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繪畫教育

「兒童繪畫」是藝術教育課程規劃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也是兒童能實際接 觸並創作體驗的活動。在對於兒童繪畫的研究方面,也已累積了相當多的理論基 礎。由於這些支撐這些理論背後的角度、看法與觀點十分多元,因此,對教師教 學的態度與理念、採取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教學課程的設計規劃、藝術教育所欲 達成之目的等,在實際教學上產生了各種玲瑯滿目的運用,所以情況顯得多元、

複雜許多。因此,隨著學習者成長階段的需要、藝術教育本身的發展甚至於社會 時代的變動,藝術教育者都應該經常需要做各種狀況的評估與調整,並時時思 考、檢視究竟何種藝術教學對學習者最為適當?

因此,本節先探討兒童繪畫發展階段,接著瞭解以兒童創造為中心的美術教 育,最後,藉探討本國兒童繪畫藝術教育來瞭解目前我國兒童繪畫的藝術教育的 思潮與實際教學的應用。

壹、兒童繪畫的發展

對於兒童繪畫表現的發展階段劃分,列舉學者 Lowenfeld、Eisner、Piaget 與 Gardner 之兒童繪畫表現的發展分期(引自黃錦鳳,2002),大致如下表 2-1-1:

表2-1-1 兒童繪畫表現的發展階段

從表 2-2-1 可知,在兒童繪畫發展階段裡,Lowenfeld 將兒童的繪畫發展與空 間表現特徵分為六個階段,茲將各階段發展的重點及特徵敘述如下(Lowenfeld &

Brittain, 1982;引自陸雅青,1993):

1.塗鴉期(2~4 歲):運動感的空間、純想像的空間。

2.樣式示化前階段(4~7 歲):無秩序,根據感情意義的關係,只有天空,構圖是 排列式。

3.樣示化階段(7~9 歲):基底線(基底、地形)、主觀經驗(摺疊、平面和垂直 的)X 光透視畫、混合形體、時空再現、發現自己是環境的一部份。

4.寫實萌芽階段(9~11 歲):脫離基底線表現、遮蔽、天空降至基底線、平面的 發現。

5.擬似寫實階段(11~13 歲):縮小遠的物體來表現三度空間、視覺型表現地平線、

觸覺型退化至基底線。

6.決定階段(13~17 歲):視覺型(透視、遠物縮小、光影、三度空間、大氣、外 貌);觸覺型(自我價值的透視、物體的價值關係、基底線表現)。

由上述來看,本研究對象是屬於寫實的開端(the dawning realism)的兒童,

此時期的兒童年齡為 9 歲至 11 歲。此階段的兒童在繪畫上的表現,不再只是物 體的再現而已,而是表現對物體的認知、概念、與情感。對於人物的描寫,會強 調衣服裝飾、與性別的不同特徵,但因過度注意細節的刻畫,因此忽略了人物動 態,而顯得僵硬許多(陳述良,2003)。

Eisner(1972)抱持著本質論的論點,強調藝術的學科特性,認為兒童的藝術表 現乃是教育與學習的結果,反對兒童繪畫是自然發展的結果、不宜干涉(引自陳 述良,2003)。Eisner 透過觀察與研究,認為兒童繪畫表現的階段,隨著兒童年齡 的發展,而有穩定且規律的順序,其發展依序如下:

1.機能性快感階段(functioi-pleasure stage)(1~ 4. 5 歲):兒童早期的興趣並不在 於他所想的意象或理念,而是視覺與運動的刺激。這些刺激來自於材料的使用。

兒童所獲得的滿足,是一種操作材料時,所產生的刺激與滿足。

2.圖畫記述階段(pictographs stage)(4. 5 ~ 9. 5 歲):大約在三、四歲時,兒童會 開始創造象徵世界的符號,其活動會具有說故事的特徵,而透過所謂的「圖畫記 述」以簡化的、平面的方式來呈現物體。

3.在現階段(representational stage)(9. 5 ~ 14. 5 歲):此階段的兒童會漸漸對圖畫 記述的樣式不滿,而想要以更廣泛、更適切的技巧,創造更具說服力的圖畫。「看 起來正確」,在此時期是繪畫的重點。

4.美感表現階段(aesthetic-expressive stage)(14. 5 ~ 20 歲以後):開始於青春期,

兒童於此時期會相當注重作品美感和表現的層面,然而,卻只有少數的兒童達到 實現美感與表現的技巧。對兒童藝術而言,此階段才是兒童藝術表現的核心,因 為在第三階段,再現的技巧還只是一種技術,而技術只是藝術創造中的必要條 件,不是充分條件。但直得重視的是,雖然只有少數兒童達到美感表現的最高境

界,但是在兒童各個階段的創作中,美感表現的關注仍然是存在的,只是程度的 多寡不同。在機能快感時期美感的滿足來自親身的參與體驗;而圖畫記述階段,

美感滿足則來自視覺的故事敘述;再現階段的美感滿足,則在於逐漸趨於成熟的 感覺;最後的美感表現階段,則是關注在形式的美感與表現。在本研究中的研究 對象是屬於再現(representation)階段時期的兒童,本階段兒童的興趣並不在傳 達其理念,而是著重在寫實技巧上的要求,以描繪出更具有視覺說服力的作品。

因此,會有出現了對自己的表現感到不滿而需要求助的聲音(陳述良,2003)。

皮亞傑(Piaget)認為兒童對空間的觀念發展,能從兒童的繪畫中找到端倪 與實證,因為兒童在了解或觀察物體的投射與比例之前,早已對視域(visual field)

中的各種事物特徵加以觀念化(conceptualize)。繪畫再現的過程牽涉到感覺器官 傳送資料的立即接收,與心象(mentalimage)的重新格式化(reformation)(連彩 伶,2005)。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提供了我們與兒童藝術發展相關的認知概念、

及各階段的發展特徵,並對兒童在認知發展上的差異提出解釋。Piaget 將兒童的 發展與表現特徵分為四個階段:1、感覺運動期(0~2 歲)2、運思前期(2~7 歲)

3、具體運思期(7~11 歲)4、形式運思期(11 歲以後)。本研究對象是從運思前 期發展到具體運思期,然後再朝形式運思期發展,茲就其階段的特徵說明如下(陳 述良,2003):

1.運思前期(preoperational thought period):兒童在本階段逐漸地發展成運用符號 來代表環境或經驗中的事物,在認知上已開始有直覺思考的能力,凡事依據主觀 的直覺,而非客觀的邏輯。至於在繪畫發展上,已能畫出幾何圖形,如方形、三 角形。

2.具體運思期(period of concrete operation):本階段的兒童已有作邏輯性的思考的 能力,但只限於具體的、可經驗或可觀察的事物;思考模式具有一致性:由籠統 到分化、絕對到相對、靜態到動態。對於美的特質,如形狀、色彩、肌理等,已 具有知覺的能力,進而能分析、描述作品的形式、元素。寫實是本期繪畫風格最 大的特色。

3.形式運思期(period of formal operational):兒童由具體事物的思考,逐漸的發展 到假設、演繹的抽象思考,並運用抽象符號從事思考活動、且具有組織力。因為 已能夠處理抽象概念,對於美的形式原理原則、個人主觀的情感表現、再加上繪 畫技巧的逐漸成熟,在繪畫表現上產生了更大的進展。

Gardner 則認為兒童在五、六歲階段的創作,常具有自我中心,表現自在、

生動、獨特、吸引人的性質,而這些性質隨其年齡的增加,其形、色有有逐漸接

Lowenfeld 發展階段特徵:

9 - 11 歲(寫實萌芽階段)

由表 2-1-1 與 2-1-2 可知本研究對象國小中年級學童的一般發展為理性的、視 覺感官發展的、傾向客觀、寫實的,且雖逐漸可做抽象的思考,但仍需實際事物 來作為引導。

而上表學者中,奧國心理學家兼藝術教育學者 Lowenfeld 的主張,透過兒童 藝術教育來提供兒童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促進並順應兒童個性與創造性的發 展,影響美術教育最大。Lowenfeld 也將兒童繪畫發展區分為若干階段,詳細分 析各階段兒童繪畫發展的特徵,以及智力、感情、社會、知覺、生理、美感及創 造性的成長,並提出適當的教材與教法,此舉讓從事藝術教育的工作者著實產生 了很大的啟示(林玉山,1990)。

對於兒童繪畫心象的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看出 Lowenfeld 其實主張的就是,

教學者可以透過兒童藝術教育來提供兒童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因為 Lowenfeld 所秉持的理念是強調兒童在不受各方干擾的情境下,能自我表現並發揮自身獨特 的創造力,因此,其主要藝術教學理念為強調以兒童為中心,整合其認知能力,

並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啟發其創造的能力。所以對於兒童繪畫的教學,Lowenfeld 主張的六個發展階段的特徵,可以作為我們瞭解兒童發展的參考方向,助益我們 的繪畫教學,進而提升我們的繪畫教學效能。

貳、兒童創造性與藝術教育

「兒童的美術教育不同於青年、成年的美術教育」,此一基本觀念的形成是 源自於 18 世紀盧梭的教育理念。他進而指出兒童學習美術最適切的方法,並不 是從大人的美術來學習,而是從自然裡學習。由此我們可看出,盧梭認為兒童對 觀察週遭事物有其一套獨特的看法、思想與感受的方法,所以兒童的學習應該順 應自然地學習成長。英國學者史賓賽吸取盧梭的自然主義的教育哲學觀,將教育 理念介紹到英國,開始發表其對美術教育的觀點,並且嚴厲的批評當時以範本模 寫為主的描畫教育(幾何學外形線畫)。他主張「兒童是否完成一張完美的畫作 並不重要,透過描畫活動的行為培養出兒童的能力,才是應該重視的,對幼小的 兒童來說,所有正規的描畫訓練都是沒有必要的,在不適當的年齡就給予預先的 教育,只會傷害兒童原本具有的能力。」(林曼麗,2000)。由此可知,一個成功 的兒童繪畫教學,最關鍵的問題並不在於教師要如何使學生完成技巧精妙的畫作 或是培養未來的繪畫專家,而是在於教師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意向與興趣,

及導引出其內在的創作心象,使學生達到創造性的啟發與美感的培養。因此教師

在整個繪畫教學的流程中,引導活動階段顯得格外重要。

這種理念在 19 世紀中葉的社會環境下,表明重視兒童本身的成長而不重視 作品的兒童美術教育觀點,對當時藝術教育的衝擊與革新是非常大的。因此其理

這種理念在 19 世紀中葉的社會環境下,表明重視兒童本身的成長而不重視 作品的兒童美術教育觀點,對當時藝術教育的衝擊與革新是非常大的。因此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