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綜合討論

本節綜合前述四節資料呈現之結果,討論本研究之輔導效果與「退縮-被拒 絕」學生之輔導效果及改變歷程。

壹、「退縮-被拒絕」學生之輔導效果綜合討論

綜合整理上述資料可發現本研究之動物輔助活動應用於國小「退縮-被拒 絕」兒童能增進三位成員社交地位,且學生A、B有立即與持續的輔導成效;學 生C雖未有立即效果但有持續的輔導效果。

另一方面,在團體方案外的退縮行為變化的輔導效果部分,三位成員在退縮 行為部分皆減少了。

進而分析三位成員之個別進步情形,在三位學生中,學生A、B在社交地位 以及教師評量表中,皆呈現立即成效以及持續成效,僅學生C被拒絕的次數減 少,但是被喜歡的次數,僅只有增加一人,這樣的研究結果,與劉燕芬(2006)

的研究結果相符合。研究者試探究同儕接納未達立即訓練效果的原因,從班級導 師的訪談中發現學生C長期同儕關係不佳者,因此同班同學對他們的喜惡態度難 在短時間中變化,使得學生C在社交地位部分未經由短期的團體方案處理得到顯 著改善。這樣的研究結果,也與林佩琪(2000)在其研究中所得之研究結論一致。

而另外影響本研究成效之因素,從前四節研究結果中,可看到「退縮—被拒 絕」兒童在團體方案,所表現的退縮行為次數,受研究者團體方案中所設計之不

同類型的活動,會出現不同類型的退縮行為,因此團體的設計就顯得更重要,研 究者運用動物輔助活動團體方案以及多種社交技巧介入方式交互作用提升學生 的社交地位,黃德祥(1994)以及李姿瑩(2003)的研究中使兒童透過團體方案 學習正向的社會互動行為提升其在同儕間的社交地位相互呼應,而在林佩琪

(2000)也提到提升社會技巧可改善同儕關係,與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相符合。

貳、「退縮-被拒絕」學生之改變歷程綜合討論

綜合本章第二節及第三節所呈現之質性資料,發現學生A在團體中退縮行為 呈現減少的趨勢,而在訪談中,學生A班級導師和同儕也給予認同及支持,訪談 的資料與研究者在團體中所觀察所得之資料呈現一致的情形,表示團體中和團體 外觀察結果頗為一致,因此,學生A參加團體後確實減少了退縮的行為,而這樣 的的變化也影響到團體外的班級生活上,社交地位也跟著提昇,人際關係也變得 較參與團體前好,讓學生A朋友變多,在校生活的笑容也變多。

學生B在團體中退縮行為呈現減少的趨勢,而在訪談中,學生B之班級導師 和同儕也一致認為學生B和參與團體方案前有不同的表現,變得較為開朗,也常 主動和班級研究者及同儕互動,訪談的資料與研究者在團體中所觀察所得之資料 呈現一致的情形,表示團體中和團體外觀察結果相當一致,因此學生B的退縮行 為在參加團體後確實減少了,而這樣的變化也影響到團體外的班級生活上,其社 交地位也提昇了,不僅學生B的朋友變多,在下課時間也會有好朋友相伴,不再 有孤單一人的情形。

而學生C在團體中退縮行為呈現減少的趨勢,但是依據與班級導師和同儕訪 談,學生C在班上的同儕關係仍是被拒絕的,呈現出班級導師與同儕看法一致,

但是團體中和團體外的觀察結果卻不一致的情形。經研究者與其班級導師的訪 談,導師認為C在班級中最大的問題是動作慢且易怒,同儕也因此不願意和他一 起遊戲或是共同學習,因此生活作息的速度問題可能是造成C 在班上被拒絕、

甚至被孤立的原因之一,而在團體中所提供的團體活動以及社交技巧練習雖與學 生C與同儕交際應答有關,但卻與學生C個人生活作息速度表現無關,因此出現 學生C之行為表現在班級中與團體中不一致的情形。

參、團體方案之活動設計

在活動內容的設計上,研究者發現當團體在進行團體性的活動例如說故事時 間或討論時,團體中的成員顯得較不積極,也相對出現較多的退縮行為,而當合 作性的遊戲活動設計、與狗兒互動的活動時間增加或是次數增加時,團體中成員 相對積極參與,這樣的結果與鳳華(1995)提出合作性的學習活動可促進正向的 同儕互動結果頗為一致,在本團體方案中,合作性活動的確實比起個別的活動更 能減少成員的退縮行為。

另一個部分,研究者在團體方案中的研究工具「狗同學-咪嚕」也是影響參 與團體方案之A、B、C三位成員退縮行為的發生次數。狗同學的加入可使團體 氣氛熱絡;學生A、B、C也會主動想要照顧牠;並從與狗同學的互動中,也能 不厭其煩的一直反覆練習指令,並流露出得意的神情;並對狗兒相關的議題感到 有興趣,也會在團體方案外,與同儕或是班級導師聊聊「養狗經」;更在與狗兒 進行擁抱的親密接觸時,動作明顯輕柔,並在撫摸狗兒的過程中,表情有由興奮 轉為柔和滿足。這樣的研究結果,與湯宜之(2001)所提之不論成人或是孩童,

在與動物互動的過程中,皆能從中體會「同理」或是藉由撫摸及碰觸,得到滿足 與歡愉,動物也能轉移不好的情緒,使得心情或生活開朗些相互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