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在文檔中 小學教育 課程指 引 (頁 111-117)

學校課程須照顧及切合不同群體的學生(例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資優生、新來港 兒童、非華語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要。多元智能理論7提出每個人的智能都有獨特的組合 方式,每一種智能又有多種表現方式,所以每個學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 潛力,只要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學與教模式,每個學生的相應智能都可得到發展。由於沒有 單一策略/措施可以有效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學校應盡可能創設有利於展現和提升各種 智能的學習環境,因材施教,正面引導學生,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容許學生透過不同途徑 學習,展現與發展自己多元智能,讓他們真正學會學習,樂於學習。

7 Howard Gardner提出人類擁有多元的智能結構,包括:語言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邏輯數學智能、

4

學與教的迷思: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就是盡量縮窄 學生成績上的差距嗎?

如果將照顧學生多樣性等同於收窄成績差距,這意味著期望所有學生都達到相同的 學習目標或相同的表現標準。然而,照顧學生多樣性並不是為每個學生提供相同的 指導或學習支援,或盡量減少學生在能力表現方面的差異,而是按學生各有不同的 能力、興趣、背景、潛質、意向等,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無論是資優生還是 有學習困難的學生、非華語學生還是內地新來港學生,都能夠盡己所能學習,體驗 學校生活的樂趣,找到學習的意義。以助學生鞏固及延展所學。

4.3.1 認識學生的多樣性

在擬訂學習目標、內容、期望和策略時,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是重要且具挑戰性的考慮因素。

很多教師認為班上的多樣性必然會造成重大的教學問題,但其實學生的多樣性是自然和正常 的現象。照顧學生的多樣性不僅是拔尖保底,學生的個性、社經背景、興趣和需要都各有 不同,而認知策略、學習風格與學習動機又形成他們不同的學習特質。部分學生透過閱讀、

觀看圖象、概念圖、視訊片段等;或從聆聽講解指示、故事、口頭討論、分享等;又或從 實踐動手做、本地和內地考察、實驗等方式學習得較好;也有學生喜歡獨自學習,而另一些 卻透過小組協作學得更好。由此可見,讓學生在適合自己和有助自己學習最佳的情境中學習 和成長十分重要。

因應學生需要調適教學

雖然教師不可能做到為每個學生度身訂造教材,但可為教學帶來改變,例如新來港兒童、

非華語學童、跨境學童等,由於背景不同,他們對某些課題的學習內容可能欠缺相關的 前備知識,教師應按需要調節教學流程,先教授有關知識。即使是相同的教學內容,因應 學生的不同特質和需要,教學也應當採用豐富多元、適異性及廣泛選擇性的策略,並適時 給予學生更正和自我完善的空間和機會,讓他們明白通過努力可改進學習成果。

4

4.3.2 在不同層面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學校推行切合學生學習和成長需要的政策和課程設計,協助不同學生充分發展潛能和個性; 並持續全校參與,由學校領導、課程規劃、課堂教學,以至學生支援等不同層面,積極地互 相配合、溝通和協作,有助學生得到機會以不同方式和步伐改進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功感。

學校領導如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推動各科組調適課程、剪裁教學內容或設計不同難度的課題或單元,並靈活編排學時,

為學生提供更多空間;

制定策略性的專業發展計劃,推動教師在同儕備課、觀課和教研當中反思學習難點,

訂定針對性策略,以提升教學效能;

適當調配教師及其他資源,以加強各項學習支援措施;

制定多元化評估政策,按學生的需要調適評估模式、內容及頻次,並善用評估回饋學 與教,減輕評估壓力,避免學生之間過度競爭;

建立社區夥伴關係,善用校外資源,或與不同範疇的專才合作,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 學習機會;

以全校參與模式營造校內關愛及共融文化,帶領師生接納個別差異,避免造成標籤效應 的措施;

鼓勵教師善用成績表、學習概覽、人才庫等記錄學生非學術的參與或成就;以及

規劃家長教育,以推動家校合作,協助家長對子女訂定合理的期望,並適切支援子女 的學習。

在學校層面營造正面、嘉許嘗試和盡力做好的學習氛圍,以及給予學生更多展示潛能 的機會,讓努力學習的學生亦能獲得肯定。

4

教師如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由於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個體,教師應了解、接納和照顧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教學單元的 設計、教材的選擇、學習和評估策略,都應仔細考量和配合,使所有學生積極投入學習和 發展潛能。教師應:

包容及支援學生的個別差異;

採用適異性教學策略,適時調節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善用促進學習的評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需要、興趣、風格及能力,並反思學生的 表現以回饋個人教學的效能;

改變單以學業成績為達標的取向,珍視不同學生的學習成果;

給學生機會選擇並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其擁有感;

肯定學生付出的努力與嘉許不同範疇/程度的成就;

因應班內同學的多樣性,強化共融和彼此學習的文化和拓寬學生的世界視野;以及 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協助他們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展。

4

適異性教學策略

教師可按學生的學習需要,在不同層面靈活運用適異性教學策略:

學習內容:課程規劃可讓學生在掌握核心內容以外,深入學習不同的範疇。

學習興趣:設計學習活動時可考慮配合學生個別或共同的興趣和經驗。

學習步伐:讓學生能按個人能力有不同的學習步伐或進度;教師也可按個別需要設 定不同的學習時限或進展期望。

學習程度:課堂上採用分層教學,為不同能力和程度的學生調適切入點或難度,

以助他們掌握基本概念及學習元素。

展示學習內容:因應不同學生的已有知識、能力及經驗,採用具體、多元化及 多感官教學策略,或運用各種電子學習工具及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

課堂參與: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各有不同的參與、回饋、分享或展現學習成果的 方式。

內容組織:按學生的學習需要,靈活組織及有機連繫教學內容,例如細分為延展性 的學習元素,以適切的組織方式達到科本或綜合運用學習的目標。

學習時間:教學設計應善用學時,例如預留時間進行個別指導;課後給予學生足夠 的空間思考、回應及鞏固學習重點;適時提供課堂以外的學習支援。

教學模式:即使在同一班課堂或同一學習單元中,教學設計亦可包括講授、示範、

探究、討論分享、動手操作等多元化模式。

學習風格:應鼓勵和引導學生運用多元學習策略,如聆聽、觀察、探究、解難或 資訊科技,以切合個人學習風格。

分組方式:因應不同的學習情境或目標,可安排學生通過個人、二人或小組協作、

全班、全級,甚或全校等方式共同學習。

延伸學習:配合學生學習的多樣性而調整延伸學習任務的難度和份量。

4

示例三:照顧非華語學生 愉快學習語文

學校 C 是一所取錄不少非華 語學生的學校,學生在中文 課以外較少機會使用中文,

學習中文的動機不高。為了 幫助非華語學生學好語文,

學校在中文教學上投放了大 量資源,多年來積極參與由

教育局主辦的專業協作計劃,推動教師與大學的專業支援人員共同協作,因應非華 語學生的學習進程,參考「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及教育局提供的學與 教資源,發展校本中文科課程,調適及發展教材。學校亦採用分組、抽離、課後輔 導等多種方法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學習中文。

教師在中文課堂上經常進行分組教學,善用圖像、多感官活動、高互動、多讚賞等 策略,有效幫助學生積累詞彙。教師又透過提問、討論和口頭報告等活動,鼓勵他 們盡量以完整句子作答,協助他們逐步掌握中文的句子結構和字詞讀音,增加以中 文表達的自信心。由於非華語學生在校外較少機會使用粵語和普通話,學校著重營 造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每星期設兩天的粵語日和一天的普通話日,鼓勵學生在當 天以中文進行演講或分享,讓他們有更多機會運用粵語和普通話,增強自信心。

除了在課堂上學習外,學校亦鼓勵非華語學生作多方面的嘗試,發掘自己的興趣,

因此開設了舞龍隊和粵劇班,讓他們透過參與課外活動學習中文,認識中國傳統藝 術,體會優秀的中華文化。非華語學生可以從粵劇曲詞中學習大量的中文字詞,並 理解曲詞背後的傳統故事與孝、義、禮等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粵劇與舞龍活動同時 可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合作、堅毅、勤勞等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此外,學校透過 參加教育局非華語學生中文才藝比賽,以及網上平台等展示非華語學生中文的學習 成果,例如在端午節介紹製作紅豆粽的方法,亦有與家長一起以粵語分享故事。由 此可見,學校 C 能夠有策略地規劃學生的學習,讓學習不再局限於課室及課內,又 善於營造學習中文及中華文化的氛圍,為他們創設真實的語文學習情境,令非華語 學生更樂於學習。

在文檔中 小學教育 課程指 引 (頁 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