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A Tale of Two Cities》by Charles Dickens   

路透(Reuters)前執行長湯姆格羅瑟(Tom Glocer)曾說:19 世紀是報紙時代,

20 世紀是廣播電視時代,21 世紀則是個人化媒體的時代。擁有 400 年歷史的報 紙,在媒體變遷的洪流中曾經風光一時,在廣播、電視相繼興起之後,雖然曾被 預言將行至末路,但總算在電子媒體的夾縫中一息尚存,然而,隨著數位時代的 來臨,報紙在益形嚴苛的環境中卻顯得左支右絀。

1991 年,在報禁開放 3 年後,台灣的閱報率到達 76.3%的高峰,之後一路下 滑,過程中或許偶有起伏,卻無力回天,不過十餘年光景,2004 年首度跌破五 成來到 49%,2006 年更下滑至 45.8%,換句話說,台灣只剩不到一半的人還在看 報紙。在此同時,2006 年的電視接觸率為 94.5%,一直維持穩定的高點,網路接 觸率則在短短幾年內一飛衝天,直達 39.1%(尼爾森媒體大調查,轉引自徐榮華,

2007)。報業面臨有史以來最黑暗的時代。 

事實上,台灣報業在 2006 年之前已掀起一波倒閉風潮(詳見表 1‐1),而電 視正是報紙讀者流失的主因,特別是 1993 年有線電視合法化之後,電視接觸率 節節高升,報紙處於一路挨打的局面,面對整體大環境的衰退,許多擁有輝煌歷 史的報紙在競爭中紛紛不支倒地,直到 2006 年之後倒閉波瀾方息,景況令人不 勝唏噓。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1-1 重要報紙停刊一覽表

停刊日期 報刊名稱 說明

1999 年 1 月 21 日 《自立早報》 報禁解除後首份新辦日刊綜合性報紙 2001 年 10 月 3 日 《自立晚報》 以「無黨無派,獨立經營」著稱 2002 年 2 月 20 日 《勁報》 台灣首份全彩報紙

2005 年 11 月 1 日 《中時晚報》 發行量曾高達 40 萬份

2006 年 3 月 1 日 《大成報》 以影劇及體育新聞掛帥的報紙 2006 年 6 月 1 日 《中央日報》 歷史悠久的國民黨黨營報紙 2006 年 6 月 6 日 《台灣日報》 曾為中台灣第一大報

2006 年 11 月 1 日 《星報》 以影劇、消費新聞為主的聯合報系報紙 2006 年 12 月 1 日 《民生報》 首份標榜民生、體育、影劇內容的報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台灣報業在報禁時代由《聯合報》及《中國時報》兩大報團獨大,報禁於 1988 年解除,1992 年後《自由時報》乘勢崛起,形成三強鼎立局面,《蘋果日報》

在 2003 年加入戰局,競爭益形激烈,除了上述檯面上這些廣為人知的報紙吹起 熄燈號之外,其餘因為財務問題停刊的小型報紙更不可數計。目前報業由《蘋果 日報》、《自由時報》、《聯合報》及《中國時報》寡佔市場,雖然在殘酷的生存戰 爭中倖存,但也必須面對讀者減少、廣告流失、影響力降低等困境。

報紙的收入來自發行與廣告,其中後者是主要獲利來源,閱報率的高低則會 影響廣告主投放廣告的意願。在報禁開放後、電波頻道仍未解禁前,報紙是囊括 多數廣告收益的寵兒,但 1993 年有線電視合法化之後,閱報人口逐年下降,2011 年第 4 季閱報率已跌至 39.8%的新低點,同一時間的電視接觸率是 90.4%,網路 接觸率則為 53.4%(尼爾森媒體大調查,轉引自動腦雜誌,2012),對報紙而言,

這不僅代表發行量數字的減少,更造成廣告轉移陣地,直接衝擊報紙的營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雖然報紙一枝獨秀的廣告榮景受到有線電視的威脅而下滑,但據統計,報紙 在 2006 年仍以 140 餘億元的廣告量和有線電視平起平坐(尼爾森媒體新知,2008 年 1 月號),此時網路廣告尚不成氣候。及至 2011 年,有線電視的廣告量已暴增 至 211 億元,報紙的廣告量卻萎縮為 106 億元(尼爾森媒體研究,2012 年 1、2 月號),異軍突起的網路廣告則於同年衝破百億大關來到 102 億元,且後勢看漲

(2011 年台灣網路廣告量統計暨 2012 預測報告,2012)。 

報紙是個「燒錢」的行業,進入門檻很高,經營者往往背負著龐大的人事、

紙張、印刷、通路、行銷等成本壓力,廣告市場雖連年成長,報紙分食到的大餅 卻愈來愈小,面對經營困境,「節流」是報業慣常採用的策略,例如裁員減薪以 控制人事成本支出,縮減報紙尺寸、彈性調整出報張數、採購較低價的紙張,以 降低紙張及印刷成本(2011 出版年鑑,2011)。除此之外,報紙也致力「開源」

以增加收入,若如此仍無法彌補財務缺口,只好黯然退場。 

「台灣自從解嚴之後,每隔 3 或 5 年就有人滿懷雄心壯志想創一份報紙,…

結局都只有一個:草草收攤,認賠了事(韋思曼,2003a)。」過往前仆後繼的歷 史印證辦報著實大不易,歷經適者生存的淘汰賽後,台灣報業一度維持《自由時 報》、《聯合報》及《中國時報》三分天下的態勢,但在電子媒體與數位媒體的夾 殺之下,報紙已然被視為夕陽產業,來自香港的《蘋果日報》偏偏選在蕭條的 2003 年來台打天下,且一舉改寫報業版圖,成為「四大報」中的佼佼者。報業 的黑暗時代,似乎在此時露出一線曙光。 

然而,2011 年第 4 季閱報率已跌至 39.8%的新低點(尼爾森媒體大調查,轉 引自動腦雜誌,2012),廣告量也無起色,面臨競爭愈形激烈的媒體市場,報紙 是否能夠化危機為轉機,誰也沒有把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