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光陰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的時間線索

海外遠征,尤其是在冰雪地形中的攀登,在容易發生雪崩的地區,經常選擇在天 未亮的凌晨出發,因為當太陽升起後,雖然溫度會比較高,帶來光亮與溫暖,但是當 陽光照入冰河或是冰雪之後,很可能會加速雪崩發生的風險,因此在通過類似的區域 時,大多選擇摸黑前進。此外登頂的攻擊發起時間,往往選擇午夜出發。大多是因為 攀登的路線比較長,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以「江仔」首度登上聖母峰的 1995 年為例,

從午夜出發,在中午十一點四十三分成功登頂,但即便已經成功,但切記要保留體力。

因為雖然看來是日正當中,但攀登者的體力已經劇烈消耗,面對下山的返程,更是要 特別注意。

珠峰地區落日約下午七點三十分,許多登山者會在「攀登時間點」產生迷失。

以往人們登山或生活習慣,通常會以日出日落做為活動和休息標的,忽略了 午夜到日落前,其實時間已悄悄過了二十個小時,體能在死亡禁區肯定被掏 空,下山便容易發生山難事故,才會有「過午不登頂」的登山警語。

(160508a) 以一般生活作息來判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登山不能以這個標準來看待,尤 其是攀登高峰,往上爬多高,同樣要往下走多深。尤其這種攻頂的挑戰,原本一定是 儲備了滿滿的體力和意志力,希望一鼓作氣,成功登頂。但在生理時鐘錯亂的情況下,

往往會錯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在上攀過程中耗費太多體力,使得天色依然明亮,但可 能體能已經下滑而不自知,終於導致發生悲劇。

時間對每個人,理當是一模一樣,一分鐘有六十秒,一小時有六十分。但事實上,

時間往往會因為每個情境而有所不同的體會。例如當專心沈浸在工作或是令人開心的 事情時,可能「自覺」是一下子的工夫,但時鐘卻已經過了幾十分鐘甚至數小時之久。

又或面臨痛苦、考驗或者是難以抉擇的事件時,覺得每分每秒都很難熬,好像已經過 了許久,但手錶上可能只是幾分鐘的短短時間。因為每個人的「實存時間」不盡相同,

也不純是各單位之間相等的計量。例如「江仔」在描述她在阿空加瓜山上歷經兩夜暴 風雪,終於平安得救時,是這樣形容的。

再和伍大哥見面已經是兩天後了。雖是短短兩天,卻彷彿過了兩年那麼久,

真有點恍如隔世之感。剎那間,滿腹的辛酸和感動一湧而出,眼淚從眼角飆 落,隨即凝結在空氣中。

(160508a) 在那兩夜兩天之中,歷經了可以說是「江仔」生命中最可怕的時光。瑟縮著躲在 帳篷內對抗著無情的大風雪,能做的都做了,就是不知風雪何時才會減弱停止。於是

心情蕩止谷底,各種毀滅性的想像也陸續湧現在腦海之中,在擔心究竟能不能活下來 的焦慮之下,每一秒都走得奇慢無比,於是雖然只是兩天,但給人的感覺就好像一輩 子那樣漫長。總算在確知獲救,生命安全無虞之後,慢慢的能整理行囊,繼續原本的 挑戰。在那樣遙遠的高山上,彷彿遺世獨立一般,不只是因為山高地遠,遠離家鄉,

而是如同置身在另一個時空之中,在那裡,人的身份、地位都被暫時放到一旁,大家 關注的,是有沒有成功登頂,以及能不能平安下山。等到回到山下,確定平安了,又 像是回到凡間人世,重拾自己的工作、階級、還有原本的身份,因為一切又要從這不 同的時空中,回到常軌,回歸平淡。

在那樣的空間中,錯失了時間感,也如同流暢經驗中,時間感的改變。「江仔」登 頂聖母峰,時間卻過得飛快,就是一例。

在頂峰的那一刻,說真的, 真的只能說是一片空白!拍完所有的照片就已經 花四十分鐘,然後就急著要下山,趕快下山,因為大家都…都… 整個隊伍兩 個,派兩個去登頂,就我跟陳國君,所以就很趕的下山

(160508a) 印象中「江仔」只是環顧四周不停拍照,這一拍竟然花了四十分鐘,可想見當時 在她們的心中,時間感和一般滴答滴答的流逝是不同的。專注於當下,等到回過神來,

已經花了這麼多的時間,猛然回到現實之中,記起來兩個人被指定為登頂代表,還要 花同樣的時間下撤,一回到現實世界,面臨著現實的壓力,只得趕快收拾,準備下撤。

在和時間的競爭中,雖然下撤的過程隊友有高山症的狀況,幸虧及時再往下撤至另一 個更低的營地,兩人儘管精疲力盡,但還是平安,也讓這個故事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 號。

我們常說,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一天都是廿四小時,每小時都是 60 分鐘,每分 鐘都是 60 秒。在這樣的角度下,時間當然是公平的。但每個瞬間,每一個當下,時間 對人的意義或感受,都不盡相同。你能想像在半夜三更摸黑要挑戰聖母峰攻頂,花了 十二個小時來到山頂,雖然看來是日正當中時,但已經是該下撤的時候了。這時的錯

覺往往會讓人誤判體力和精神狀態。在高山絕境中,「江仔」獨自在暴風雪中度過兩天 的時間,但這兩天四十八小時,在那個當下,對她而言卻像是兩年或者更長的時間。

因為物理上的時間是固定的,但「時間感」卻會隨著不同的情況而有所不同,壓力、

環境、情緒都可能產生影響。在攀登的過程中,對時間感的感覺很強烈,尤其在那些 不同的情況下,這種感受更為敏感。也因為這樣子的時間感,等於讓人有更多的時間 自我反思,去追尋生命的意義,於是「江仔」可以大聲說出,她人生的目標,以及她 未來要所努力的事。

第六節 小結

從「身體」相關的線索來看,「江仔」的敘事中,強健的體格是她最大的後盾,而 這是她從小逐漸養成的深厚根基,儘管她身強體健,還是能透過字裡行間的種種描述,

感受到在那樣的高海拔艱苦環境中給身體帶來的影響。不管是在高海拔放聲高唱,或 是在基地營舉步為艱,這些都是自己身軀在那樣的情境中,最真實的體會。

從「思想」的線索來看,放在腦子裡的事情,會成為無形中更大的動力。「江仔」

炫耀自己運動會獲得的獎牌,卻被潑冷水,就已經奠定下日後要找機會證明自己能耐 的念頭。雖然不是在田徑場上發光發熱,但她爬出屬於自己的高山世界。登山,尤其 是海外遠征,在攀登或下山的路上,絕大多數都是個人走個人的,因為每個人身體能 力不同,節奏或配速也不同,所以攀登的過程中,有許多獨白的時刻,不斷地面對自 我,和自己對話,自我省思,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江仔」歷經過幾次生死的考驗,

不但永生難忘,也激勵出她對生命的理解,找到屬於她自己生命的意義。

從「事件」的角度來看,要成就一件事,絕不是輕輕鬆鬆能夠達標,往往是集結 了各種不同的因素,更要在天時、地利以及人和的完美條件下,才能順遂。完攀七頂 峰的過程裡,「江仔」面臨過幾乎要被死神帶走的驚險時刻,也有和隊友口角爭吵,鬧 到幾乎無以為繼的狼狽窘境,但終究挺了過去,完成臺灣第一次的團隊遠征七頂峰,「江 仔」個人也順利的二度登頂聖母峰。在這個挑戰中,儘管過程並不是十全十美,但歷

經了這一切,每件大事小事都讓大家成長,讓生命更艱韌、團隊成員間誤會冰釋後,

大家更緊密。這些小小事件看似都各自獨立,但事實上卻是彼此相關,也因為事件之 間的互冒影響加乘,最終才獲致這個美好的結局。

從「象徵」的線索來看,「江仔」從學生時期開始爬山到成為登山嚮導,再到成功 名就的女登山家,看來好像是一路平順,但實際上,往裡頭探究,才會看到,這一路 走來,她歷經了多大的風險和考驗,換做其他人,甘願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的一 路向前嗎?恐怕沒有太多人能這樣堅持下去。而差別也就在於,面對這樣的環境,「江 仔」是一步步跨出去,在這條道路上向前挺進,再加上那些背後的助力、自己的毅力 與耐力,最終她不但達標,而且做得很好,也留下了這一篇篇的故事。

再從「時間」的線索來看,物理上的時間是固定的,每秒的長度、60 秒是一分鐘,

60 分鐘是一小時,一天又有 24 小時,這不會因為在哪裡就有任何改變。但是「時間 感」卻可能會隨著情況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壓力、環境、情緒都可能會產生影響。在 攀登巨峰的的過程中,對時間感的感受會特別強烈,尤其是面臨不同的考驗下,一分 鐘像是一星期,兩天像是兩年般的漫長,低頭看去,秒針仍舊一格一格跳著,但心中 的感受會十分敏感。也因為這樣子的時間感,在登山的過程中,「江仔」有許多時間可 以自我反思,去追尋生命的意義,「江仔」也確實在這樣的過程中,找到屬於她的人生 目標,以及她未來要所努力的事。

透過「江仔」敘說的生命故事,我寫出屬於我的詮釋與解讀,不只對登山,也對 人生有所感觸。五個不同的線索取向,有身體感官所獲知的不同體會,有腦中思緒想 法的思想線索,有與特別的人事物相關,帶來不同結果的重要事件,也有隱含在種種 行動中,帶來不同體會的象徵,更有超脫一般時間概念,給人不同流逝感的時間線索,

從純粹的登山,到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江仔」的故事中可以看到許多文字之外的意義。

而且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詮釋。任何一位讀者,都可能觸發不同的想法。我期待 藉由我和「江仔」共構出來的文字,帶給讀者或其他研究者不同的刺激與想法,更期

而且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詮釋。任何一位讀者,都可能觸發不同的想法。我期待 藉由我和「江仔」共構出來的文字,帶給讀者或其他研究者不同的刺激與想法,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