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主導原則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的課程架構,提供寬廣而均衡的整體課程:學習經歷涵蓋八個學習領 域(包括知識、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及五種基要學習經歷2;各級課程和學與教方 面都能銜接順暢,循序漸進,以協助學生達至七個學習宗旨,即小學教育目標培養的學 生素質[ 詳見分章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 ]
2 價值觀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與工作有關的經驗(小學生涯規劃教育)
3 詳情可參閱分章一 1.7 及本章 2.3.3。
2
以七個學習宗旨作為「規劃-實施-評鑑」循環的反思點:學校整體課程規劃和實施須 因應校情、學生需要和最新教育趨勢,聚焦七個課程更新重點3,採用適切的學、教、
評策略,並務求課程內容和學習模式以達至學習宗旨為依歸,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機會與 空間發展多元潛能,奠定全人發展的基礎。學校可定期以七個學習宗旨自評進展情況,
回饋課程規劃和實施。
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經歷:身處日新月異、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必須具備媒體和資訊 素養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適當選取正確的資訊、以建構知識,並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展 現創意,發揮所長。為加強學生汲取、整合、應用、創造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整 體課程規劃應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經歷,給予學生更多體驗式、「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4 的機會,引導他們學會訂立學習計劃、管理個人的學習進度、作出各種相關 並適切的選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習的擁有感和責任 感。
規劃以學生為本的學校整體課程:運用多元化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尊重並照顧 學生的多樣性,因材施教,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讓不同學習風格、步伐、能力或 需要的學生都能夠在教師、家長的肯定和鼓勵下,樂於學習,為終身學習奠下基礎[ 相 關建議可參閱分章四:有效的學與教 ]。
善用學時與不同的資源:學習不應局限在校內或課室內發生,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應充分 善用學時和多元化的學與教資源,亦可與家長、政府部門、學校網絡、社區團體、專業 機構或電子媒介等合作,使學生的學習經歷更豐富多元,以提升學習效益。
2
強項 弱項
機遇 危機
強弱機危
保持 改善
開始 停止
保改開停
圖 2.1 學校的形勢分析 圖 2.2 「保改開停」分析
2.3.2 課程規劃、實施與評鑑
自課程改革以來,學校均已將「規劃-實施-評鑑」循環的理念融入課程發展。要進一步推 動學校課程持續發展,學校領導層應考慮以下做法:
優化在整體課程規劃前進行的情境分析,以助訂定能夠對應校情的發展優次和課程規 劃。學校一般運用以下的分析工具,或因應需要配合其他工具以作規劃:
學校應提高課程決策的透明度,以加強成員的擁有感,集思廣益。通過全校參與模式,
讓所有學校成員根據情境分析資料,就課程發展的目標和關注事項深入討論和作集體決 定。
學校領導應賦權予校內的課程發展小組,統籌跨學習領域的連繫及協作、檢討與協調課 程實施的情況,並適時作出跟進建議。
學校應以實證為本,善用多方資料和不同的評估數據,包括但不限於校內測考、情意 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 (APASO)、校外評核報告、觀課及檢視課業、學習日誌和評估數據 等,定期收集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意見,了解學生的表現和需要,分析學生的學習難 點,以回饋課程規劃,並訂定改善策略和方案,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學校可引入多層面的「規劃-實施-評鑑」循環,優化課程的實施。在學校層面,可透 過所有教師參與課程評鑑,共同反思課程規劃的進展和成效,以及擬訂針對性的跟進建 議。在科目層面,可透過訪談、問卷調查、觀課、備課或科組會議,了解課程實施情況 和教師的需要,適時提供支援或調整實施策略。為讓學校領導和教師清晰掌握課程實施 的成效,不同層面的評鑑須緊扣學習宗旨和課程更新重點。分析應包括量性資料(如計 劃活動的參與度或滿意度)和質性資料(推行策略對學與教質素和效能的影響)兩方面。
2
反思問題
為回應各種轉變,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已經更新[ 詳見分章一:學校課程 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 ],學校將如何緊扣各課程更新重點而優化整體 課程規劃,以協助學生達至更新的七個學習宗旨?
學校團隊是否清楚學校課程規劃的理念和實施策略?他們的參與機會和程度 如何?
2.3.3 課程更新重點―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參與
為進一步優化整體課程規劃,學校應聚焦以下的課程更新重點[ 詳見分章一:學校課程 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 ]及推行策略:
加強價值觀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
善用學時創造空間,促進身心均衡發展 豐富全方位學習經歷,促進全人發展 加強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強化 STEAM 教育、培養學生媒體和資訊素養 加強跨課程學習和閱讀,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提升評估素養,促進學與教效能
學校以「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及「全 校參與」的方式,把更新重點融入整體課程規劃中。課程領導及教師透過通力合作,靈 活組織學時及課程資源,增加課程的彈性和學習的空間,並設計跨課程學習,體現不同 的課程更新重點。以價值觀教育為例,學校可因應辦學宗旨及學生需要,辨識須進一步 加強的價值觀教育範疇,然後貫通和滲透於不同的課程內容和全方位學習活動當中,有
2
為擴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均衡發展,學校積極設計多元化而有 意義的跨課程學習經歷,帶動不同科組有效運用學時,包括「可供彈性處理的課時」(彈 性課時),或採用不同的聯課方式騰出空間,令學習模式變得靈活連貫和有趣味,以啟 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進一步為自己的學習賦予意義,愉快地成長。
學校加強統籌與協調不同學習領域/科目和組別合作,在整體規劃上可產生更大的協同 效應,一舉多得。例如 STEAM 專題研習、學生比賽/活動、戶外考察、服務學習、內 地交流活動等,能提供適切的情境和機會,拓寬學生視野和學習空間,讓他們綜合應用 所學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令學習經歷更有意義地相連互通。如科組可合作推動全校 參與教育局舉辦的多元化國民教育學生活動(如: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華萃薪傳――
全港小學中國歷史文化常識問答比賽、國家安全標語創作及海報設計比賽等),既能連 繫相關學習課題,亦能提升學生對學習國情的興趣,加強國民身份認同。
各科組參考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課程指引,充分了解課程應涵蓋的相關學習元素,並對 應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和課程更新重點,進行全面及分層檢視。學校應按辦學理 念、發展優次和學生需要等,縱向規劃小一至小六級的具體學習目標,並於各級橫向協 調,有機結合、自然連繫不同學習領域/科目課堂內外的學習元素和活動,讓學生能循 序漸進地學習和成長。
不論是主題式 (theme-based)(即不同科目配合同一學習主題)、跨學科 (inter-disciplinary)
(即圍繞共同主題連結各科共通學習元素),或超學科 (trans-disciplinary) (例如以解決 生活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形式,各科組都以多元策略、互相配合的方式共同推展各課程 更新重點工作,使學生的學習經歷更豐富。
所有教師擔當學生學習經歷的設計師、促進者及引領者,靈活地設計、組織課程及學與 教活動,採用適切的學、教、評策略,引導不同能力的學生有效學習;並且通過優化課 程與教學設計,總動員為學生創造空間,引領他們探索、選擇、想像、創造及體驗,讓 他們發展個人興趣及潛能,達至身心均衡發展[ 可參閱分章七:促進學習經歷的教師將 進一步闡述教師的角色 ]。
2
反思問題
為提升學生的體能、自理能力,以及培養勤勞、堅毅、責任感、合作等價值觀和態 度,學校會採用不同模式鼓勵學生體驗勞動,身體力行。有學校每天師生一同做早 操;有學校會在農曆新年前發動每班學生在課室一起「大掃除」;有學校每年為高 小學生設計兩日一夜的「自理營」;有校長親身帶學生到郊外遠足;也有學校利用 成長課教導初小學生生活技能(如摺衣服、綁鞋帶、製作小食);更有學校讓學生 協助打理校園中的植物,甚或嘗試在田園裡種植大米[ 其他示例可參閱分章七:促 進學習經歷的教師 ]。
國家已將「勞動素養」納入課程、課外及校外活動中,中小學設有勞動課,著 重要求學生體力勞動和手腦並用,以鍛鍊新一代的體魄、品德、意志和實作能 力。你認為本地學校可如何在課堂內外推動新增的首要培育價值觀「勤勞」?
學校有類似上述的活動嗎?如何進一步深化?如何自然連繫其他課程更新重 點?
是否能調適上述活動的規劃,在「勤勞」之外,同時涵蓋更多學習元素?
學校可參考以下示例一至五,在課程規劃中有機結合及自然連繫各更新重點,以促進學 生學習效能,達至不同的學習宗旨和學習目標。正如前述,每所學校的發展步伐與學生 需要會有所不同,學校可因應校情調整相關的切入點、學習範疇和結合方式。
示例一:透過整體課程規劃加強價值觀教育 (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
為提升學生國民身份認同,學校 A 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有機結合不同科目中有關 國家歷史及中華文化的學習元素,設計跨課程學習和閱讀,並延伸學習內容,自然 連繫至國民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協助學生從小認識國家歷史,欣賞和傳承中華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