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儒釋道合一

在文檔中 明傳奇雙紅記研究 (頁 122-125)

第五章 思想主題

第四節 儒釋道合一

《明史》〈儒林傳序〉有云:

原夫明初諸儒,皆朱子門人支流餘裔,師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

胡居仁篤踐履,謹神繩墨,守先儒之正傳,無敢改錯。學術之分,

則自陳獻章、王守仁始。宗獻辛者曰江門之學,孤行獨詣,其傳不 遠。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學,別立宗旨,顯與朱子背馳,門徒偏天下,

流傳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99

由上段文字可知自陳獻章、王守仁以後,程朱之學便一蹶不振,而宗陸王 之學者江門學派因「孤行獨詣」,所以傳不甚遠,姚江學派雖門徒遍及天下,

成為當時學術之主流,但其思想終流於空談心性。由上可知,明代理學的 發展是由程朱理學轉為陸王心學的一個關鍵。

然而明代有一股反對王學末流之空談,與理學末流之無用的思想潮流

99 《二十五史•明史》卷二八二,列傳第一七○〈儒林一〉,(台北:鼎文書局,1987 年)。

正悄悄興起,甚至成為明代理學轉變為清代實學的一個關鍵。一個時代的 思想文化之變遷常是全面的,正當儒家學者極力設法挽救王學末流之空幻 狂誕的弊病的同時,佛教界也出現了蓮池、憨山等幾位大師,以強調修持 工夫的重要,及重視學問佛藏地位,來挽救佛教之弊。

明代中晚期的學術背景是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主流之爭,儒、釋、道 三教思想上的格格不入,這些都不足以撼動自宋至明受無數儒者所尊崇儒 家所謂道統。但由於佛道思想的覺醒,使理學家有機會提出調和朱王之爭、

三教之爭的內涵。當時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思想潮流日益形成時代風尚,

士大夫們紛紛熱衷禪學,煉性修道,幾乎無一幸免,士大夫瘋狂地信奉佛 道的思潮,與明代文人出處進退的人生哲學相共鳴。縱觀明代官僚政治的 腐敗,使正直士大夫感到失望,而官場的傾軋,門戶的鬥爭,更使士大夫 們為了險惡的現實環境,以及個人宦途感到憂慮,久而久之悲觀抑鬱成了 當時文人的共同心病。於是他們便企圖在宗教信仰中尋求解脫。神仙道化 思潮一時成為士大夫的嗜好與時髦。在這種風氣影響之下的文人,或者與 世浮沉整日醉生夢死,或者故作虛脫作態求取仙道美名,捨此便別無選擇。

庚生子處在這個時代之下,或多或少也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

《雙紅記》在傳統儒家觀念中,明顯透露著佛、道的思想,例如佛教 因果報應的思想,道教求仙思想,在其中都有明顯的痕跡。

首先是紅線因前世揹負三條人命的罪愆,得下凡贖罪,接受成為婢女,

受人驅使之苦,並以拯救兩地人民性命為補償,表現了明顯的果報觀。而 她前世為男子,因罪而貶為女子之身,在佛教的觀念中,修行仍以男子為 善,女子在修行的階層上,是低於男子的,所以身為女子,本身也是一種 磨難與懲罰。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紅線與崑崙奴的神仙身份是屬於道教系 統的,他們的貶謫是由道教系統中的最高主宰玉帝所下旨的,而從崑崙奴

欲修成「上仙」的概念來看,這也是屬於道教的思想。

在整個劇本中,佛、道思想隨處可見,而劇本所要宣揚的俠義主旨中,

其實是建立在儒家傳統忠君愛國的基礎上。於是劇中儒、釋、道合流的創 作精神,是可以一覽無遺的。以佛、道思想背景的人物──紅線與崑崙奴

──支持儒教忠君愛國的信念,又在為國家立功,達成報答君王的目標後,

以求仙為終極目標,標榜人生最終歸宿不在人間富貴,而是天上神仙。這 是當時社會中儒、道、釋三者合一的觀念,呈現在文學作品中的見證。

在文檔中 明傳奇雙紅記研究 (頁 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