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一、研究場域

(一)草莓國小附附幼稚園的簡介

草莓國小(化名)位於南投縣境內,草莓國小附設幼稚園(簡稱草莓班)創立於 民國七十七年八月,奉准設立一班招收學齡前幼兒,每班以三十名幼兒為原則。草莓 國小屬於小型學校,國小全校學生有六班加上幼稚班一班,全校共有七班。九二一大 地震使得舊校舍毀損不堪,經慈濟援助重建完成現今新校舍。

草莓附幼的教室在草莓國小的入口處,獨立一棟建築物在校園的右側,與國小校 舍辦公室之間的距離約 20 公尺的斜坡。教室右邊大操場左邊是一堵矮牆。幼兒的室 外活動空間分成前後區,前區有一棵大榕樹,榕樹被一座圓形座椅包圍,大榕樹前空 地可提供幼兒騎腳踏車、妞妞車、跳繩…後區設有大型的溜滑梯、搖搖椅等不可移動 的遊樂設施,以及斜坡,遊樂區地面鋪有黑色的安全磚。教室外牆上的公佈欄上,設 有活動看板,上面展示著幼兒的課程活動照片以及貼有全園內的活動進行計畫與家長 分享的訊息,以方便家長們瞭解幼兒在園內的動態。

(二)草莓班的空間環境

站在草莓班玄關處往內看,右手邊是幼稚班辦公室,往前走即進入幼稚班大門,

幼稚班分成兩區,有一區是舖設木質地板的團討區—為主要上課區域、午休休息區,

另一區為學習角。兩區之間以棉被櫃作為區分,學習角內區分有積木角、日常生活 角、工作角、益智角,小朋友進行角落活動以及用餐時間均在此區域做主要的活動

,然而在團討區的兩個角落分別規劃為娃娃家及語文角。

圖 3-2-1 草莓班之教室及遊樂區配置圖

(三)草莓班的一週作息時間與活動內容 表 3-2-2

草莓班幼兒的入園時間以在 7:30~8:30 之間,入園之後幼兒會開始進行一連 串的例行性工作,交回閱讀護照、親子連絡簿以及家庭作業。然後開始畫日記圖,在 完成日計圖之後幼兒即可自由選擇喜愛的學習角進入操作,直到 9:30。在自由探索 的時間內,幼兒可依自己的需求彈性選擇享用點心。9:30—10:10 為戶外遊戲時間,

10:10 回教室進行靜寂活動,10:20—10:50 開始今日的主題活動時間,在 10:50—11:

40 的時間內會進行主題延伸活動採分組進行。下午課程以唐詩與成語教學、衛教宣

二、研究對象

本行動研究將以草莓國小附設幼稚園之十九位混齡幼兒為研究對象,由於少子化 之故,九十七第二學期幼兒合計有十九位,九十八第一學期合計有二十位。課程教學 者由研究者和另一搭檔小嫻老師共同擔任。九十七學年下學期本班共有十九位學生,

其中有十二位男生,七位女生。在家長背景方面,有八位幼兒的媽媽因結婚而移居台 灣,為台灣的新住民。有一位幼兒為隔代教養,一位為未婚生子女,父母不知去向,

由外公外婆撫養,小阿姨就讀草莓國小六年級。其中兩位幼兒來自單親家庭。十九位 幼兒有三位獨生子女,排行老大有四位,排行老么有十二位。九十八學年上學期有二 十位幼兒,其中大班生有八位、中班生五位以及小班生七位,其中九位為新住民子女。

在社區資源的部分附近有易經大學、木雕藝術館、草莓園、中潭公路、烏溪沿岸…

等。而草莓班家長多數以務農為主,班上的大班幼兒全數符合五歲扶幼計畫補助資 格。

草莓班上幼兒以混齡為主,去年的大班生有七人,中班生有八人,小班生有四 人。由於男生有十二人女生只有七人,男女生比例差異大,在日常生活中衝突狀況總 是不斷。下課時多偏愛玩動態的團體遊戲,如鬼抓人、戰鬥遊戲、超人變身… … 等 , 這些都是追趕跑跳碰類型的遊戲,常會有肢體碰觸的機會,不可避免地,幼兒 之間常常有弄傷弄痛的機會增多,告狀、哭泣的情況也層出不窮。在言語表達方面,

班上有幾位小男生常常會使用不當的言語,例如有人擋路,不說「借過」而說「走開」, 雖然可能並無惡意,但不好的溝通言語卻容易讓同學有不好的情緒反應,或者是遇到 挫折時就罵人、遷怒、火藥味十足。面對衝突事件頻傳的情形,幼兒大多以爭吵、告 狀、哭泣等不好的方式來面對,狀況不斷。

第三節 研究實施流程

本研究旨在運用活動的實施發展ㄧ系列減少幼兒衝突行為的課程方案並據以 實施。基於研究目的與方法,研究架構與實施流程依照行動研究的循環模式來進行。

一、 研究實施流程

本研究實施流程包含五個主要階段:(一)準備階段;(二)訪談與計畫階段;

(三)行動與反思階段;(四)統整歸納研究發現;(五)結論撰寫成研究報告階段,

實施流程如圖 3-1 並依序說明如下:

研究旨在編擬並實施一系列有關減少幼兒衝突行為方案課程。採「行動研究」,

依據行動研究「評鑑、反省、回饋、修正之循環」的過程,分為研究準備階段、探究 教育理論階段、行動研究階段、資料分析階段以及撰寫研究報告階段等五大階段。如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教室情境視察

初步文獻探討

確立研究主題

提出結論 撰寫論文 減少幼兒衝突行為課程及策略

實施設計課程

資料蒐集與整理

調整教學活動

資料蒐集與整理

實施設計課程及策略

文獻探討

反省、分析、討論

再反省、分析、討論

(一)、準備階段

1.界定研究主題、形成研究目的與問題

(1)教室情境視察

本階段為行動研究的基礎。兩位實際教學者由於皆任教於草苺班,便於進行實地 研究的適當機會,研究者決定以班上幼兒進行教學活動研究,在時間的掌控上較為彈 性,對於幼兒的了解及資料的蒐集也較為完備。在共同討論後發現班上幼兒衝突行為 不斷是目前在班級經營上最需要輔導協助的部分,因此在研究之初,先蒐集相關文獻 進行探討,也擬定接下來的研究方向。

(2)初步文獻探討

研究者先搜尋和衝突、同儕衝突行為、班級經營相關的研究論文、期刊、書籍,

以及其他相關文件,藉由閱讀文獻來探討其內涵是否對減少幼兒衝突行為會有所幫助

,對這些主題先做初步的認識及瞭解 。

(3)尋求合作研究教師

研究者邀請班級搭擋教師小嫻老師為合作研究之夥伴,透過對話、共同討論幼兒 的衝突行為,並徵求同意以減少幼兒衝突行為策略之運用與實施進行行動研究。

2.文獻探討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研究者在展開行動研究階段前,首先針對幼兒衝突行為的發生、因應策略等相關 文獻做理論上的探究,藉此增進研究者對幼兒衝突行為的發生與預防知識的獲得,以 及概念的釐清。此一文獻探討階段,在本研究中是一持續不斷的探究歷程,始於研究 之起點,迄於研究報告之完成。

3.擬定研究主題

從初步文獻探討中,發現要減少幼兒衝突行為必須先認識引起衝突的原因,事先 的預防比事後的導正來的重要,所以和班級經營有密切的相關,且研究對象為學前幼 兒,所以擬定「減少幼兒衝突行為之策略」為本研究的主要方向,並確定以行動研究

法作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二)、訪談與課程計畫階段

本研究的時間從 98 年 1 月開始,研究者開始進行減少幼兒衝突行為相關資料之蒐 集,且利用上課時間對幼兒進行衝突行為觀察紀錄,瞭解研究對象較常引起衝突行為 的情境,以得知幼兒的學習需求,開始著手設計減少幼兒衝突行為之策略,期望藉由 本課程方案的實施,引導班級幼兒減少衝突行為,增進良好同儕互動關係,並透過不 同策略實施以減少幼兒衝突行為課程設計與實施,透過研究協助研究者的專業成長。

(三)、行動與反思階段

本階段是實施行動研究的重要階段,係採 Lewin(1946)的「螺旋循環」模式,

用來描述行動研究持續進行的歷程。行動研究是由許多「研究—行動」迴圈所形成的,

每一迴圈包含計畫、觀察、行動與反省四步驟,上一個迴圈與下一個迴圈之間所以形 成螺旋關係,表示教育行動係不斷地切入相關核心,並且發展出各種較佳教育行動策 略的歷程。(陳惠邦,2003)。本研究採此「研究—行動」連續不斷循環的步驟,共分 為四項步驟,如圖 3-3-2

擬定教學活動

實施教學活動

觀察資料蒐集

省思與修正

圖 3-3-2 行動研究循環圖

1.減少幼兒衝突策略的實施

研究者將擬定完成減少幼兒衝突行為之策略,據以實施。減少幼兒衝突行為之策 略由研究者與小嫻老師視當週之主要教學者來進行教學。主教者亦會依當週所實施的 策略來依序進行。

2.資料蒐集

在教學過程中,藉由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並將資料做初 步分析,以作為與合作研究教師討論與課程修正之依據。

3.反思與修正

應用行動研究「計畫行動觀察反省修正」的行動螺旋策略,進行教學成效的 評估。在教學進行中,蒐集各項的資料,進行反省和檢討修正,並視幼兒的反應隨時 調整教學策略,再次實施於教學現場。每個活動單元都是一個行動循環的單位。

(四)、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括:訪談記錄、教學日誌、團體討論記錄、學習區觀察記 錄、軼事記錄、省思札記、學習單、親子聯絡簿等相關資料,研究者將綜合上述的資 料進行編碼、整理、分類、分析與歸納其內涵,整理出本研究之結果。

(五)、撰寫研究報告

(五)、撰寫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