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動物輔助活動

壹、歷史沿革

一、人與動物互動之歷史背景

從人類的發展史中,動物一直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其角色演變隨 著時代的變遷也有所不同,動物行為學之父 Konrad Lorenz(1958/2006)提到狗 與人的相處的歷史可以推算至西元前兩萬年前甚至以上。動物不僅提供最基本的 食物來源,並且在人類開拓荒使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功能,他們不僅提供狩獵上 的協助以及夜裡安全的保護外,更為使人類心情的安定或自足的感覺。由此我們 不難發現,再一開始,人類與動物的關係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動物們有了工 具性的角色任務,從新石器時代遠使人類飼養狼,到飼養貓來抓老鼠,動物的存

在的確提供了人們許多生活的便利性。

演變至今,家庭在寵物飼養方面,因一些社會改變因素而變化,人類居住環 境改變、經濟與社會結構轉換、政治以及保育觀念的興起,都直接衝擊著寵物和 人類間的互動關係(詹勝利,1995)。潮流的演變,社會文明的變遷,人們不再 需要狩獵,而其他動物的工具性角色也被新發明所取代,如此一來促使動物在之 於人角色產生變化,也有了不同的名字:「寵物」、「寵物伙伴」、「動物伴侶」。

二、從工具角色轉變為心靈伴侶

從維基百科全書的網站搜尋有關於寵物的資訊也顯示,寵物是指人們不是為 了經濟目的,而是為了精神目的而豢養的動物,一般為了消除孤寂或娛樂而豢養

(http://zh.wikipedia.org/);根據大美百科全書(1990,頁503)所著,寵物是飼 養家中用來玩耍、觀賞或是研究用的動物,而寵物會被人類飼養的主要原因乃是 因為牠們可激起人們的情感與好奇心,對家庭成員來說,牠們常扮演著伴侶的特 殊身分。除此之外,動物保護法(1998)中也將寵物定義為:「指犬、貓及其他 供玩賞、伴侶之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之動物」。

黃昱慈(1998)也提到目前國內情形,狗兒以服從於人類的角色而生存於世,

人類利用其與生俱來的能力加以訓練、學習並應用於各種領域分野。最初是以看 門犬棲息在人們身邊,但不久後透過人們的培訓方式,犬隻就擁有獵犬、戰鬥犬、

牧羊犬等多種角色。過去人們飼養狗的目的大致包含:清道夫:將人們沒吃完的 食物吃完、協助打獵、取暖、守衛以及戰爭或格鬥等比賽之用,而後到了十七至 十八世紀,人們飼養狗才漸漸以作伴為目的,直到現在二十世紀,作伴仍是人們 飼養寵物的主要原因之一。

曾幾何時,人們飼養貓狗最主要的原因是將牠們當作寵物及心靈陪伴的對象

(楊姮陵、黃慧璧、梁碩麟、陳光陽、賴秀穗,1995),而飼主在飼養過程,最 大的樂趣,就是牠照顧得健康活潑。而在與動物互動過程中,飼主可以由寵物陪 伴在身邊體會到安全感及被需要感正是現在疏離的社會中,人際相處之間嚴重缺 乏的要素(吳怡伶,2006)。

國內第一位使用導盲犬的張國瑞(2004)也將自己與導盲犬的互動過程述諸 文字,在他的書中,關於導盲犬原有的功能他未多加著墨,反而打從心底感謝 Ohara豐富了他的生命,也因為有了 Ohara,讓他走出了封閉自己的生活,就彷彿 是牠帶領他「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更因為 Ohara,讓他拓展了寬闊而豐富的人 際關係,使國瑞原本退縮封閉的生活的人生有了不同的變化。

三、動物與小孩的關係

而小孩與動物的關係也可以從父母在非洲納米比亞從事生態攝影 Tippi

(2002/2002)的攝影集中觀察,很難不發現他是全世界最快樂最勇敢也最幸運的 小女孩,10 歲前住在非洲,與大象、花豹、獅子、鴕鳥、牛蛙、變色龍……等野 生動物成為好朋友,更用心的為每個動物朋友取上別緻的名字,在他的書中,訴 說的他如同伊甸園般的生活……

上述的例子,告訴我們,動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句話在小孩身上亦若是,

而狗是我們生活中出現最頻繁、與人最親近的動物,許多人擔心,因為小孩對於 動物都有極大的興趣,但這不表示他們天生就懂得如何跟動物相處。成人們也擔 憂身形龐大的狗兒會對孩童造成傷害,或是突然不受控制的發了狂咬傷小孩,在 Konrad Lorenz(1958/2006)的眼中,這根本就是杞人憂天,因為敏感的狗會對自 己敬愛的主人的孩子特別和善,牠們似乎瞭解孩子對主人的重要性。一般來說,

狗面對難纏的孩童多半有其脫身之道,而這也是狗兒對小孩所上的尊重生命的第 一課,倘若狗兒逃之夭夭,小孩們會立刻感到失落和沮喪,也因為如此,孩子才 有機會調整自己的態度,學習用狗的立場與狗相處,憑藉著天生的靈敏,學習尊 重生命的意義。

以上所述,都不約而同提到寵物對於人精神層面的功能-陪伴、喚起人們情 感以及排遣寂寞。而這也是人與人的關係日益疏離所產生的結果。動物與人的關 係,由原先的共生、實際的經濟利益,漸漸發展出持久的伙伴關係,雙方越來越 互相依賴,而成了精神上的伴侶。人與寵物的互動亦可以彌補人際社交關係的不 足,滿足飼主付出愛與關心的需要,也可以因為被寵物依賴而體會到被需要的重 要性(吳怡伶,2006 )。

而本研究所使用之動物,為研究者所飼養之米格魯,依據維基百科全書所述 其個性具親和力,天性活潑不怕生,且非常喜歡親近人類,且曾被美國漫畫家塑 造成為人見人愛的「史努比」。本研究期望以研究者以及所飼養之寵物相結合,

來輔助「退縮-被拒絕」兒童打開心們,並體會與寵物互動寵物之感動。

貳、動物輔助活動之定義

一、動物輔助活動之意義

從Delta Society(1996)的研究中指出,人類可以藉由與動物的互動中得到 益處,不論是成人或著是兒童,在與動物互動的過程中,都可以從動物的身上獲 取產生同理心、提供養育經驗、心智上的刺激、轉移悲傷情緒等。

動物與人類相處的歷史悠久,長久以來,我們對動物的態度,從經濟上的依 賴,逐漸轉變成為身心健康上的精神伴侶,使得動物的功能不再只限於實用的經 濟價值,而是可以更全面的融入人類的生活當中,不止協助人類生活的便利性,

到近代更發展出動物輔助活動(Animal-Assisted Therapy)的概念。

但何謂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呢?依據葉明理等人(2002)表示是一種以目標 為導向的介入方式,將某些符合特殊條件的動物納入病患的整個治療過程中,在 進行過程中必須由醫護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診斷病患所需的治療項目並引導病 患利用動物來改善。

當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應用在病人身上,可協助其達到的目標有四

(Gammonley, 1997, p.4):

(一)生理上:最主要是指生理上的復健,例如:病人透過為狗梳毛、照顧馬與 為羊剃毛的過程中,以增加其力量;透過騎馬的節律促進肌肉的發展與神 經的平衡。身心障礙的兒童亦可透過與狗一同步行,來練習走路的技巧。

(二)社會上:動物可做為治療師與病人間的溝通橋樑;病人間也可能因為對動 物有共同的興趣,而增進病人間的社會化。

(三)情緒上:透過動物,提供病人分享其感覺的機會,也因為動物對於人的無 條件接納,使得病人感受到較少的威脅,病人常常會將自己遭受到的問題

與動物分享,透過照顧動物,病人表現出養育的行為。

(四)認知上:分為兩點來説明:1.動物可協助病人增加其現實感,以區辨內在 幻想與外在現實的不同,並使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刻。這意思是 指,有時候兒童與動物玩在一起,兒童的行為會表現得像動物,看似退化,

但其實是一種進步,因為這樣的行為代表著兒童能覺察到自己與動物的不 同,且已通過幻想的階段,不再相信自己會轉換成一隻動物(Levision &

Mallon, 1997, p.69);2.透過生活化地詢問病人動物的名字、品種與動物來 訪時所發生的事件,可測量病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Gammonley, 1997, p.4)。

二、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之應用

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之歷史背景,早在200年前的修士York就曾推薦過-「禱 告與動物可幫助心靈的苦悶及身體的不適」。19世紀,德國有一家癲癇中心叫「貝 特」(Bethel),這所醫療中心在最初時就相信動物是一種復原的力量,也允許 用狗、貓、綿羊及山羊做為醫療的輔助(劉威良,2000)。

到了近代,Boris Levinson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不經意之中發現原本拒絕 互動的病患的,卻因為他所飼養的狗兒開始有了反應,這個情形他發現狗可能有 助於他與病患之間的互動與溝通(Netting, 1987, p.60; 引自王乃玉,頁12)。到 了1972年,他出版了一本書<<Pets and human development>>,闡述他的推測-寵 物對人類是有一些益處的,尤其像是:減少沮喪、寂寞感、疏離感;增進自尊、

同情心,因為寵物提供無條件積極關注且可以使個體的產生責任感。

至1972年,他注意到對於遭受到被社會拒絕與被隔離或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 們,「寵物」具有特別的意義。自此開始,學者專家提出經由觀察與實證研究發 現人類與動物(寵物)的互動行為越頻繁,越能滿足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

Levinson 根據理論、推測及臨床上的觀察,描述寵物對兒童期和年老者人格 發展的現象,茲將其重要論述條列如下(引自王乃玉,2003,頁 13):

(一)困境中的個體藉由與寵物的成功互動經驗,淡化了困境中的挫敗感。

(二)相較於父母、同儕及教師的殷殷期待,寵物提供的正是Carl Rogers(1951)

所說的「無條件積極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三)在訓練寵物的過程中,兒童得到成就感,由成就感獲致自信心,而自信心 是邁向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

(四)「寵物經」的交流提昇兒童在同儕心目中的地位。與內向的孩子談話時,

(四)「寵物經」的交流提昇兒童在同儕心目中的地位。與內向的孩子談話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