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目的在提升「退縮-被拒絕」透過與狗兒的互動,學習及提升與同 儕互動的能力,進而提升其社交地位,研究程序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研究實施 前階段、介入階段及實施後階段,分別說明如下:

壹、 研究實施前階段

一、蒐集文獻資料

研究者確認自己的研究主題後,發現動物融入團體方案的方式,能協助身心 障礙兒童打開心房,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藉此練習同儕間的互動技巧,但國內有 關於動物輔助活動之文獻,多半運用於身心障礙人士以及老人,鮮少運用於其他 類型之人士,是以引起研究者之研究動機,以國小「退縮-被拒絕」兒童研究對 象,結合動物進行團體方案。

二、編製動物輔助活動團體方案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中有關動物輔助活動融入社交技巧之課程,再依據研究

對象之特質以及發展程度,參考過去相關研究者的輔導方案,設計半結構式的動 物輔助活動融入團體方案。而後藉由不斷的省思,在預試時修正課進行方式,最 後經由校內資深教師以及國內動物輔助專家共同討論修改後而成。

三、行政連繫

與研究者任職學校之輔導室說明研究目的與研究對象,並確認研究時間與場 地。最後決定於每週二、四全校升旗時間,使用自然教室作為研究實施之場地。

四、準備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需之研究中工具為涂春仁(1996)之社交計量法做為前後測之社交 地位變化依據。而其他資料則有教師推薦函(附錄四)、家長同意函(附錄五)、

同儕同意函(附錄六)、訪談大綱(附錄十二)、班級回饋單(附錄十三)、團 體回饋單(附錄十四)等相關表單,將在本章第四節研究工具中加以敘述。

五、進行預試

在預試對象之挑選方面,研究者立意取樣挑選二年級「退縮」兒童,進行為 期十週之預試,先請二年級導師推薦符合退縮行為量表中所述之退縮之學生,並 發下教師推薦函以及家長同意書。接著再挑選與研究對象同班的受歡迎兒童一 位,作為研究對象學習之楷模,作為預試之對象。

在經過十週的預試後,研究者發現二年級學生,在與動物互動方面有其發展 尚未成熟的限制,在團體方案中很難有效的進行「我是好主人」(對狗下指令)

之相關課程,是以在預試結束後,研究者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決定以中年級作為 研究對象。

六、決定團體成員名單進行研究前觀察

二、教師評量表前測與訪談

於基線階段,分別與三位「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班級導師進行約十分鐘的 非結構式訪談,並邀請其填寫教師評量表(附錄十),藉以蒐集班級導師對研究 對象現況的看法,訪談大綱如附錄十二。

參、研究處理階段

本階段針對三位「退縮-被拒絕」學生實施十二次動物輔助活動團體方案,

在團體方案進行中,研究者將每次團體活動過程全程錄影,並請三位研究對象於 最後一次團體結束時填寫回饋單,而研究者於每次團體結束後將團體進行的詳細 過程、重要訊息與感想填寫於「觀察摘要表」,並定期與指導教授及動物輔助專 家進行討論。

肆、追蹤階段

研究者在全部的團體方案結束後,進行結束後之資料整理與分析。並籌辦成 果展演,進行研究者知識公開。

一、社交計量法之社交計量問卷後測、追蹤後測及班級回饋表

於追蹤階段,研究者邀請三位「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班級同儕再次進行社 交計量法之社交計量問卷後測和追蹤後測,以了解成員之社交地位之變化,並填 寫班級回饋表,藉以蒐集班級同儕對研究對象的看法,以作為輔導效果之參考。

二、進行訪談

研究方案結束後,研究者針對研究對象之班級導師及同儕進行非結構式的訪 談,來蒐集班級導師及班級同儕對研究對象之同儕關係現狀。

三、對研究對象的訪談

研究者在團體結束後與研究對象進行訪談,以了解成員在參加團體後之學習 情形,以及參加團體後與班上同學相處的情形。

四、資料的整理

研究者將十二次動物輔助活動團體方案的錄影內容,對個別成員進行各項退 縮行為的記錄並註明發生事件,最後彙整於第四章中呈現,以分析個別成員在團 體中行為改變之歷程表現。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為了更完整的呈現研究結果,研究者除了分析研究對象在社交計量法之社交 計量問卷上的前、後測的分數,亦於研究過程中蒐集相關的質化資料。以下就各 項資料的分析方式加以說明。

壹、量化資料的分析

本研究採取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之撤回設計 ( Withdrawal Designs,又稱 A-B-A’設計),以社交計量法之社交計量問卷三份量表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 前測、後測以及追蹤後測以及「教師評量表」(附錄十)前、後測評量。由於本 研究以研究對象在參與團體方案之改變歷程為主,因此三份量表所得之量化資 料,經研究者整理,直接呈現研究對象經實驗研究後,社會喜好分數之變化、被 正向提名以及負向提名人數之增減以及「教師評量表」前、後測之變化,以瞭解 研究對象之輔導成效。

貳、質化資料的分析

一、「退縮-被拒絕」兒童之退縮行為歷程分析

研究者以每次進行團體方案的影像記錄,針對團體過程與影像記錄中所呈現 的退縮行為,以退縮行為觀察記錄表(附錄九)做記錄,以分析研究對象在團體 方案輔導中退縮行為的改變情形。

二、教師訪談過程資料之分析

團體結束後,研究者依據研究對象之導師在團體前、後訪談資料的分析比 較,以了解研究對象參加團體後在班級中退縮行為的改變情形。

三、「退縮-被拒絕」兒童訪談資料之分析

研究者基線階段及追蹤階段與每一位成員訪談,以了解成員在參加團體前後 與班上同學相處的情形。

四、同儕訪談過程資料之分析

團體結束後,研究者依據研究對象之班級同儕在團體前與團體後訪談資料的 分析比較,以及班級同儕回饋表中的質性敘述加以整理,以了解團體成員參加團 體後在班級團體中社會地位的改變情形。

五、團體過程之摘要描述

研究者將團體方案輔導的過程全程利用影像記錄,以便事後反覆觀看,並以 文字加以記錄整理,據以進行團體過程之摘要描述,描述時主要研究對象為主,

呈現其在團體中與同儕間互動的進步情形。

參、資料分析與檢核

本研究中,研究者同時扮演團體帶領人、訪問者及資料分析者等多重角色,

為避免不同角色的工作互相干擾,訪談工作在基線階段及追蹤階段進行,在團體 進行時,研究者專心致力於團體帶領工作,不做資料分析,只填寫團體觀察摘要 表以檢討團體帶領效果。

此外,為提昇資料分析的可信度,本研究邀請一位在本研究進行預試時即擔 任觀察員之教師,與研究者進行觀察者間的一致性分析。在練習階段,先說行瞭 解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及目的,使其瞭解本案行為之定義及行為觀察之記錄方 式,在達到共識後,才一起觀看錄影帶,彼此不進行討論個別完成記錄,之後在 核對兩人之記錄結果,如此反覆多次,直到兩人的一致性達80%以上,研究者才 開始進行研究的觀察記錄。其公式如下:

觀察者的信度: 兩人記錄某行為一致的次數 兩人記錄的一致次數+兩人記錄不一致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