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還須去注意文本之間的內在指涉,連結社會結構(包括階級、性別、種族、文化品味等),

將相關的政治社會因素加入分析。

文本分析在本研究中,主要用於解釋「為什麼」媒體如此報導,並依據本文對於臺灣農業 發展的爬梳所整理而來的,農地政策制定過程所應注重的重要農業問題,進一步檢視文 本,連結相關政治社會因素,對媒體的報導進行評估。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

壹、樣本與分析單位

一、主流商業媒體樣本來源:自由時報與聯合報

本研究在主流商業媒體的部分選擇自由時報與聯合報為觀察對象。

本文所觀察的兩項政府農業治理作為,不管是農業發展條例的修訂還是農村再生條例的制 訂,都涉及農地的釋出、變更、重新劃分等等複雜議題,在臺灣土地寸土寸金的情形下,

農地利用的每個環節都無法避免的牽動土地交易市場、房地產市場的變動。

《自由時報》因著創辦人是為一富有的房地產商人的背景,其對於兩項牽動臺灣土地與房 地市場的農業政策,是採取什麼樣的報導取向,值得觀察。

而標榜「臺灣優先,自由第一」的《自由時報》,也在著重臺灣主體的報社立場下,與較 傾向統一、反臺獨的《聯合報》,在報導態度上可說為政治光譜上的兩端。於是同時納入

《聯合報》為本文探討對象,觀察兩報在相同議題上的報導情形。

新聞文本的選取為線上電子資料庫與紙本翻閱同時進行。研究者先透過《慧科大中華新聞 網》資料庫以及《聯合知識庫》分別取得自由時報與聯合報相關新聞報導,再依此取得之 新聞文本報導日期,進行紙本報紙之翻閱,用以確認是否有電子資料庫所遺漏之相關新 聞。

唯獨自由時報因其電子資料庫可取得新聞時間最早僅從2003 年開始,故在 2000 年農業發 展條例修訂的新聞選取上,研究者先透過電子資料庫比對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對於2000 年 農業發展條例同時刊出報導的期間,並配合事件發展的時間點,對自由時報進行該時間點 的紙本報紙翻閱,相關翻閱時間點如附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電子資料庫的搜尋時間,2000 年農業發展條例以 1996 年 8 月(1996/8/1)初版農發條例修正 案送交立法院進行審查為起點,農發條例修正案2000 年 1 月 4 日通過後三天(2000/1/7)為 迄點。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則以 2008 年 11 月(2008/11/1)草案逕付二讀引起社會關注之時 為起點,以2010 年 7 月發佈通過(2010/7/31)為迄點。

另外在農村再生條例部分,條例制定期間,政府機關在各地方舉辦公聽會,相關新聞報導 均刊載於地方版,此部分的文章在紙本報紙上並沒有彰顯出來,也無法透過紙本報紙取 得。不過從電子資料庫的搜尋中發現,這類地方新聞的報導數量,並不少於全國版的報 導,且各地公聽會的舉辦情形,亦有研究價值,故本研究特別獨立出從電子資料庫取得之 農村再生條例相關地方版新聞,進行標題與新聞文本的分析。電子資料庫並無法完整呈現 出新聞文本與相關圖片的搭配,故地方版新聞便不進行圖表的分析。

二、另類媒體樣本來源

(一)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訂

另類媒體的部分,2000 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前後,網路公民討論的風氣還尚未形成,不 過仍有些許討論目前有在網路上留下記錄。主要有三個平台,第一個是由當時包括台灣環 保聯盟、台灣綠色和平組織、綠黨、生態保育聯盟等環保團體成立的「反對粗暴出賣農地 大聯盟」的線上討論資料。該聯盟保留了當時的連署書、聲明稿以及部分主流媒體的新聞 報導,平台上共有28 篇文章連結,但有部分連結已經失效,目前可取得的文章有 25 篇,

其中有22 篇為該聯盟收錄各大主流媒體的報導。雖然這部分的文章大多為主流媒體的新 聞報導,但考量聯盟的轉貼收錄代表這些報導內容有其參考與廣為大眾知曉的價值,故視 為另類媒體的討論進行分析。

第二個平台是來自1998 年 3 月 8 日創刊的網路電子報「網氏/罔市」。該電子報雙週出 刊,一直到現在都持續發刊,以婦女權利、女性議題為主軸,將自己定位為「女性電子 報」。網氏電子報在2000 年 2 月 21 日發刊的第 52 期電子報中刊載了一篇「WTO 給了你 什麼?又拿走了什麼?」反省WTO 帶來的影響的文章。文章特別對 WTO 與農地開放買 賣進行了省思,雖然這部分的內容不多,但也代表社會有從臺灣開放市場的角度對於農地 開放買賣進行思考,故也列入分析文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個平台是苦勞網於1999 年 12 月 5 日發表的一篇評論「農地開放政策,切斷台灣人與 農村連帶的一把巨斧」。雖然此篇文章是苦勞網於2000 年前後發表的唯一一篇有關農地 開放買賣的討論,但也代表另類媒體有關注到相關議題,亦列入分析。

非網路部分,在當前幾本農業相關主題的小型雜誌如《青芽兒》、《農訓》、《鄉間小 路》、《豐年》等等,《農訓》雜誌特別於1998 年第 6 期雜誌中觸及本研究關注的農地 政策議題,全期以農地釋出為主題進行討論,亦可作為另類媒體的文本觀察。

另類媒體的觀察主要是著重於是否有針對本文關心的「總量管制農地釋出方式」、「農業 補助救濟措施」在農業發展條例修正上的規劃情形進行討論。若沒有明確討論,那主要是 呈現哪些討論重點,這些重點是否有別於主流媒體的報導。

(二)2008年農村再生條例制訂

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制定時,臺灣網路另類媒體討論風氣日盛,尤其著重各地方資訊刊 載的小地方新聞網,在農村再生條例制定過程,彙集了各地區的討論記錄,成立「農村永 續專題」,專區討論、聯播、刊登農村再生條例相關文章,總計100 篇。本研究以此 100 篇文章為另類媒體的觀察。

觀察重點在於此100 篇文章是否有討論到本文所關心的農村再生條例制定過程政策不切合 現實的情形。

本研究相關樣本取得整理如表3-1。

三、分析單位

研究者初步查看自由時報與聯合報的新聞報導,發現在同一標題下可能有好幾則新聞來源 (以新聞開始出現【記者林 XX 臺北報導】至結束,為一則報導),或是也有僅在頭版以一 條標題或一張圖片作為提頭的現象,考量同一標題下的不同新聞來源報導取向可能不同,

以及雖然僅以標題與圖片作為提頭,但因為通常這樣的提頭會被放置於第一版,有提醒作 用,故也非常值得分析。

於是本文以各版面為檢視單位,然後分別以標題、新聞與圖表為分析單位,檢視一個版面 下,有幾條標題、幾則新聞、幾張圖表,然後再分別對這些標題、新聞與圖表進行觀察分 析。

例、農發條例 1996/8/1-2000/1/7 269

另類 2008/11/1-2010/7/31

全國版47 2008/11/1-2010/7/31

全國版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標題的計算不包含新聞文章內的分題,新聞則數的計算以開始出現【記者林XX 臺北報 導】至結束為一則報導。

二、標題

標題類目則有標題的引題、主題與副題,以及標題性質。

荊溪人(1994:167)將標題性質分為敘述題、解釋題、疑問題、感嘆題、諷誦題、暗示 題、假譬題和模仿題八種。

敘述的標題是最常用的一種標題,主要為直接反應新聞的內容,如「新聞評議委員會 作 呼籲新聞界 遵守記者信條。解釋題則是對新聞內容進一步闡明,強調讀了標題就可以瞭 解新聞的本質,如「我經濟快速成長 生產毛額去年增加三成 國民所得已達五百美元」,

疑問題則是帶有問句在裡面,如「多少國中校長涉嫌」,用此方式下標題旨在引起讀者的 注意。感嘆題的使用也是引起讀者的注意與同情,如「日本投降了!」。諷誦題則是借事 物來諷刺現實,用以引起讀者共鳴,如「一杯咖啡五百元 杯中自有顏如玉」。暗示題則 不像諷誦如此明顯,僅以暗示方式呈現,如昔日上海吳姓市長與某韓姓名媛頗有交往,標 題暗示為「東方飯店昨開幕 韓 XX 主持剪綵 吳國楨市長也來了」。假譬題則是借用成語 或別的用語到標題中,如「國府前廣西省主席 黃 XX 掃他媽的墓」。模仿題則是指模仿 國外或其他報章的形式,如模仿日本的「直幡標題」、美國報紙的「橫旗標題」等等。

本文對於標題性質的觀察,主要是希望可以瞭解報社是否有以特殊的下標方式突顯特定面 向、引起讀者注意,故參考以上八種標題性質稍作修改之後,建立敘述解釋、疑問、感 嘆、諷誦、暗示及假譬六種歸類方式。

三、新聞

此部分的類目有文本類型、主要消息來源、主要框架。

文本類型分為:1、純淨新聞;2、代表報社立場的社論、短評;3、由記者特別進行採訪 或撰文的新聞分析、特稿、特寫、專訪、專題報導、深度報導、調查報導;4、讀者投 書、民意論壇;5、其他。

主要消息來源以導言引用或整則新聞主要引用之說法為判斷依據,配合議題的特殊情境,

2000 年農業發展條例修訂的消息來源區分以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於農村再生條例報導的消息來源引用,研究者在進行前測過程發現,可以從文章中明顯 辨識出主要消息來源對於農村再生條例是持肯定或疑慮立場。於是在農村再生條例的類目 部分,多增加「主要消息來源態度」此一分類,可分為對農村再生條例持正面、否面或無 特定態度三種。

框架部分主要區分為僅著重事件形式上的說明,或是深入進行議題討論。本文所觀察的兩 個議題,2000 年農業發展條例修訂以及 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制訂,其事件本身充滿許多 贊成與反對方之間的互動與拉扯,條例的修訂與制訂就像一場不是你贏就是我輸的論述爭 奪遊戲。於是參考陳憶寧(2002)對於遊戲框架以及議題框架的操作性定義,並依據本文的 研究情境稍作修正,整理本文所定義的形式框架與議題框架。

框架部分主要區分為僅著重事件形式上的說明,或是深入進行議題討論。本文所觀察的兩 個議題,2000 年農業發展條例修訂以及 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制訂,其事件本身充滿許多 贊成與反對方之間的互動與拉扯,條例的修訂與制訂就像一場不是你贏就是我輸的論述爭 奪遊戲。於是參考陳憶寧(2002)對於遊戲框架以及議題框架的操作性定義,並依據本文的 研究情境稍作修正,整理本文所定義的形式框架與議題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