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緒論共四節,第一節闡述研究動機;第二節為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 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限制與因應之道。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緣起從校園出現的流浪狗開始

95 年的夏天一早,我才進學校,就發現校內警衛抱著一隻米格魯往外走去,

依照規定,校內是不可以有狗的,所以這隻誤闖校園的狗狗,逃不了被驅離的命 運,依照往例,這一天必會上演一齣人狗大戰的戲碼,許多想要趁隙潛入校園的 狗都免不了被丟入水溝的命運,在不忍心的情況下,我便將這無人認領的狗套上 牽繩帶回家,而這也是我和米格魯「咪嚕」結緣的開始。

自此之後,我利用部落格(Blog)記錄「咪嚕」的生活,更藉由電腦課讓學 生參與飼養寵物的心得,更利用網路上遭人遺棄的流浪犬議題學習生命教育的課 程,學生們都覺得十分新奇有趣。

寵物話題自此在班級中萌芽,令我欣慰的是原本在班上害羞少言,人際關係 不佳的孩子,竟會利用假日上網到老師的部落格中留言關心「咪嚕」的近況,就 彷彿「咪嚕」是他們的好朋友一樣,這更加強了我想要帶狗走近小孩身邊的動機,

因為有人說過:動物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是長不大的孩子,是孩子的玩伴,也 是可供他們學習的對象(Melson, 2001/2002)。

貳、從狗兒開始思考生命教育的議題

生命教育,目標在於尊重、珍惜與欣賞生命的價值,瞭解到每個人都有其獨 特的生命,熱愛自己的生命,並能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以追求人生的理想,終而 享受生命;而生命教育在進行時,除了知性的啟發和開導外,還重視實際體驗,

因為透過各種讓學生實際體驗的活動,學生才能親身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但 昭偉,2001)。

而教育部設計的生命教育網站(網址:http://life.edu.tw/homepage/091/index.html)

中,也討論了許多生命教育的教材,分為「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 自然」和「生活實踐」四領域,教師在教學現場也常利用生命教育的相關繪本故 事和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與討論,但不難發現教室中的生命教育議題關注內容 多為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體驗的經歷也多偏重於對「人」的同理(葉 明理、刁幼玲、張東美、蕭薇琪,2004)。

為彌補此不足教師在教學中會利用各式各樣與動物相關的議題或故事,應用 教學媒材,引導學生尊重與自己不同的物種,而許多學校會在校園內養殖昆蟲或 各類小動物讓學生觀察,藉以補足教科書教學上的不足。正如研究者所服務的學 校位於楊梅鎮秀才窩溪邊,校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的優秀地理條件,帶來了 許多大自然的訪客,而漫天的蝴蝶、飛鳥也成了教師們教學時的最佳題材,校方 更設置了「雞兔園」供社區民眾及學生觀察動物的生態。

在研究者的預試中發現,動物應用於教學現場,能引起動機,達到教師教學 的目的外,更可以在與動物互動的潛移默化之中,體會到深層的生命教育的意 義。學生也能從照顧狗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及滿足並獲得成就感與自尊心 (湯 宜之,2001) 。

雖然動物對於兒童有諸多物助益,但是孩子生活中最常見到的動物-狗,卻 以各種的理由使之無法進入教育的殿堂,「人與動物的關係」也在這個過程中被 忽略了。

參、人與動物的關係

對於許多寂寞獨處的現代都會人,以及個性羞怯內向者而言,寵物不但是超 越言語的心靈陪伴者,也是情感來源的最大補給(式曉旦,2002)。另外,在李 萍慈(2005)的研究中也提到,動物也可以創造出一個舒服無威脅的環境,可降 低兒童在人群中、陌生情境的焦慮感,兒童經由邊說話邊摸狗,無形中也放下防 衛心,所以,動物被形容為「社會催化劑」,讓個案與治療者間或個案與個案間

建立起聯結關係。

動物輔助(Animal Assised)理論係為了補足生命教育的缺口,強調「人與 動物」之間的關係所帶來的多元體驗,使學生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領悟。教師以 身教、言教,將動物輔助活動融入日常的生活教學中,應用各種方式使學生體驗 動物對於人不僅僅只是「肉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係,也並非課程教具而已,

藉由相關課程,體會人與其他物種的不同,藉以學習尊重不同的生命。

寵物伙伴(Pet Partners)的概念源於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Animal Assised therapy),其團隊的組成包括飼主及動物本身,強調此動物必須經過完整的健康、

技能及性情之篩檢,飼主自身也必須要完成一個完整的義工訓練過程。經過篩選 及訓練的寵物伙伴團隊,可以在不同的場所,透過人類和動物的互動,改善病患 在身體上、精神及情緒上之狀態。而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之宗旨,即是藉由人與 動物的和諧關係(Human-animal Bond)之建立,提升人們健康狀態、獨立性以 及生活品質(Delta Society, 1996; 引自葉明理等人,2004,頁 6)。

肆、狗狗是我的好同學

教育現場中,社會化是學校一個重大的任務,學生在學校這個小型社會中學 習人際及社交技巧,其人格在與同儕的互動中逐漸形成,而在這個過程中,同儕 肩負重要他人提供著支持與回饋,也提供分享生活經驗的機會(劉燕芬,2006)。

而在這個過程中,這些「退縮-被拒絕」兒童,常常因為有著害羞的特徵,常會 被排除於團體之外,扮演著被容易忽略的角色,

研究者身為教育第一線教師,在參與學習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的課程後,不 斷自省:倘若動物可以協助醫療方面的復健及心理上的醫療,那麼,為什麼動物 在教育上的意義,只能成為觀察或解剖的對象?「寵物伙伴」的融入團體方案的 念頭油然而生

伍、從校園動物到狗同學

雖然研究者所屬之所屬的縣市鮮少有人做這樣的嘗試,網路上仍然不乏流浪 犬變成校犬甚至是狗同學的新聞,參與其中的教師們都十分認同狗同學帶給學生

正向的改變,例如:慈文國小配合課程運用流浪狗議題落實生命教育;中山大學 以及中央大學也認為校犬日夜看守,使學校老師和學童都很有安全感;新店市新 和國小更有「學友狗」,陪伴小朋友學習,老師們也說愛狗的小朋友與狗相處久 了,性情也變得比較好;森林小學更創辦養狗社,讓小朋友學著認識小狗、親手 養狗,漸漸的他們對動物懂得尊重,也建立了以平等之心對待小動物的觀念;而 國中也有校犬感動人心的例子,台北市敦化國中校犬小虎,就有「輔導老師」之 稱,心情不好時只要摸摸牠,煩惱全消。這些例子中,狗兒以不同的角色融入校 園,一會兒是孩子成長的伙伴,一會兒變身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陪伴學生度過 低潮。

研究者觀察其他學校將寵物伙伴融入教學體系,成效利多於弊的關鍵在讓狗 同學能有效的發揮其影響力,而非人見人怕的惡犬,其執行方式為:教師即為狗 的飼主且與狗已建立深厚的感情;清潔保健方面,狗狗都定時清洗且按時注射預 防針,雖然這些狗仍然有便溺的問題,但透過教師的教導,學生不僅能和狗同學 同享樂(和牠一起玩),也能共甘苦(處理狗狗排泄物),因為他們知道在他們眼 前的並非會動的娃娃,也不是隨用即丟棄的物品,而是活生生的寵物伙伴,同樣 有喜怒哀樂以及奇特有的生活型態,而這也是寵物伙伴吸引人的地方呢!

陸、從虛擬走向實際體驗

自飼養「咪嚕」後,研究者開始每天在部落格中運用圖文說明狗的生活,許 多在班上不好意思和老師說話的孩子或是退縮害羞的學生,看了狗狗的生活,竟 也能利用網路回覆老師的問題,或將老師的網站介紹給家中成員觀看。「狗話題」

自此成為這些退縮害羞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

既然如此,為何要將狗同學帶入教室,就利用電腦遠距教學有何不可?放眼 國內外的教育主流,無不強調捨棄刻板的教科書教學,而改以實際體驗的方式讓 學生在操作中級觀察中學習。主張經驗即學習的教育學者杜威(John Deway)曾 說:「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孩子們唯有透過在環境中自由的探索學習,

才能建構出屬於自己的認知,簡單的說,書本中的插圖再怎麼精美也不如會動的 狗兒引人入勝,部落格中即使文圖並茂,也無法感受與狗互動的驚奇與快樂。

柒、國內相關研究

在過去的文獻中,對於動物與人的關係著墨不多,直到1969年代時,美國兒 童心理學家 Boris M. Levinson 將他把動物做為輔助治療者的經驗著書後才突破 了瓶頸,之後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及相關健康的行業,如雨後春筍般地開 始實驗及報導記載,而在近年來的醫療報告已證實人有了動物的陪伴,可使血壓 降低,心情感到輕鬆(劉威良,2006)。

反觀國內的相關研究,目前投入在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研究領域的學者可以 說相當有限,在實務部分,則有馬術治療,全世界已有24個國家在推展馬術治療 這樣的活動。一般而言,它對身心障礙者的治療效益相當明顯。而在台灣則有「中 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Riding for the Disabled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RDA of ROC)該協會主要是為成人和兒童提供以騎馬作治療的活動。到 目前為止,以腦性麻痹患者為例,馬術治療可以改善姿態、平衡以及協調性,降 低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以及肌力,也可矯正行走的步態。再者,讓身心障礙者 尤其是小朋友接觸到人以外的生物,藉由與馬的互動及照顧馬等活動中,獲得自 我的肯定與自尊。(王挽華,2006)

台灣還曾有海豚輔助治療風行一時,花 蓮 海 洋 公 園 和 中 華 民 國 自 閉 症

台灣還曾有海豚輔助治療風行一時,花 蓮 海 洋 公 園 和 中 華 民 國 自 閉 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