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同儕關係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本節分為四部分來探討兒童同儕關係: 壹、同儕關係之意義及其重要性;

貳、同儕關係之測量;參、同儕社會地位之分類。

壹、同儕關係之意義及其重要性

一、同儕

在教育部網路版的國語辭典編本(網址:http://140.111.34.46/jdict/main/cover/

main.htm)中查詢「同儕」(Peer)是指「同輩的朋友」,而在維基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中則是指同儕是與自己在年齡、地位、興趣等等方面 相近的平輩;然而不同學者其認定的意義也不同。

1981年,Master 和 Furman提到同儕是指兒童受歡迎的程度,在另一方面也 是「友誼」的同義詞,意指兒童間相互的關係; Rathus(1988)則認為同儕是指 年齡相同或相仿的兒童,他們常擁有相似的背景以及相同的社會地位。而這種「相 同社會地位」的說法,與 Berndt(1989)、 Shaffer(1994 /1995)、Erwin

(1998/1999)、Pellegrini 與 Blatchford(2000)對於同儕之定義,不謀而合。

而國內部分學者也提出同儕和「年齡」的關係,張春興(1989)則認為同儕 是指年齡相同的兒童;而牛玉珍(1996)也針對「年齡相同」進而說明:同儕是 成員年齡相近、具密切的交往關係、有共同的行為標準與價值觀的團體。謝美英

(1998)以及雷庚玲、曾慧芸(1999)則更進一步指出同儕的同質性,不僅是年 齡相近,同儕間彼此分享互相熟悉的價值、經驗與生活和風格,其中包含了獨特 的價值觀與地位系統。蘇秋碧(2000)也認為同儕,即是同一班級中的兒童,他 們年齡相近,價值觀也相仿。

另一部份,「同儕關係」有時也會被視為是兒童受歡迎的程度,例如張怡貞

(1997)研究指出同儕關係是指:學生在班級中受同學接納與歡迎的程度;蘇秋 碧(2000)也針對同儕關係作一說明:兒童在團體中與同儕互動時,該兒童所具 有之影響力與其受同儕喜愛(接納)之程度,即稱為「同儕關係」。陳厚仁(2003)

提到教師及成人可由兒童所屬之同儕團體的觀點中,來檢視個人在團體中是否被 接納或被排斥。

以下研究者乃就國內外各學者對「同儕」一詞的看法加以整理如表2-1,以 比較歸納此一概念的意義。

表2-1「同儕」定義一覽

學者 定義

Master、Furman(1981) 一是指受歡迎程度—指兒童被團體喜歡或接納的程度在另 一方面同儕也是「友誼」的同義詞,意指兒童間相互的關係。

Rathus(1988) 年齡相同的兒童。也常指有相似的背景與社會地位者。

Berndt(1989) 同儕關係是年齡相近之個體間的特殊互動關係,在此關係中 彼此的地位是對等的

Bukowski 、 Hoza(1989) 友誼是一種發生在兩個個體之間(dyadic)一種親密性及相 互性的關係。

Shaffer(1994/1995) 「同儕」是具有相同地位的個體,另有發展心理學家也提出

「同儕」即屬於「同等地位」

黃德祥(1994) 同儕是指同年齡的友伴。

Erwin(1993/1999) 「平等」、「擁有權力程度」來區分同儕關係與其他人際關 係的不同。

Pellegrini 、Blatchford(2000) 地位平等的團體之中的每一個個體(individuals of equal status)

張春興(1989) 「同儕」是年齡相仿的兒童或青少年。 驗與生活(Berndt, 1989; Rathus, 1988; 牛玉珍,1996;張宏文、邱文芳,1996;

張春興,1989;黃德祥,1994;謝美英,1998,蘇秋碧,2000)。

(二)同儕是以所處地位相近或是相同者來做分類:

學者們認為「同儕」是具有親密感、平等關係等特色,即以某一特定活動而 聚集成為伙伴(Bukowski & Hoza, 1989; Master & Furman, 1981; Pellegrini & Blatchford, 2000; Shaffer, 1994, 1995; 陳厚仁,2003;張怡貞;1997;雷庚玲、曾 慧芸,1999)。

而本研究之同儕,是採用謝美英(1998)以及蘇秋碧(2000)之定義,指研 究對象之同班同學。

二、同儕關係

在兒童的社會化發展過程中,除了親子關係之外,兒童與同儕彼此間的互動 關係也在其發展的歷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兒童在進入學校後,幾乎在校的 所有時間都是在團體中度過,所以學校團體也可以說是社會的縮影,國小階段「同 儕」對兒童的重要性也隨著他們入學年齡降低,與之接觸機會增多而與日俱增(井 敏珠,1995)。詹棟樑(1994)在其著作中提到「同儕關係」(Peer Relationship)

意即孩子與所屬同儕在彼此互動中營建出關係,並由這個過程中獲得自我成長。

兒童在此學習社交技巧、建立價值觀,也在尋求友伴支持的友誼中,逐漸型塑自 我概念,也習得遵守團體規範和合作的能力。不少研究指出,兒童與同儕的關係 是促進其社會能力成長的原動力,而許多心理研究者也發現,在兒童時期若未能 與同儕發展良好的關係,可能會造成未來適應困難。在兒童時期,孩子透過與周 遭環境的互動,不但會影響他的想法、態度與行為等,更會形成他對自己以及對 別人的看法。

兒童在團體中的地位以及他是否被同伴團體接納,從一開始就對兒童心理發 展產生某種程度上的的影響(林崇德,1998)。同時,同儕的角色將取代早期父 母的重要性,形成另一種社會化形式(賴佳菁,1996),「同儕」成為兒童社會 化歷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隨著兒童獨立性的逐漸增加和社會性的不 斷加強,他們會開始建立比較穩定的同伴關係,試圖尋求較為穩定長久的友誼關 係,依據這樣的基礎,就開始了同伴團體。

兒童透過同儕互動,可以發展興趣、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建立自我概念、減 少自我中心的概念,並對其自身的社交能力、社會適應與人格的養成、自我情緒 控制、性別角色認定和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幫助(陳奎熹,1999)。羅瑞玉(1997)

也提到兒童和同儕間的關係與家庭中親子間的關係並不相同,它所象徵的是一種 平等、互惠及和諧的關係,也因為如此,在人際關係中的合作磋商行為上,同儕 關係的影響甚至超過家庭。

三、同儕關係對兒童的影響

Parker 和 Asher(1987)指出,倘若兒童時期人際關係不佳在其未來青少年 時期遭遇輟學、犯罪及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將會增加。同儕關係在兒童社會發展的 過程中,有助於社會化技巧的學習與自我概念的形成,早期被排斥的兒童,會出 現學校生活適應不良與發展上的危機(劉燕芬,2006)。

仔細探究同儕關係對兒童的影響,在於認知、情意及行為三個層面:認知部 分,同儕之間不同的看法會促使自身心理產生不平衡狀態,因而促進認知結構的 變化(林瑞昌,1996):而行為部分,依據 Albert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同 儕關係可協助兒童透過觀察、模仿來學習社交技巧(引自張春興,1991,頁248)。

情意部分Parker 和 Gottman(1989)亦指出與他人與兒童之間的「關係」,是其 生命中情緒經驗重要的來源,因此可以推測有許多朋友的人會比朋友較少的人有 更好的情緒調節。

從心裡學的角度來看,在張春興(1991,頁354)以及廖鳳池、王文秀、田秀 蘭(1998,頁63)書中也提及 Havighurst 在1972年具體的列舉出兒童期的發展任 務,六到十三歲兒童主要發展任務即是「與同儕和諧相處,以習得社會技巧」。

1932年Piaget曾提出同儕的互動有助於兒童認知及社會的發展。在有同儕的情境 中,兒童才有機會學習領導、服從、建議、協調等社會技巧(李駱遜,2002)。

另一方面,從同儕互動中兒童與他人也能有相互學習的效果,而這樣互動中所達 到之學習成效可說不遜於成人的教導(Wesiner, 2001)。Hartup 也提出同儕間的友 誼不但可提供兒童正向的「社會性支持經驗」,兒童也可藉由同儕間的彼此互動,

發現與學習新事物,這些都有助於兒童的認知與社會認知的成長 (Hartup, 1996)。

反之,兒童若是在這個時期,無法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對其未來的心理發 展,也會帶來深遠的影響。Erikson(1968)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就提到小學階 段的兒童正處於發展社會、身體及學校的技能時期,是尋求同儕認同的階段,一 個良好的同儕關係不僅能使兒童表現出助人的技巧與解決衝突的能力、較高度的 關心,還會使兒童有較佳的心理社會發展;Bukowski, Hoza 和 Boivin(1993)

就提出隨著年齡增長,同儕關係對青少年的情緒適應愈顯重要,擁有較好情緒適 應者,較不會產生孤寂的感覺倘若在此階段不能成功發展其社會心理功能,依 據其理論,被同儕拒絕的兒童會感到孤獨與焦慮,平日和同儕間不良的人際關係 可能使得他們在社會與人格發展方面產生問題,此情形在兒童期若未能加以改 善,日後也可能會有適應上的困難,會造成下一個階段或未來的發展危機與適應 不良(張春興,1996)。

Morison 和 Masten(1991)更指出同儕關係嚴重不佳者,在未來之就業生 活以及婚姻生活都是有影響的,他們容易自尊心較低,也較有自卑感。Rubin

(1994)認為同儕可以促使兒童促進社會技巧、自我了解及歸屬感。因此同儕關 係是促進兒童社會能力成長的原動力。而 Parker 和 Asher(1987)在綜觀許多 有關於同儕關係的研究後更提出同儕接納差的兒童及青少年,其往後的生活很容 易發生適應不良的情形。

由此可知同儕的互動,不論是在現在生活情境或是未來發展,對兒童來說都 是十分重要的事,兒童不僅在與同儕互動中學會從他人角度看世界,同儕互動也 能促進不同角度觀感的發展。也就是說兒童在與同儕互動的過程中,能學習將心 比心的態度,以及學習兼容並蓄、相互協商的能力。反之,當兒童無法在兒童時 期中擁有良好又和諧的同儕關係時,兒童會出現發展上的困難與危機。而許多研 究都支持,倘若要改善目前青少年問題,需針對同儕關係差的族群-即在校被同 儕拒絕、忽略的兒童,做進一步加以深入了解及研究(賴佳菁,1996)。

綜合以上所述,同儕關係在兒童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有助於社會技巧的學習 與自我概念的形成,早期被排斥的兒童,會出現學校生活適應不良與發展上的危 機。兒童與同儕之間的關係,在心理或生理,亦或是兒童目前的學習適應或未來 的社會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研究者身為教育現場的教師,教導兒童如何與同

綜合以上所述,同儕關係在兒童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有助於社會技巧的學習 與自我概念的形成,早期被排斥的兒童,會出現學校生活適應不良與發展上的危 機。兒童與同儕之間的關係,在心理或生理,亦或是兒童目前的學習適應或未來 的社會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研究者身為教育現場的教師,教導兒童如何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