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第二節 研究意涵、建議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意涵、建議與限制 壹、研究意涵與對新聞實務建議

中國大陸對霧霾污染的社會關注迄今近八年,政府、企業、公眾等各行為 主體為解決污染問題可謂殫精竭慮。在媒介的訊息傳播面向,不少學術研究重 點分析傳統媒體、與網路新媒體中霧霾議題如何被建構、擴散與傳播、達到何 效果等(岳璐、方世榮,2016;曾繁旭、戴佳、鄭婕,2013;趙思茹,2016;

劉宇晨,2017;Cairns, & Plantan, 2015; Chen, 2014; Duan & Takahashi, 2017)。

這些研究看似串聯了訊息傳播的全過程,但細究其中仍有欠缺與值得仔細探討 之處,本研究亦基於此展開。

本研究通過 van Gorp(2007, 2010)提出的新聞框架分析取徑,探討中國大 陸全國性官方傳統媒體對霧霾報導的框架建構。相較於霧霾議題媒體再現的既 有實證文獻,本研究更系統地檢視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中國大陸主流官方 媒體在霧霾報導的框架建構過程,充實了中國大陸既有的空氣污染議題,甚至 環境議題的媒介再現研究。

其次,中國大陸關於霧霾議題的框架研究數量雖不少,但研究者們對框架 的理解各有不同,使用的分析維度與類目也不盡一致,例如將框架對等於報導 主題,或僅以 Entman(1993)提出的四個框架功能作為框架劃分標準等。本研 究則採借 van Gorp 的新聞框架分析方法,通過框架裝置與基於框架功能延伸出 的推理裝置,較為系統地提出完整的新聞框架研究架構,並從中探尋霧霾議題 所處的東方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下的社會情境與文化脈絡對新聞報導框架建構之 影響,該分析方法與架構在大陸霧霾議題新聞研究中尚屬創新,本研究亦在某 種程度上延伸了理論方法的適用範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時本研究對實務亦有一定貢獻,通過揭示中國大陸官方主流傳統媒體中 環境議題新聞背後框架建構的邏輯,促進環境傳播與素養教育實務人員反思當 前環境污染新聞報導與議題建構的模式,可進一步幫助完善環境素養教育之策 略。

最後,基於上述的研究結果,對中國大陸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污染議題之 新聞實務提出建議:從新聞框架的數量看,霧霾議題報導偏重明顯,集中於

「行動決定論次框架」與「政府作為框架」兩類,未來新聞實務中可考慮提升 框架呈現的多元化,再現霧霾議題的不同面向。例如,在環境污染議題中一般 民眾可能更重視健康影響等與己利益相關的內容,這一點不僅表現在「民眾」

消息來源在「健康框架」中的分佈為所有框架最多,更反映於「健康框架」所 引述該來源的內容上;且既有研究指出將霧霾以健康威脅形塑時,相關訊息在 社群網站上的擴散範圍更廣(Cairns & Plantan, 2015),因此加強「健康框架」

的霧霾報導可滿足民眾需求並有助於議題的傳播。由於中國大陸民眾的環境與 健康素養水平目前仍值得擔憂,而霧霾的健康相關報導中,污染的健康風險和 影響背後的原理等內容並未得到充分闡述,故重視官方動向的《人民日報》,未 來可多強化健康框架的霧霾報導,期能提升民眾的環境與健康素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研究限制與未來進路

本研究雖力圖對《人民日報》霧霾議題報導的新聞框架建構進行系統性分 析,但亦存在一些研究限制。首先,研究僅從議題的新聞文本此一成形之物來 檢視框架的架構,未能與產製者的直接溝通;故只能從文本層面,輔之以相關 文獻與資料檢閱,據以推斷新聞文本論述背後的框架,此結果可能與真實產製 中的框架形成、以及社會脈絡對其的影響有所落差。就新聞樣本的抽樣與編碼 過程而言,本研究聚焦於文字部份,並未將視覺圖像(如圖片)等新聞文本中 其它可能作為框架建構元素的部份納入考量,此為另一限制。

最後,作為結語,本研究建議未來霧霾議題新聞研究進路可從以下幾個面 向切入:首先,本研究僅選取《人民日報》作為霧霾議題新聞的研究對象,雖 有研究指出中國大陸的黨媒與商業性媒體在環境議題報導的內容上差異不大

(Tong, 2014);但既有研究多從質化的角度進行論述分析,未來可進一步對比 國內不同性質、地域之報紙媒體在霧霾議題的框架建構上是否存在差異。另 外,近年來台灣亦深受霧霾困擾,多見諸報端,而台、陸兩地意識形態與媒介 系統差異甚大,對同一環境污染議題的報導與探討實具比較研究之價值,且通 過比較不同文化環境之媒體的報導分析,可對兩地文化脈絡之差異的把握及不 同文化的瞭解亦更明晰。

其次,從世界範圍看,本研究所探討的霧霾污染屬於區域性特徵明顯的中 國大陸國內環境議題。未來則可以本研究作為基礎,延伸至更為巨觀面向的環 境議題,據以探討國內議題和國際性,如氣候變遷等一般環境議題,在傳統媒 體建構上的差異。

第三,基於報紙這一仲介媒體,未來研究可以向前後兩端拓展,包括向產 製端,即與新聞產製者如記者、編輯等就該研究議題的新聞寫作過程與思路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過訪談進行直接溝通,可將產製者對議題所抱持之框架與文本中體現之框架進 行對比,從中探察新聞文本框架形成背後的主觀影響因素。或在對新聞文本內 容與框架有一定瞭解的基礎上,向閱聽眾端延伸,檢視新聞文本之框架與閱聽 眾所理解之框架間差異,以輔助評價霧霾議題傳播的效果與價值,進而向新聞 產製端提供實務建議。

最後,大陸目前傳統媒體的媒介融合趨勢已為主流,傳統媒體紛紛開設網路 與新媒體平台。以本研究所關心議題為例,《人民日報》在報端與社群媒體上針 對霧霾議題傳播的訊息有所不同,因此可合理推斷不同媒介平台上的議題報導框 架及其分佈勢必有所區別,此差異亦值得探究比較,以全面把握媒體對該議題的 建構策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簡報 2017 年第 7 期(總第 148 期)〉(2017 年 9 月 15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取自

http://www.lijiansi.com/hjzli/dqwrfz/dqwrfzxdjh/

〈比食安更可怕!台灣空污遠超過世衛標準〉(2015 年 3 月 14 日)。《自由時報》, 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256695

〈空污引爆口水戰 中日韓 26 日除霾大會〉(2017 年 4 月 14 日)。《聯合新聞網》, 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11021/2402350?from=udn-relatednews_ch2

〈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75%以上市民患了紅眼病〉(2004 年 12 月 27 日)。

《人民網》,取自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41909/42116/3082706.html

〈發展才是硬道理〉(2009 年 2 月 17 日)。《人民網》,取自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82819/143371/8818522.html

〈機動車 PM2.5貢獻率將高於 22.2%〉(2014 年 1 月 3 日)。《中國新聞網》,取自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1-03/5691719.shtml

〈韓國加入全球污染最嚴重國家行列〉(2017 年 3 月 29 日)。《FT 中文網》,取自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1984?full=y&archive

卞民德、趙兵、吳丹、侯琳良、鞏育華、錢偉、…羅艾樺(2015 年 3 月 8 日)。

〈 代 表 委 員 議 國 是 : 綠 水 青 山 就 是 金 山 銀 山 〉,《 新 華 網 》。 取 自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lh/2015-03/08/c_127556443.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尹忠偉(2014)。〈關於「春節霧霾」網路新聞報導的框架分析——以新浪網為例〉,

《傳播與版權》,7:15-16。

毛澤東(1957)。《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子晖(2017 年 6 月 5 日)。〈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覆強調「綠水青山」〉,《新 華網》。取自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6/05/c_129624876.htm 王利濤(2011)。〈從政府主導到公共性重建—中國環境新聞發展的困境與前景〉,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76-81。

王羚(2015)。〈近年來媒體霧霾報導議題的框架分析——以《北京晚報》《人民 日報》《科技日報》為例〉,《新聞研究導刊》,11:220。

王慶(2014)。〈媒體歸因歸責策略與被「霧化」的霧霾風險——基於對人民網霧 霾報導的內容分析〉,《現代傳播》,12:37-42。

王積龍、李湉(2016)。〈再論《紐約時報》的取向與偏向——基於該報十年《霧 霾報導》 的內容分析〉,《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12:51-55。

付伊(2010)。〈60 年來《人民日報》時政新聞版中的口號套語的嬗變—中國新 聞語言現代性進程的一個視角〉,《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2(6):46-50。

史公軍(2014)。〈主流報紙的霧霾報導:基於理性和建設性的個案〉,《重慶社會 科學》,2:89-97。

田棟、任占文(2016)。〈基於框架理論的外媒中文網霧霾報導分析〉,《中國報業》, 11:38-39。

向密(2015 年 3 月 2 日)。〈柴靜【穹頂之下】引爆網路:48 小時視頻播放超 2 億〉,《Donews》。取自 http://www.donews.com/net/201503/2882208.shtm 朱嬌虹(2015)。〈框架選擇與責任歸屬——對《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報》霧

霾報導的比較分析〉,《新聞傳播》,1:45-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何博聞譯(2004)。《風險社會》。南京:譯林出版社。(原書 Bech, U. [1986].

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吳萍、余文周(2014)。〈霧霾成因、危害、公眾反應及治理對策的探討〉,《中國 公共衛生管理》,6:453-454。

宋飛、杜一菲、任江華、史自強、王雲娜、陳亞楠、吳勇(2017 年 3 月 6 日)。

〈 提 氣 ! 政 府 工 作 報 告 這 些 話 ( 兩 會 深 聚 焦 )〉,《 人 民 日 報 》。 取 自 https://goo.gl/tFYhEu

宋彩梅(2013)。《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標語口號分析》。陝西師範大學思想政治 教育專業碩士論文。

李良榮(2007)。〈論中國新聞改革的優先目標——寫在新聞改革 30 周年前夕〉,

《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4:1-3。

李朗、歐陽宏生(2014)。〈民生新聞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徵——兼評「中 國新聞獎」部份獲獎作品〉,《新聞戰線》,7:86-88。

杜濤(2014)。《框中世界:媒介框架理論的起源、爭議與發展》。北京:知識產 權出版社。

周茂君、姜倩、車蒙娜(2008)。〈基於政府,市場與公眾三維視角的中國媒介改 革〉,《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61(2):247-252。

周桂田(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如何建構 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131-180。

周婕(2014)。〈健康傳播視野下霧霾報導的實踐與反思〉,《中國記者》,2:79-80。

岳璐、方世榮(2016)。〈風險再現與媒介正義——以《南方週末》空氣污染報導 為例〉,《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137-1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林世華(2016)。〈霧霾報導的媒體呈現——新京報和澎湃新聞相關報導比較〉,

《青年記者》,7:32-33。

邱皓政、林碧芳(2014)。《統計學:原理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林碧芳(2014)。《統計學:原理與應用》。臺北市: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