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由研究者與合作研究教師一起實施「減少衝突行為方案課 程」,並以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等方法來收集資料,經由質性研究編碼分類程 序來分析資料,最後以三角測量法來提昇研究結果之信效度。

本章將分五節進行說明:第一節為研究方法。第二節介紹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第三節為研究架構與實施流程。第四節說明減少幼兒衝突行為課程方案。第五節為資 料整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行動研究的界定

行動研究法是行動和研究結合的一種研究,是指情境的參與者(如教師)基於實際 問題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學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

進行有系統的研究,以講求實際問題解決的一種研究方法。陳惠邦(1998)提出行動 研究就是採取行動所進行的研究,也就是說實務工作者身處於實際的工作環境中,因 應本身實務工作上亟待改進的問題以進行的研究。行動研究的目標,不只是在對研究 的現象與行為進行詮釋而已,同時也要達到對研究對象進行改變或改革的目標,是一 種結合了理論與實踐行動(潘淑滿,2008)。行動研究的發起主要是因為有實際問題 解決的需求,即以問題為研究主題,並提到過程中是採共同合作的方式,進行有系統 的研究。合作的對象可以是專家學者,可以是現場實務工作同事,也可以是學校的團 隊為了相同的目標共同來努力。因此,行動研究源起於實際情境中所遭遇的問題,其

最終目的則為問題獲得解決,或改善實務工作的條件和情境。葉重新(2005)在《教育 研究法,p.358》中,也詳述了行動研究的特徵為:

(一)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實際工作的人員;

(二)從事研究者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

(三)在實際工作場景中進行;

(四)以解決工作上的問題為目的;

(五)以訪談和觀察來蒐集資料;

(六)以合作方式進行研究;

(七)可以增進參與行動研究者學術研究能力。

針對以上行動研究的特徵,探討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之原因。

二、採用行動研究法的原因

研究者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動研究法,原因有以下數點 :

(一)、以研究者的角色來看

本研究是以草莓班幼兒為研究對象,研究者是草莓班導師,合作對象為另一搭擋 小嫻老師,兩位為該研究情境中的參與者。若以研究者的角色來看,符合上述行動研 究中「從事研究的人員,就是實際工作的人」與「以合作方式進行研究」的特徵。另 外,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欲設計出一套「減少衝突行為方案課程」,於草莓班上 進行實際的教學,透過實施的過程中,藉由不斷的分析、反省及討論,評估課程實施 成效,視是否要再對課程進行修改,以期班上幼兒能在同儕衝突處理上,產生正面的 影響。亦符合「從事研究者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之特徵 。

(二)、以研究的目的來看

研究者透過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意識到班上幼兒衝突行為不斷的問題上需要修正 改進。因此有了此研究題目的構想,本研究的目的為:設計一套課程包含各種不同策 略的實施,來作為學前幼兒預防及解決同儕衝突之用,並探討本行動研究在減少衝突

行為的策略應用上對學前幼兒減少衝突行為上之成果。由此看來,本研究的目的正是 行動研究的真義所在,因為行動研究的歷程就是一個問題解決的歷程 。

(三)、以研究的場域來看

在研究現場中,也就是教室中,去了解教師在應用不同策略時,幼兒的衝突行為 是否有所改善,並進行反省與檢討。本行動研究進行的場域以研究者任教之班級為主,

符合以上「在實際工作場景中進行」之特徵。

(四)、以研究的過程來看

在課程活動的實施中,發現幼兒的真實問題,並且因為過程中的種種因素的影 響,以致於推動的成效不彰或者方法的不適當,必須透過研究者不斷的行動、思考反 省再修正,這種過程符合行動研究之精神 。

(五)、以研究的價值來看

潘世尊(2005)認為行動研究鼓勵行動者成為研究者的研究觀點,他進一步提出 使教育活動圓滿進行的教育理論,終究要由教育實務工作者本身來建構。因此,以身 為幼兒教師而言,以本身的職場環境作為研究的場域,成為一位行動研究者,不但可 以透過實際的行動,將研究結果運用在班級中,讓理論與實務結合,來改善班級經營 的教學品質,且透過自我內在的反思,使研究者自己有所獲得,並期望對其他幼教夥 伴也能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