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入侵電腦罪之立法建議

第七章 結論

第五節 入侵電腦罪之立法建議

雖然解釋論上可能利用其他電腦犯罪類型來限縮入侵電腦罪,但仍難以迴避 的問題是:並非所有破壞登入控制機制的行為都會動搖大眾對資訊安全的信賴感。

電腦系統中可能採取的使用者認證類型繁多,功能取向與強度都不一致,使用者 會產生的信賴程度也有差異,況且該機制被破壞時如果根本不可能引起他人的利 益侵害可能性,擬制為抽象危險犯的正當性也不存在,結論來說,只有在與不特 定多數人利益關係重大的電腦,當保護這些重要電腦網路系統的權限認證措施被 破壞時,才有可能動搖到社會大眾對於資訊安全機制的觀感。

因此,本文建議重新檢討本罪的行為客體規定,亦即以更精確的電腦類型作 為刑法第 358 條的修法方向,應可參考美國立法例,修改定義為政府或金融機構 專用之電腦,由於政府專用電腦的保護也涉及公權力運作機制的維護,而金融機 構專用電腦的保護背後亦蘊含金融交易秩序安全,從更為明確的行為客體規範與 內涵更清楚、涉及不特定多數人利益的社會法益保護,將可提高入侵電腦罪的正 當性。關於受保護的電腦定義,在我國法中,可參考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2 條第 7 款的公務機關定義與金融機構合併法第 4 條第 1 款規定的金融機構定義。

147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譯著

Gordon Graham 著,江淑琳譯(2003),《網路的哲學省思》,臺北縣永和市:韋伯 文化。

James F. Kurose, Keith W. Ross 著,吳家榮、陳彥佑、韓端勇、謝德鑫編譯(2003),

《電腦網際網路》,臺北市:全華,初版。

James Slevin 著,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臺北 市:弘智文化,初版。

Jonathan Littman 著,閻蕙群譯(1998),《網路犯罪實錄:頂尖駭客與 FBI 的電子 戰爭》,臺北市:智庫文化,第一版。

Lawrence Lessig 著,劉靜怡譯(2002),《網路自由與法律》,臺北市:商周出版:

城邦文化發行,初版。

Manuel Castells 著,夏鑄九等譯(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市:唐山,初 版。

Martin Campbell-Kelly, William Aspray 著,梁應權、胡頂立譯(1999),《我的名字 是電腦》,台北市 : 天下遠見出版,第一版。

Martin Dodge, Rob Kitchin 著,江淑琳譯(2005),《網際空間的圖像》,台北縣永 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Paul Graham 著,莊友欣、莊惠淳編譯(2006),《駭客與畫家》,台北市:歐萊禮,

初版。

148

Pekka Himanen 著,劉瓊云譯(2002),《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台北市:大 塊文化,初版。

Steven Levy 著,Jedi, Pluto 譯(2012),《黑客列傳:電腦革命俠客誌(25 週年紀 念版)》,臺北市:碁峰資訊,初版。

Tim Jordan 著,江靜之譯(2003),《網際網路的衝擊 : 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 化與政治》,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Ulrich Beck 著,汪浩譯(2003),《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臺北市:

巨流,初版。

專書

王銘勇(2002),《網路犯罪相關問題之硏究》,臺北市:司法院,第一版。

林山田(2006),《刑法各罪論(上冊)》,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增訂五版。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冊)》,臺北市:臺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增訂十 版。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2012),《犯罪學》,臺北市:三民,增訂五版。

林宜隆(2000),《網際網路與犯罪問題之硏究》,桃園縣龜山鄉:中央警大出版社,

初版。

林義貴主編,林宏燦、蔣俊宏編著(2005),《資訊社會與網路犯罪》,臺北市:華 立圖書,一版。

陳子平(2008),《刑法總論》,臺北市:元照,二版。

陳子平(2013),《刑法各論(上)》,臺北市:元照,初版。

陳志龍(1990),《法益與刑事立法》,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部,初版。

黃世銘研究主持、謝名冠研究(2001),《網路行為規範之研究》,臺北市:臺灣臺 北地方法院檢察署。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上)》,臺北市:元照,第四版。

149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下)》,臺北市:元照,第四版。

廖有祿、李相臣(2003),《電腦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初版。

蔡墩銘(2008),《刑法各論》,臺北市:三民,修訂六版。

蔡墩銘(2013),《刑法總論》,臺北市:三民,增訂十版。

盧映潔(2013),《刑法分則新論》,臺北市:新學林,七版。

論文集

李茂生(1998),〈資本、資訊與電腦犯罪--另類的回顧與展望〉,《權力、主體 與刑事法--法邊緣的論述》,台北市:翰蘆圖書,初版。

李茂生(2001),〈我國電腦網路犯罪的虛像與實相〉,《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 集(四)》,臺北市:犯罪研究中心。

林東茂、蕭宏宜(2003),〈結合型犯罪-白領、網路、組織犯罪〉,《刑事政策與 犯罪研究論文集(六)》,臺北市:犯罪研究中心。

黃榮堅(1999),〈刑法增修後的電腦犯罪問題〉,《刑罰的極限》,臺北市:元照,

初版

黃榮堅(1999),〈電腦犯罪的刑法問題〉,《刑罰的極限》,臺北市:元照,初版。

黃榮堅(1999),〈論行為犯〉,《刑罰的極限》,臺北市:元照,初版。

葉奇鑫(2003),〈我國刑法電腦犯罪修正條文之立法比較及實務問題研究〉,《刑 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臺北市:犯罪研究中心。

期刊文章

王正嘉(2009),〈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第 6 期。

王皇玉(2008),〈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第 159 期。

王皇玉(2010),〈選課風波〉,《月旦法學教室》,第 93 期。

王銘勇(2004),〈侵入電腦系統罪之研究〉,《法令月刊》,第 55 卷第 3 期。

150

古承宗(2013),〈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第 10 卷第 1 期。

甘添貴(2003),〈虛擬遊戲與盜取寶物〉,《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50 期。

李茂生(2004),〈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第 54 期。

李茂生(2004),〈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第 56 期。

李茂生(2004),〈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中)〉,《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第 55 期。

李茂生(2012),〈論義務者遺棄罪的罪質與危險犯的概念(下)-兼評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3048 號判決〉,《法令月刊》,第 63 卷第 3 期。

李崇偉(2004),〈美、日、德三國網路犯罪相關法制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法 學論集》,第 9 期。

李聖傑(2007),〈使用電腦的利益〉,《月旦法學雜誌》,第 145 期。

李聖傑(2011),〈開啟電子門鎖算什麼?〉,《月旦法學教室》,第 102 期。

周漾沂(2014),〈風險承擔作為阻卻不法事由--重構容許風險的實質理由〉,《中 研院法學期刊》,第 14 期。

林山田(1984),〈電腦犯罪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 30 期。

林山田(1984),〈論電腦犯罪〉,《軍法專刊》,第 30 卷第 8 期。

林志潔、古旻書(2012),〈無故刪除他人電腦之電磁紀錄罪之實害結果應如何判 斷?〉,《台灣法學雜誌》,第 204 期。

林東茂(1994),〈危險犯的法律性質〉,《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23 卷第 2 期。

林冠宏(2006),〈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章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 50 期第 6 卷。

151

柯耀程(2003),〈刑法新增「電腦網路犯罪規範」立法評論〉,《月旦法學教室》, 第 11 期。

徐育安(2014),〈資訊風險與刑事立法〉,《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91 期。

張紹斌(2008),〈刑法電腦專章及案例研究〉,《軍法專刊》,第 54 卷第 4 期。

張耀中(2009),〈「維基式犯罪預防」-從日常生活理論談網路犯罪預防模式〉,《犯 罪學期刊》,第 12 卷第 2 期。

莊忠進(1995),〈電腦犯罪立法之探討〉,《刑事科學》,第 39 期。

許恒達(2010),〈通訊隱私與刑法規制-論「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的刑事責任〉,

《東吳法律學報》,第 21 卷第 3 期。

許恒達(2011),〈洩露使用電腦知悉秘密罪的保護射程--評臺中高分院九十八 年度上訴字第一三一九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 190 期。

許恒達(2011),〈資訊安全的社會信賴與刑法第三五九條的保護法益-評士林地 方法院九十九年度訴字第一二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 198 期。

曾淑瑜(2004),〈九十二年刑法增訂妨害電腦使用罪章前後之法律適用〉,《華岡 法粹》,第 31 期。

馮震宇(2003),〈網路犯罪與網路犯罪公約(上)〉,《月旦法學教室》,第 4 期 馮震宇、劉志豪(1998),〈我國網路犯罪類型及案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

41 期。

葉亭巖(2008),〈德國刑法第 41 次修正-「反駭客法」之簡介〉,《科技法律透析》, 第 20 卷第 4 期。

廖有祿、金明燦(2006),〈電腦犯罪刑法規範之研究-以二次修正案為中心〉,《「資 訊、科技與社會」學報》,第 11 期。

廖宗聖、鄭心瀚(2010),〈從網路犯罪公約談我國妨害電腦使用罪章的修訂〉,《科 技法學評論》,第 7 卷第 2 期。

152

蔡榮耕(2008),〈Matrix 駭客任務:刑法第 358 條入侵電腦罪〉,《科技法學評論》, 第 5 卷第 1 期。

蔡蕙芳(2003),〈電磁紀錄無權取得行為之刑法規範〉,《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 第 13 期。

蔡蕙芳(2013),〈妨害電腦使用罪章:第一講:保護法益與規範功能〉,《月旦法 學教室》,第 126 期。

蔡蕙芳(2013),〈妨害電腦使用罪章第二講:本章各罪與他罪之關係〉,《月旦法 學教室》,第 129 期。

鄭逸哲(2003),〈吹口哨壯膽--評刑法第三十六章增訂〉,《月旦法學雜誌》,第 102 期。

薛智仁(2014),〈無故取得電磁紀錄罪之解釋及立法〉,《政大法學評論》,第 136 期。

謝孟璇(2008),〈窺看他人電子信箱內郵件內容之刑事責任-淺談刑法第三五八 條、第三五九條之妨礙電腦使用罪〉,《全國律師》,第 12 卷第 3 期。

學位論文

毛榮富(2001),《網路社會的神話塑造--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國立臺灣大學社 會學硏究所博士論文。

王文成(2011),《大話雲端-妨害電腦使用罪之法益定性與立法建議》,國立政治 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吳文君(2010),《妨害電腦使用犯罪刑法規制之分析-以保護法益為中心》,國立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元裕(2010),《檢視電腦犯罪之刑法規制-兼論歐洲理事會網路犯罪公約》,國 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3

林裕凱(2006),《從危險犯論放火罪之可罰性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馬嘉鍵(2003),《刑法第三百零六條無故侵入住居之研究--以警察執勤侵入住 居之違法阻卻為研究核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憲政(2006),《電腦犯罪之法律適用與立法政策--保護法益之遞嬗》,國立政 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英豪(2003),《網路入侵刑法規制的國際動向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劉景嘉(2014),《刑法上電腦犯罪立法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蔡仲彥(2003),《刑法新增電腦條款之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蔡蕙芳(1994),《電腦犯罪和刑事立法的課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鄭心瀚(2012),《1 與 0 的世界:網路犯罪公約和我國刑法第 36 章以及電腦詐欺

鄭心瀚(2012),《1 與 0 的世界:網路犯罪公約和我國刑法第 36 章以及電腦詐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