟悉原有閱讀方式讀者的風險。 

至於「多角整合變革型」模式,王彩雲(2006)指出,是在數位媒體上整合各 種服務,提供讀者一指搞定所有需求,除了提供資訊服務,也整合目標對象的其 他需求,一次完整提供。這種模式大部分是先建構一個平台,並結合同業、異業 夥伴,甚至讓過去被動接收訊息的讀者,也參與一起創造內容。 

根據王彩雲(2006)的分析,目前絕大多數的平面媒體通常在一開始只是附加 經營數位媒體,此時平面媒體的經營規模大、營收高,數位媒體相對而言規模小、

營收少。但當數位媒體逐漸壯大,甚至閱讀流量和平面媒體旗鼓相當時,平面媒

營收少。但當數位媒體逐漸壯大,甚至閱讀流量和平面媒體旗鼓相當時,平面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