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研究的成長與轉變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行動研究的成長與轉變

以情意教學課程為主題,輔以行為改變技術為策略課程,是「教」與「學」的互 動歷程。在此一行動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在有許多省思與收穫,分別整理如下:

一、對行動研究的省思與收穫

(一)情意教學活動是循環歷程

在情意教學活動進行中是一種動態的過程,除了隨時反省、調整目前與原預設的 目標差距外,也仔細觀察、傾聽與幼兒的反應以及回饋的情形,是否符合幼兒實際的 認知及行為發展。這些發現可以成為研究者進行情意教學活動時,調整或維持原案的 依據,並且因應幼兒的學習態度、情境差異的不同需求而更動調整。例如在第三階段 之知足、仁愛篇中第十六次教學活動之延伸活動,原先安排是體驗活動,因適逢九九 重陽節加上老年化的時代到來,應讓幼兒知道感恩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奉獻 故將延 伸活動排定為九九重陽感恩奉茶活動。

行動研究進行的情意教學活動,並非只是一個單純的教學活動,而是一 連串的實施過程。在有新的訊息、研究對象或研究者陷入困境時,經常需要 重新調整初始的計畫,以符合行動研究的精神(葉重新,2001)。行動研究過 程真是一連串的挑戰呢!

(省 980905)

教師的教育工作是起而行的工作,教師行動研究是計畫—行動—反省的循環過程

。本研究運用情意教學課程活動,藉由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在教學情境中反思與修正 課程實施的缺失,藉以增進專業能力之成長。

行動研究是一種提供實務工作者解決自己工作困難處的行動方案,在進 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檢討與修正的工作不能懈怠,依循一定的程序反覆進 行。這循環過程就有如時間的巨輪一樣,不停的往前,一怠惰就跟不上步伐

了。

(省 981027)

行動研究開啟了研究者對「行動」與「研究」的視野,瞭解教師若能主動對教學 情境中的問題產生探究的精神,即擁有專業自主能力的哲理。然而,幼兒的反應是豐 富、多元的且難以預料。在教學的過程中,面對新生加入所產生的混亂場面、舊生七 嘴八舌的搶話影響教學品質。這些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讓研究者不禁思考行動 研究的主要精神,應該是為了研究成果的展現,還是為了改善目前教學困境而行動的 掙扎與矛盾中。經過數次的檢討和修正,讓研究者更清楚行動研究是為了改進現況而 進行的研究,是為改善草莓班幼兒衝突行為所做的努力,從發現問題,擬定問題思考 解決策略,教學與執行到檢驗結果依序進行的行動研究。

(二)角色的多重性

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身兼多重角色,既是行動者、觀察者、記錄者、教 學者、級任導師多重角色。為了避免多重角色的混淆,研究者會輔以錄影、錄下上課 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對話等,最佳的行動研究策略是擁有協同研究者一同努力。

對於研究者最大的挑戰在於時間的有限,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

各種角色是相當重要。在執行計畫及撰寫論文期間,一直覺得身兼數職的自 己在跟時間賽跑,想要把所有的事情通通都做,實在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除了論文計畫的情意教學活動外,也有課程進度及 學校行政配合的活動的壓力和責任。

(省 940913)

(三)實施行動研究需克服的問題 1、新生的加入

新學期的開始是新生加入的戒備時機,正好也是情意課程實施的第二階段。原以

為對舊生來說是只情意課程的延續而已,然而加入新生的情形卻不是那麼的順利。新 生的坐立難安讓課程很難順利進行,等待新生常規建立後再繼續進行行動研究,在時 間上並不被許可。

才開始進行數字手指謠,一根手指頭啊!一根手指頭啊!變!變!變成 毛毛蟲,就已經溜走了一個阿方,阿容一看阿方不見了,也緊接著走過去積 木角,兩個人玩了起來。這時,阿小也離開要往積木角走去。我走去把阿方 抱回來的同時,阿欣看見阿容在那裡,也進去玩了起來。就這樣一來一往,

大約進行了五分鐘都在抱小孩、牽小孩、安撫小孩中溜逝。而我只能用疲於 奔命來形容。

(誌 980904)

因應大社會變遷、雙薪家庭..等構成因素,幼稚園不僅要具有家庭保育的功能,也

是幼兒離開家庭的第一學習團體(劉毓秀,2008)。在幼稚園裡,每一位幼兒來自不同 的家庭生活背景,每位幼兒的氣質、生活習慣、生活作息也不同,適應新環境的速度 也不同。幼兒常規的建立相對地亦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在情意課程的活動進行中 需要依照幼兒的反應來調整課程的長短。

2.、教師效能的質疑

在與教授討論論文研究方向時,教授在理解草莓般的情形之後曾問我:你想幼兒 的衝突行為會不會與教師效能有關?教授問的很客氣,我聞言卻為之ㄧ愣。研究者立 即思考「是不是因為我們教學方式太鬆散?」「還是研究者在班級經營上有待努力的空 間…」

今天引導小朋友進行海底世界的美術活動,整個活動的過程中,研究者 發現當老師的眼光沒有陪伴幼兒時,幼兒之間會以較輕鬆的方式進行自己的

活動,有時甚至違規的行為也會出現。在老師忙碌的背後,幼兒永遠有一本 屬於自己的劇本在演出著,只是上演的內容,是老師很難發現的劇情。

(省 980911)

一位優質的教師在教育職場上竭盡心力,對於教學工作能夠積極完成,提昇幼兒 學習效果,展現出教師應有的效能。教師效能乃是指教師在所從事的教育情境中,能 夠堅定本身的信念足以影響幼兒正向的學習,並且具備改變幼兒學習效果的實際教學 行動,使幼兒能夠有效的學習以達成教育目標,其主要包含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教學 效能兩種層面(孫美珠,2002)。在教師教學效能上,是指教師必須從課程的規劃設計 上,有系統的呈現教材,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班級經營策略。因為在情意教學 活動的歷程中,一再的發現問題、形成策略解決問題,所以每個問題的出現,就是一 個行動的開端,這樣的心境讓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更為沉著穩定;自己反覆的練習、

思考、修正。當遇到瓶頸時不斷去回顧理論內涵,去思索課程的設計,並且不斷調整,

這使研究者對於情意教學課程漸有所獲。在設計、實施、反省、閱讀、再實施的過程,

便使我漸漸明白情意教學的精神。在引導幼兒衝突行為的專業能力便不斷地增加、提 升。

3.家長的支持是落實情意教育推動的力量

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學習與生活的環境,孩子從父母的教養態度習得認知、

行為與態度的養成。社會學習理論也強調模仿學習的重要性,此一現象,也讓研究者 不禁反思,如果孩子在學校習得情意態度的養成,但如果無法落實於家庭的生活中,

家長對於情意教學活動無法以身作則,這樣的教育成效只是外在層面的改變,並不能 深化孩子對於情意態度精神的養成,更不可能培養柔軟心。在幼兒期,大部份兒童以 父母為楷模。他們開始把父母的價值觀、態度和世界觀內化(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 所以家庭教育若能搭配情意態度的養成,可達相輔相成的效果。

到她今年畢業的哥哥,也會在生氣時使用三個字或五個字的髒話。當時曾與 家長溝通過此問題,家長回應會再多注意。家庭教育的重要可見一班。

(省 980926)

4.行為改變技術單一策略使用不易

在擬定之行動研究的歷程中共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只搭配某種行為改變策 略。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由於每天在幼稚園裡有這麼多的孩子上演著各種不同的 戲碼,其中會有良好行為、一定也會有違規行為,面對這麼變化多端的行為,無法只 使用單一行為改變策略。例如在第一階段搭配的行為改變技術是正增強,有些活潑好 動的幼兒違規行為卻一再累犯,正增強的行為改變策略就很難立即運用於這些幼兒身 上。因此,教師處理幼兒行為改變策略會因人而異。

(四)、小結

本研究運用繪本、戲劇、遊戲等發展以情意教學活動為主題之課程。在行動研究 的歷程中,藉由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在教學情境中反思與修正課程實施的缺失,研究 者透過教學日誌與省思札記的書寫,記錄與反思每日的教學活動、幼兒的學習表現,

來檢視教學是否得宜,以及分析幼兒學習表現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輔以行為改變技術 的應用,並精進對課程設計、情意教育、繪本教學等專業能力之成長。透過行動研究 的歷程,對情意教學活動的實施有更進一步的體認,對教師增能方面能有所成長,透 過行動研究開啟了研究者對行動與研究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