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空氣污染、霧霾問題與公眾感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梳理世界空氣污染事件發生發展的情況,重 點關注中國大陸當前霧霾問題,並探討媒體訊息對公眾霧霾感知的影響。由於媒 體在霧霾議題的傳播中是各方利害相關人的溝通橋樑,因此第二部份將檢視關於 霧霾議題媒體再現的研究,總結既有研究之不足,以及本研究可繼續發展探討之 處。第三部份則是從本研究所立基的框架理論入手,討論 van Gorp 的新聞框架 分析取徑在中國大陸霧霾議題新聞報導研究中的適用性。最後則根據以上討論,

總結並列出本研究欲回答的研究問題。

第一節 空氣污染、霧霾問題與公眾感知 壹、世界範圍內空氣污染事件

20 世紀以來,由於世界範圍內的工業化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化石 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一系列問題,除了因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可能帶來能源短缺 外,能源燃燒對大氣成分亦有所改變,嚴重者則導致空氣污染。空氣污染的主要 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化物、臭氧、重金屬以及可吸入顆粒物。雖然空氣 污染物的化學成分不同,但均可經由化學反應或生產排放等方式擴散至空氣中,

進而對人類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Kampa & Castanas,2008)。

其中,英國的「倫敦煙霧事件」最為有名。英國作為世界第一個開始工業化 進程的國家,工業革命雖然開啟人類歷史新紀元,但其發展也為社會帶來副作用

(楊小陽、白志鵬,2013)。1952 年 12 月 4 日至 12 月 9 日,席捲倫敦的濃重「煙 霾」(smog)不僅致使在地上萬民眾死亡,同時使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患病率 大大上升;雖然這次事件並非所有亡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但空氣品質惡劣加速了 這一過程(Brunekreef & Holgate, 20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些研究分析指出,倫敦的煙霾災害主要因煤炭、柴油及固體燃料等的使用 造成,加之倫敦地區的燃煤火力能源站運作與冬季取暖需求增加;因此在缺少強 風的自然氣候下,空氣污染物無法有效擴散(Brunekreef & Holgate, 2002; Wang

& Liu, 2014)。為因應霾害,英國政府於 1956 年頒佈了《清潔空氣法》(The Clean Air Act),通過改進生產技術和改變燃料類型以減少污染(吳萍、余文周,2014;

Wang & Liu, 2014);該法也分別針對交通、建築等行業制定相關的規範措施。《清 潔空氣法》實施後,倫敦地區二氧化硫的含量從 1950 年的 400 mg/m³降至 1980 年的 75 mg/m³(Wang & Liu, 2014)。

類似的情況亦出現在美國。美國作為世界上較早進入工業化的國家之一,曾 因工業發展的廢氣排放和交通汽車尾氣等因素遭受嚴重的空氣污染(傅成雙,

2011;楊小陽、白志鵬,2013),其中 1940 至 1960 年間發生在洛杉磯「光化學 煙霧」(photochemical smog)是世界有名的大氣污染事件。工業與機動車排放是 導致霾害污染的主要原因,這場煙霾使 1955 年的洛杉磯逾 400 位 65 歲以上老人 因污染致死,許多民眾亦出現不同程度的疾病症狀(〈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 件 75%以上市民患了紅眼病〉,2004 年 12 月 27 日)。在地政府在其後 50 年中雖 努力採取措施改善空氣品質,但洛杉磯地區仍存在嚴重霾害天氣。

洛杉磯的空氣污染主要為氮化污染物,其中約 55%是由陸地交通引起,21%

來自於建造業,其他則源於製造業工廠和能源工廠的排放;洛杉磯周邊山脈圍擋 形成逆溫層(inversion layer)亦加劇空污狀況。為因應污染,1959 年加利福尼亞 機動車污染控制委員會(California Motor Vehicle Pollution Control Board)對機動 車進行規範管理,同時政府著手改善能源清潔問題(Wang & Liu, 2014)。

英美兩國以外的世界各地同樣遭受空氣污染困擾,其中工業化及重工業生產 多為主源。二戰後日本從 20 世紀 50 年代起,雖依託重工業和區域開發實現經濟 的迅猛發展,卻也需面對棘手的環境問題:四日市在 1955 年建設石油化學聯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型工廠,工廠運轉、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排放出大量以重金屬顆粒和二氧化硫 為主的空氣污染物,嚴重影響空氣品質;在地居民出現程度不同的呼吸道疾病症 狀。至 60 年代,污染日益嚴重,民眾健康問題也更加嚴峻,許多人哮喘病發作,

「四日市哮喘」一度成為流行詞彙(高娜,2015)。

另外,東南亞在 20 世紀末也因燃燒等原因遭遇霧霾天氣(Massey, 2000)。

以馬來西亞為例,早期的發展壓力較小且資源豐富,並未多關注環保議題,但自 從東南亞地區分別在 20 世紀 80 年代及 90 年代先後出現五次嚴重灰霾(haze)

天氣,以及由於馬來西亞工業排污導致的空氣和其他環境污染,開始引起在地社 會對於環境的重視。經過監測統計,馬來西亞的空氣污染成分主要為二氧化氮和 懸浮顆粒物;其來源依序為地面交通、工業排放和露天焚燒,其中地面交通的污 染貢獻率高達 70%至 75%(Afroz, Hassan, & Ibrahim, 2003)。

由上可見,從世界範圍的角度來看,空氣污染事件並不鮮見;各國或地區的 空污主要來源和構成雖不盡相同,但通過對污染事件進行梳理,可發現各地的空 污狀況存在著相似之處,社會現代化與工業化發展均為主要肇因。

貳、中國的空氣污染與霧霾問題

回觀中國,空氣污染並非近年才出現,而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 國於 1949 年成立後,國家重視經濟發展,50 年代起主要以重工業帶動國內生產 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簡稱 GDP)提升,中國的城市化與工業化開始起 步。1978 年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家政策,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 略,中國大陸東部和南部地區首先發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區亦從 1980 年代開始 經濟改革,這種全國性優先發展經濟的戰略佈局刺激了地方政府管理的積極性

(漆思、楊淑琴,2009;Tong, 2014)。在「經濟優先」與「重工業優先發展」的 指導思想下,中國社會現代化雖取得不小成就,卻也造成資源短缺以及環境和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態問題,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成為中國推行綠色可持續發展中 首要解決的困難(簡新華,2009)。其中,作為大氣污染種類之一的霧霾問題,

近年來逐漸成為媒體與社會公眾關注焦點並廣泛被討論。

其實霧霾天氣在中國並不新鮮,21 世紀初已出現 PM2.5相關的新聞報導(李 浩鳴、史公軍,2014),但由於媒體報導數量較少,且霧霾問題不如近幾年般突 出,加之中國的網路媒體尚不發達,社群媒體還未出現,一般民眾對於「霧霾」

或「PM2.5」等概念尚為陌生。

北京在 2011 年 10 月遭受持續性霧霾天氣,該期間內,美國駐華大使館監測 的空氣品質指數和北京環境保護局公佈的指數相距甚遠,此爭議使「霧霾」、

「 PM2.5」 等 概 念 進 入 公 眾 視 野 ( 趙 欣 , 2014 ), 並 在 社 群 媒 體 新 浪 微 博

(http://www.weibo.com;簡稱微博)上引起網友廣泛討論(Tong, 2014)。同時,

媒體也開始大量報導相關新聞,曾有報導提及中國進入 21 世紀以來,全國的霧 霾天氣日數明顯上升,尤其是大陸的中東部地區,霧霾天數增長趨勢十分明顯(朱 嬌虹,2015)。在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輿論呼籲下,中國政府在 2011 年底通過新的

《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在常規空氣品質監測中納入 PM2.5作為指標(趙欣,2014;

Tong, 2014)。北京市從 2012 年 1 月 21 日起在空氣品質監測中加入 PM2.5數值,

並每日向社會公佈,而此前空氣品質監測主要以 PM10與二氧化硫為指標;當年 3 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中,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 PM2.5,並向社會承諾改善空氣 和環境品質(趙欣,2014)。

2013 年元旦後,中國大陸霧霾更加嚴重,第一季度(1 月至 3 月)共出現逾 十次大範圍霧霾天氣,空氣監測指數不斷刷新歷史記錄,達 52 年來之最,且影 響範圍甚廣,涉及全國 20 多個省市(王慶,2014)。12 月初,因天氣條件不佳以 及冬季燃煤供暖需求上升,中國東部地區再次經歷嚴重霧霾,這次霧霾持續十餘 天,波及 7 個省份的 9 個主要城市(Lin, Lachlan, & Spence, 20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進入 2015 年後,中國大部份地區又出現嚴重的霧霾天氣(趙源,2016)。該 年 2 月底,紀錄片【穹頂之下】在網路上線,影片追溯了中國大陸的霧霾來源,

並批評環保部門、大型重工業的國有企業和工廠;雖然影片在線上的時間不長,

但因導演柴靜作為長期致力於報導環境污染問題的調查記者,其本身的名人效應 以及影片內容的敏感性,短短幾天內【穹頂之下】讓社會對霧霾的關注達到新高。

在當年的兩會工作報告中,環境污染問題亦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討論議題之一

(Zu, 2015);同年 12 月,北京首次啟動了霧霾預警中的紅色預警,是預警等級 中的最高級別(劉珂,2016)。

中國霧霾問題的成因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自然原因,二則是人為原因。自 然原因涉及相關地區的地形、特殊氣候等因素。以北京為例,秋冬季節霧霾問題 十分嚴重,這與北京溫帶季風氣候在冬季的高壓少雨天氣以及三面環山的地形位 置分不開;冬季高壓抑制對流的發展,促進逆溫層形成,空氣流動性較差導致污 染物懸浮於大氣中,加之環山地形弱化了空氣循環,因此霾被滯留於該地區

(Wang & Liu, 2014; Zhang, Li, & Zhang, 2014)。雖然自然因素不利於霧霾擴散,

但中國大陸霧霾天氣的形成則更多由於人為活動導致。

縱觀世界歷史上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其污染的源頭多與在地工業發展、交 通運輸等因素緊密相關。2013 年中科院的大氣物理研究所一項相關研究指出,

中國的 PM2.5有六個主要來源,分別為煤炭燃燒、工業污染、生物質燃燒、交通 排放與垃圾焚燒、土壤揚塵以及二次無機氣溶膠等(Zhang et al., 2013);這些污 染源基本涵蓋工農業生產生活等面向。

為促進經濟發展,中國政府鼓勵國內外資本投資,而中國大陸地幅遼闊,資 源相對豐富,因此在國家發展的初期對土地、石油、水和礦產等資源的開採和使

為促進經濟發展,中國政府鼓勵國內外資本投資,而中國大陸地幅遼闊,資 源相對豐富,因此在國家發展的初期對土地、石油、水和礦產等資源的開採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