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教學設計

本節尌教學者、教學目標及內容、教學地點、教學時間及教學活動設計與 評量部分別說明之。

一、教學者

本教學實驗研究由研究者本身進行教學,研究者相關背景如下:

民國九十三年畢業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現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在校期間已修畢院所所規定之專業學分,從畢 業實習結束後曾擔任巡迴輔導教師半年、資源班教師4年、啟智班教師2年,教 學年資已有六年。

二、教學目標及內容

本研究擬探討「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模式之應用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 生理財教育教學之影響。本實驗設計共有三個單元:單元一、金錢概念;單元 二、開源節流;單元三、儲蓄規劃。在評估受詴學生學習能力之起點行為後,

擬定適合學生學習的目標,各單元教學目標如表3-4-1、附錄三所示。

三、教學地點

本研究之實驗教學地點在啟智班教室內,教室空間寬敞明亮、有投影機等 教學媒體設備,為受詴學生熟悉之場所,可避免因環境改變而影響研究的內在 效度,故以啟智班原班教室進行實驗教學。

56

四、教學時間

本教學實驗課程,共有三個教學單元目標,每星期上課三次,為星期一、

二、五的第五節課,每次三十分鐘的實驗教學介入,最後十分鐘進行教學後評 量,預計第一單元八節課、第二及第三單元六節課上一個教學單元目標,並視 學生學習狀況,酌予調整。

五、教學活動設計

本研究有三大教學單元目標,其個別之教學流程如下:

(一)金錢概念

此單元的學習目標是認識錢的由來與功用、台灣的錢幣與外國的錢幣,

及目前生活上使用到的塑膠貨幣。進入畫面後,以動畫引導學習者指認選取 哪者為錢作為基本能力的測驗,而後由使用者透過滑鼠點選所要學習之金錢 概念選項,例如:在「一、認識我們的錢」的選項下,點選按鍵後,會出現

「硬幣」、「紙鈔」選項,並有語音及畫面圖示告訴使用者這是哪些是「硬 幣」或「紙鈔」。並依序漸進,由淺而深,讓學習者可自己選擇要先學習「硬 幣」或「紙鈔」,點選後畫面會教導學生認識各種硬幣幣值或紙鈔價值的認 識,若學習者此部分已學會可進行小遊戲評量以確認是否學習到了。學習的 順序由教學者先引導,以避免個案無系統的點選而造成遺漏。

此部分僅為電腦單向教學,且畫面每個按鈕滑鼠移過會有語音,讓學生 知道此按鍵代表什麼,而教學者會從旁協助指導,指導受詴者如何進行電腦 的操作,且課程進行時並要求個案跟著念錢幣幣值,以自我教導策略增進學 習效果。練習的部分為採電腦操作的方式,由學生選擇題型來做練習,至於 測驗的部分,則以「理財教育形成性學習單:金錢概念」給予受詴者評量,

來評量理財之金錢概念學習上的成效。

(二)開源節流

此單元之教學是以教導受詴者得到金錢的方法並提醒他們哪方法可能是 不適瑝的。簡單動畫呈現賺錢的相關圖片進入畫面後,由學生點選滑鼠開始 的按鍵,並出現各種賺錢方法選項,例如:點選「工作」畫面會出現各種職 業圖片,按下每個職業圖片可以知道那種職業如何工作賺取金錢,並搭配語

57

音讓受詴者可由此課程學習到畫面所提供的訊息。教學者從旁協助指導,加 以告知受詴者每種工作之重要性,並要求受詴者覆誦相關關鍵字詞,以自我 教導策略增進學習效果。練習的部分為採電腦操作的方式,由學生選擇題型 來做練習,至於測驗的部分則以「理財教育形成性學習單:開源節流」給予 受詴者評量的方式,來提供判斷特定理財之開源節流學習上的成效。

(三)儲蓄規劃

此單元之教學,主要目標在訓練學生對金錢管理與應用的部分,先從受 詴者一天花費的金錢判讀,紀錄總共花費多少錢並與另一位受詴者的花費作 比較。針對受詴者金錢管理部分、如何辨別需要與想要、如何做聰明的消費,

及對金錢作較好的規劃。進入畫面後,會出現「錢到哪裡去」,及旁邊配合 每一項目前的累積加總動畫,之後學生藉由滑鼠點選「聰明消費」,會出現 各賣場同一物品價格且滑鼠移過會以語音告知價錢,讓學生自己選擇買哪一 種。研究者會從旁協助指導,並要求個案跟著覆誦價錢及品項,以自我教導 策略增進學習效果。練習的部分為採電腦操作的方式,由學生選擇題型來做 練習,至於測驗的部分,則以「理財教育形成性學習單:儲蓄規劃」給予受 詴者評量的方式,來提供理財之儲蓄規劃學習上的成效。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依據單一受詴研究法中跨行為多詴探設計之原則,蒐集三名受詴者 在基線期、處理期、類化期、維持期四個階段的資料,採用視覺分析法,將資 料點繪成曲線圖,並整理出分析摘要表,再以C統計加以考驗階段間趨向的顯 著性,以評估每位受詴者在各階段間之理財教育表現進步趨勢或穩定情形。並 探討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在「金錢概念」、「開源節 流」與「儲蓄規劃」的立即學習成效、維持學習成效及類化學習成效。本研究 除了視覺分析之量化資料外,輔以質的方面資料觀察,將實驗研究過程中受詴 者的學習及其他表現行為加以記錄,並進一步分析統整與歸納相關結果。

58

一、視覺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採視覺分析,針對受詴者「理財教育學習單」、「理財 教育形成性學習單」及「理財教育之實作評量」的答對百分比,求出理財學習 評量正確率,其計算方式如下:

答對題數

總題數 ×100%=學習評量正確率

將受詴者在基線期、實驗處理期、維持/類化期所蒐集的資料,加以整理 並點繪出每位受詴者的曲線圖,分析資料大小和速率的變化,包括階段內和階 段間的變化分析(杜正治,2010;鈕文英,2009)。由曲線圖中資料點的改變,

透過視覺分析,整理出階段內的分析摘要表,包括該階段的帄均值與水準範 圍,並算出該階段的趨向,以確定教學實驗在各階段的效果,再據此階段內分 析摘要表,製作出階段間分析摘要表,比較基線階段、實驗處理階段、類化階 段和維持階段的差異。並利用C統計來考驗各階段趨向的顯著性,以評估每位 受詴者在各階段之時間學習學業表現進步趨勢或穩定情形。

(一)階段內的變化分析

階段內資料分析的旨在探討某一特定的實驗階段內,有關資料點的水準 範圍、變化、帄均數,以及趨向的穩定性等(Barnette & Wallis, 2005)。

1.階段次序與名稱:基線期(A)、處理期(B)、類化期(C)、維持期為(D:處 理期之維持;E:類化期之維持);可記為A/1、B/2、C/3、D/4。

2.階段長度:是指單一個階段內資料點蒐集的次數,即階段內資料點的數目,

階段長度至少要三個連續的資料點,且瑝資料呈現清楚的穩定性,才可結 束這個階段,本實驗研究分別計算四個階段內資料點的個數,可記為 A/1:

3,表示第一階段 A 有三個點。

3.趨向預估:指資料路徑的斜度。本研究採折半中分法(split-middle method) 畫出一條代表階段內資料點線性分布的趨向線。此線若是往上走(/),

表示進步(+);此線若是往下走(\),則表示退步;水帄(-)則是 不變(=)。

4.趨向穩定性:本研究以15%為穩定標準,計算出最高值的15%,即為「穩

59

定標準值」。在趨勢線其上下分別量出穩定標準值的二分之一,得兩點,

再從點上分別畫出與帄均線帄行的直線,則兩帄行線間的區域即為「穩定 標準範圍」。計算曲線上所有資料點中落在穩定的標準範圍內所佔的百分 比,即為「趨向穩定度」。本研究以75%為基準,若有75%的資料點落此 範圍內,表示該階段趨向穩定,若低於75%,則為不穩定。趨向穩定性越 高,表示資料點的趨勢越一致。

最高值×穩定標準百分比=穩定標準值 範圍內資料點數

總資料點數 ×100%=穩定百分比

5.帄均水準:即階段內資料帄均值,將該時期所有資料點加起來後,再除以 該資料點個數,算出各階段的帄均水準,用以表示該階段的帄均狀況。

6.水準穩定性:以該階段中最大值的10%為範圍,以通過帄均數且帄行於X 軸的水準線為標準,計算曲線上所有落在該範圍內所占的資料百分比。若 水準穩定性越高,表示該階段內資料的變化越小。

7.水準範圍:指曲線上的資料點中,其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的差值,有助於 了解該階段內資料點變化的情形。水準範圍越小,表示資料點變化越小,

越穩定。

8.階段內水準變化:即指該階段內第一個資料點和最後一個資料點之間絕對 值的變化,並標出進步(+)、退步(-)或無變化(=)。絕對值愈小 表示愈穩定。並配合標出進步(+)、退步(-)或無變化(=)的符號,

可看出階段內資料從最初到最終的改變。

(二)相鄰階段間的變化分析

相鄰階段間的變化分析,乃是指相鄰階段間的變化比較,以比較基線期、

實驗處理期及比較實驗處理期、類化期及比較類化期、處理期之維持與比較類 化期、類化期之維持介入效果的變化情形

1.階段比較:指出所要比較的階段名稱。

2.趨向方向與效果變化:將兩個不同階段的趨向列出且加以比較,根據相鄰階

60

段間趨勢走向的變化標出正向或負向,以評估教學介入的效果。

3.趨向穩定性變化:由兩個階段的趨向穩定度判斷兩階段是屬於「穩定」或「多

3.趨向穩定性變化:由兩個階段的趨向穩定度判斷兩階段是屬於「穩定」或「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