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情意教學之意涵

本研究試圖透過情意教學活動的實施,以減少幼兒衝突行為。因此,關於情意教 學的意涵與情意教學對幼兒的重要性須加以瞭解。

一、情意教育的意涵

在快速的社會變遷下,少子化的情況下,升學主義造成家長普遍的功利主義;重 視智能的發展,卻忽略幼兒在情義教育上的發展。如同在《天下雜誌—2007 親子天下 專刊》教出品格力中,提出品格教育將成為全球教育界重要的趨勢,也提醒國內還在 為考試和分數爭執的教改,轉移方向,將教育的中心轉回基本面的品格,品格教育成 為新學習的主流。而透過情意教學達到讓孩子的心愈來愈柔軟是達成品格教育的方式 之ㄧ。正如盧秀琴(2001)認為情意教育正好可以和道德教育相輔相成。鍾聖校(1998)

亦認為情意教育的宗旨在透過情意教學,以獲得人類基本精神需求的滿足,使人能夠 把握自己,培養寬容、欣賞、尊重、關懷等四種基本態度,讓幼兒的品格養成上追求 完善。所謂情意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 是強調情緒、感覺、感情、價值、意志、態 度、興趣之重要性的教育,也是發展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自我概念、人際關係的教

育,更是使與心理健康的教育(周天賜,1988)。情意教育對於幼兒一生智慧的啟迪與 感性的發展,扮演著奠基植根的重要角色,因此情意教育的教學實施,其成功失敗與 否,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學習成長、人格塑造、社會適應,甚至於整個國家的健全發 展,有無可輕忽的關鍵影響力(陳木金,1997)。「情意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 是 提昇學生的情緒成長,促進學生發展對自己、他人、學校正向態度、信念與價值,藉 著這些情感的力量幫助學生導向豐富、有效率的生活,須在符合學校課程需求及教育 目標的大前提下,作整體性的規劃,才能有計畫的教導學生之自我概念、人際溝通、

價值澄清、情緒表達、意志、興趣及對人生之積極正向態度,進而塑造圓滿完美的健全

人格發展(陳木金,1997)。所謂「情意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 就狹義而言乃是指情緒

─感覺教育為主;但就廣義來說,情意教育包括的範圍較廣,它包括了人際溝通技巧、

價值澄清、情緒教育、職業教育等能直接間接提昇學生的情緒成長之要素,促進學生 發展對自己、他人、學校正向態度、信念與價值,藉著這些情感的力量幫助學生導向 豐富、有效率的生活(黃月霞,1989)。

綜合以上學者觀點,研究者就情意教育的涵意歸納出以下兩點:

1.情意教育的涵義是發展幼兒正向的學習態度與良善的情意行為,也強調在情感上適 當的表達,對他人會表現關懷與體諒之情。

2.情意教學強調幼兒人格及性情發展勝於認知發展的建構,認為自我情感的表達能 力、與人互動的人際關係及與週遭人、事、物之間美好的和諧關係。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情意教育之實施對於幼兒的衝突行為是否有所成效。所採用的 張春興(1992)談到情意教育之目的便在於使學生能學習適當的感情表達,學習到人 與人相處時同情和體恤對方的情操,進而培養自愛、愛人及被愛的能力。而本研究之 目的即欲透過情意教育的目的及方法來減少幼兒之間的衝突行為,情意教育的四大主 要內涵為情緒、友愛、知足與仁慈。

二、情意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

情意教學對於學前幼兒是相當重要的,柏拉圖曾說:「一個人如果從小所受的心 靈教育不好或不足,那麼長大之後,他就會變成世界上最粗野的動物。」美國總統羅 斯福說:「只教一個人認知,而不教他道德,就等於培養一個威脅者到社會中」。許多 中外哲學家和教育家對於人性的陶冶都有吻合的見解。完美的教育,不僅要從知識智 慧著手,更必須透過身體、感性與意志教育力求使孩子變得更加敏銳、文明,更加寬 容仁慈。吳金水(2002)認為情意教育要從學前幼兒就開始實施,心理學家更認定 0 到六歲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吳韻儀,2000)。

許多研究發現幼兒階段的認知學習與長大後的學業成就無關,但是幼兒階段的情 意發展將影響其一生的發展(Goleman,1995;Heath, 1991;Vaillant, 1977;引自李桂 蘭,2005)。情意教育的教導是透過身教、言教及境教來達到幼兒內隱的學習,情意 教育不同於一般知識的傳授、資訊之傳達,而是一種良善人性之薰習與陶冶。情意教 育無所不在處處皆是,不論是透過家庭、學校或社會都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然而情 意教育在幼稚園中的推動可說是一項範圍廣、時間長、責任重的工作,必須透過教師 的引導,使幼兒慢慢獲得薰陶,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學習良善的想法、內化幼兒 的情意態度。本研究從探討情意教育的實施對減少幼兒衝突行為,即是深切期望透過 情意教學活動在每一位幼兒的心中植入良善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