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內容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度;另根據本研究之需要,在分析類目中除了框架類別,亦加入報導時間、報導 版面、報導形式、消息來源等常規內容分析面向共同配合解釋研究問題。

第三節 內容分析 壹、類目建構

內容分析的類目建構中大致可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每則樣本的基本資料,

包括新聞的出版日期、報導版面與報導形式等三個類目;其中,報導形式與消息 來源類目中具體類別劃分依據通覽新聞樣本而得,類目命名與編碼須知撰寫則部 份參考徐美苓(2015)關於再生能源新聞內容分析的編碼表以確定。第二部份則 是框架類目與新聞使用的消息來源;其中,框架類目建構則依據在新聞樣本框架 分析的歸納階段中整理出的框架矩陣確定。

一、新聞基本資料

(一)出版日期:依據新聞報導刊登的時間進行登錄。日期範圍從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

(二)報導版面:

根據新聞所在的版面進行登錄,相關版面分類如下:

1﹒頭版/要聞;

2﹒綜合/社會/調查/視點;

3﹒生態/綠色家園;

4﹒特刊/週刊/專刊;

5﹒經濟/政治/產經;

6﹒體育/健康/文教/生活/科技;

7﹒評論/來信/議政建言/理論;

8﹒其他。

(三)報導形式:

根據所蒐集之樣本,總結各類報導形式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純淨新聞:只敘述事實並不加以分析或評論,通常為倒金字塔寫作結 構。

2﹒專題/專訪/特稿與深入報導等:由新聞記者針對霧霾特定現象或事 件撰寫的調查、分析與報導。

3﹒評論/社論:由記者或媒體工作者撰寫,針對霧霾議題、相關事件或 現象發表評論或看法。

4﹒讀者投書/論壇:由讀者或一般民眾撰寫,針對霧霾議題、相關事件 或現象抒發己見,亦包括學者專家對該議題、事件或現象評論的投稿。

5﹒其他:不包括於上述各項之報導形式。

(四)消息來源

通過對樣本的初步觀察,並結合既有研究中對消息來源的劃分標準,確 定消息來源的具體類目如下:

1﹒官方機構相關單位/政治人物:具體分為中國官方機構:包括權力機 關及人員,如人民代表大會、1人大代表等;行政機構及人員,含中 央與地方的政府機構,如國務院、各部委組織、直屬單位、地方政府,

及上述機構中的人員;司法機構及人員,如法院、檢察院及人員等。

以及其他國家官方機構與國際組織及下屬機構。

(1)環境部門及下屬各相關機構、政治人物:如生態環境部部長等。

(2)經濟部門及下屬各相關機構、政治人物:如財政部、商務部等。

(3)其他官方機構相關單位、政治人物:除以上兩類部門外的官方機

1 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 是國家的權力機關,其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的最高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的立法權、決定 權、任免權和監督權;故屬官方機構類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構相關單位及人員。

2﹒學者專家:指在學術界中具備一定專業地位且在國家機關或政府機構 中並無任職的學者、專家,或相關研究機構中的研究員。

(1)環境相關研究機構與學者專家:環境、生態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 與研究員等。

(2)經濟相關研究機構與學者專家:主攻經濟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 與研究員等。

(3)其他研究機構與學者專家:除以上研究領域外的研究機構與人 員。

3﹒醫療機構與成員:包括各醫院的醫生、護士等醫療人員。

4﹒企業及企業成員:包含工業、能源、科技等類別下的生產端或銷售端 企業、企業成員或發言人。

5﹒非政府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從事社會運動的非政府組織或環保團 體。

6﹒一般民眾:非官方、業界或社會民間團體的民眾,如北京市民等。

7﹒其他:無法歸類至上述各類目。

由於一篇新聞可能出現不只一個消息來源,因此為確保研究的準確度,本 類目分別記錄單則樣本中所有消息來源出現次數。

二、框架類目

本研究依據框架分析的歸納階段並借鏡參考既有相關研究中對框架類別的 劃分(Cairns & Plantan, 2015; Nisbet, 2010),以確定編碼使用的框架類目。在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碼過程中,編碼員需通過把握新聞文本的整體框架進行判定,每則樣本僅登錄一 個最主要框架。本研究具體使用的框架類目及其核心意涵說明如下:

(一)經濟框架:追求經濟繼續發展的核心意涵;霧霾本質上是經濟問題,

因應霧霾提供了向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契機。

(二)環境框架:追求環境友好,保護環境即保護人類的核心意涵;霧霾問 題實質上是環境污染問題;環境框架具體包含以下兩個次框架:

1﹒適應自然次框架:霧霾是特殊天氣與自然環境導致的氣象問題,一 旦自然條件改善,霧霾亦迎刃而解。

2﹒行動決定論次框架:人類活動是霧霾污染中最大的問題,污染解決 需要各行為主體的行動加以解決。

(三)政府作為框架:政府追求維護人民生活安定有序的核心意涵;霧霾因 應被納入政府行政管理範疇。

(四)健康框架:以霧霾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為核心意涵,探討公共醫 療衛生層面的影響與個體因應。

(五)公眾責任框架:核心意涵為公眾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公共事務;關注霧 霾議題中的公民參與和因應行動,強調公民環保意識與環境素養的培 養與號召行動。

(六)其他:無法歸類於上述框架者。

貳、信度檢測

在正式內容分析之前,本研究從所有樣本中隨機抽取 10%,共 57 則新聞,

分別由包括研究者在內的兩位接受過研究方法和統計訓練的編碼員進行編碼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測。前測信度計算乃依據Scott’s π,具體計算公式如下(Davis, 1997; Wimmer &

Dominick, 1997):

信度=觀察值同意度− 期望值同意度 1− 期望值同意度

本研究信度檢測結果如表 3-3 所示:

表 3-3:霧霾新聞框架建構內容分析信度結果

名稱 Scott’s π

報導版面 1.00

報導形式 .71

消息來源 .85

報導框架 .72

總體信度 .82

一般社會科學研究中可接受的信度標準在 .70 之上,本研究總體信度為 .82,

同時「報導版面」、「報導形式」、「消息來源」及「報導框架」等單項類目信度皆 大於 .70,符合標準。報導形式與報導框架的信度雖可接受但偏低,故研究者同 另一編碼員重複檢視編碼相異之處,經討論以對類目定義達成共識;正式的編碼 過程則由研究者一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