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分析結果

第三節 霧霾新聞內容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霧霾因應等環保議題中,僅強調民眾的普遍性與一般性,是生態環境建設中「不 具名」的一份子,達到強調集體之目的。

第三節 霧霾新聞內容分析

本節為《人民日報》霧霾新聞內容分析結果與新聞框架演繹結果部份。首 先通過描述性分析,分別闡述霧霾報導在框架類別與消息來源引述的分佈情 形;接著第三部份則結合新聞框架與消息來源二類目,通過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呈現不同框架使用消息來源之差異。

壹、霧霾新聞框架的分佈

經由新聞框架分析的歸納階段,本研究總結出《人民日報》在霧霾新聞中 共使用五大框架,其中一框架又可細分為兩個次框架。透過量化內容分析,本 研究發現《人民日報》霧霾新聞佔比最高者為「環境框架」,高達四成以上

(42.8%, n = 246),包括佔三分之一強的「行動決定論次框架」(33.9%, n = 195)及佔一成不到(8.9%, n = 51)的「適應自然次框架」。霧霾新聞框架排序 第二者為「政府作為框架」,佔總體逾三成(31.6%, n = 182),略低於前述「環 境框架」中的「行動決定論次框架」。其餘框架,包括健康框架(7.7%, n = 44)、公眾責任(7.5%, n = 43)與經濟框架(5.7%, n = 33),均各佔總體一成以 下;無法歸類者則有 4.7%(n = 27),詳見圖 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4-2:《人民日報》霧霾新聞各框架分佈圖(%, N = 575)

根據以上分析,《人民日報》霧霾議題報導以「環境框架」中的「行動決定 論次框架」為最多,略高於府作為框架,顯示《人民日報》基本上將霧霾議題 定位為環境問題,此結果與前述的報導版面分佈情形一致。此處的框架分析進 一步反映了議題建構的內在邏輯,在「環境框架」下細分的「適應自然次框 架」與「行動決定論次框架」中,《人民日報》採用後者的比例更高,顯示此媒 體在霧霾議題上傾向於認定人為因素是引起霧霾的主因,同時亦肯定人為改變 污染現狀之能動性。

而「環境框架」中的「行動決定論次框架」與「政府作為框架」二者最明 顯的差異在於對霧霾問題性質的界定:前者主張霧霾問題因應需要全體社會的 共同參與,但卻未指明特定行動主體為何;後者則偏向認定霧霾議題為行政管 理範疇,故將因應霧霾問題之權責明確指向政府,且在新聞論述中著重樹立政 府之形象。此二框架的在霧霾新聞建構上均各佔逾三成的比例,且「政府作為 框架」所佔比例與「行動決定論次框架」十分接近,因此總體而言,《人民日 報》在眾社會行動主體與利害相關者中相對偏重於政府主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上說明《人民日報》在霧霾議題的新聞報導中,雖然引述的消息來源種 類相對多元,但對各消息來源的關注存在明顯差別。首先,《人民日報》在相當 程度上倚重官方與權威機構,尤其表現在對環境系統的官方機構與人員的偏好 上。其次,對專家學者亦十分重視,其中大部份引述「環境領域專家學者」作 為消息來源,此一結果與既有科學環境議題的報導研究結論一致(胡之瑋,

2007;Ma, 2015;Duan & Takahashi, 2017)。《人民日報》霧霾報導多仰賴環境 官方、權威或專家消息來源的情形,也與前述「環境框架」佔比較高的趨勢互 相輝映。在其餘五類消息來源中,「民眾」來源明顯高於另四種,按多寡主要分 佈於「行動決定論次框架」(9.6%, n = 55)、「健康框架」(3.7%, n = 21)與「政 府作為框架」(3.3%, n = 19)中。整體言之,《人民日報》霧霾議題報導以「官 方與權威機構」、「學者專家」、及「民眾」三者構成最主要的消息來源。

參、霧霾新聞框架的消息來源引述差異

本研究進一步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觀察霧霾新聞引述的消息來源在各框 架上的差異。框架以大類目作為分析對象,4消息來源則以「官方來源」、「學者 專家」、「企業」、「醫療機構」、「民眾」、「非政府組織」、「其他」等七大類為區 隔。

從表 4-3 可看出,在七類消息來源中,僅「官方來源」、「學者專家」與

「醫療機構」在霧霾議題不同框架的使用存在顯著差異。

4 本研究初步比較分析發現「適應自然次框架」與「行動決定論次框架」間未存在消息來源的 引述差異,故在整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中則將此二次框架合併為「環境框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學者專家」來源在各框架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言[F(4, 575) = 2.48, p < .05〕,Dunnett’s T3 事後檢定顯示「環境框架」與「健康框架」的霧霾 報導分別較「政府作為框架」報導更常引述「學者專家」。此結果顯示框架的核 心意涵與論述重點的不同可表現在對消息來源的偏好上。「環境框架」除了上述 體現官方立場,亦需容納專業觀點;而「政府作為框架」多僅從官方角度探討 政府行政範疇下的霧霾議題,與「環境框架」的關注內容相比較為微觀且單 純,故兩者在使用「學者專家」來源上存在差異。至於「健康框架」雖在某種 程度上與「政府作為框架」類似,探討範圍限於醫療衛生領域亦較為微觀,但 實為專業性質較強的框架類型,因此相比於「政府作為框架」,更需學者專家的 意見作為支撐。

除此,「醫療機構」來源在各框架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F(4, 575) =

37.97, p < .001〕則發現,「健康框架」分別較所有其他四個框架更常引述「醫療 機構」作為消息來源。該分佈情況的原因與學者專家來源的分佈差異類似,「健 康框架」報導所探討內容多涉及霧霾污染與人體健康間關係,有較多公共衛 生、醫療健康等專業訊息之需求,也因此對該領域的專業背書需求更甚於來自 於官方政府機構的政治或權力背書。

一如前述,「企業」[F(4, 575) = .99, p >.05〕、「民眾」[F(4, 575) = 2.0, p >.05〕、及「其他」[F(4, 575) = 2.34, p >.05〕等消息來源分別在五個框 架中的單因數變異數分析均無統計顯著差異。而「非政府組織」[F(4, 575) = 3.329, p < .05〕雖然 p 值< .05,僅說明非政府組織作為整體的消息來源,與其他 六類消息來源間存在差異,但Dunnett’s T3 事後檢定結果顯示並無框架間的差 異存在,故「非政府組織」來源同以上三個來源,在霧霾報導框架中分佈並無 顯著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