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文本分析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信度檢定

信度是指測驗結果的一致性與可靠性,意即其他研究人員採用同樣的測量方法與程序進行 相同研究,應能獲致同樣的結果(羅文輝,1991:204)。

本文採用「編碼員信度法」進行信度檢驗。Wimmer & Dominick(2000)認為,在編碼完成 之後,需對樣本的10%至 25%做信度分析,進而算出編碼者間的信度係數。

本文建構之類目,在標題性質的判斷,以及新聞所使用之主要消息來源、主要消息來源態 度、報導框架這幾個面項有信度上的考量。故本文自各報樣本中隨機選取十分之一的標題 數與新聞則數,由本研究者與另一位博士班研究生擔任編碼員。兩個議題共選取自由時報 標題數25 條、新聞 29 則,聯合報標題數 27 條、新聞 31 則。

依據王石番(1991)所提出的信度檢驗公式:

信度=n*(平均相互同意度)/1+[(n-1)*平均相互同意度]

相互同意度=2M/N1+N2,M 為完全同意則數,N1 及 N2 為每人應同意數(即總數)

本研究員與另一位編碼員在針對各類目的操作形定義、歸類原則進行溝通討論之後,所取 得之兩人相互同意度,標題方面為0.82,新聞方面為 0.81。經過計算,標題與新聞方面的 信度都超過0.9,達到可信賴的標準。

第三節 文本分析法

壹、文本分析原則

文本分析的使用,因為不是可以一步一步清楚交代步驟的食譜式研究方法,故常常招致

「主觀、憑直覺」的責難(Burr, 1975: 167)。

雖然難以清楚、完整交代,但本研究將盡力進行說明。

研究者所憑以進入文本分析者,其一是透過比較法,意即特別留意兩報對於同一事件報導 的差異處,或是各報導對於同一論述產生的前後差異。其二是透過批判語言學者所發展出 來的語言符號解析方法,企圖藉由記者在行文走筆之間的文字設計、文體鋪陳、強調語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等等,體察文意之外那些「沒有被說出來的事」。其三是連結政治社會結構因素,藉以推 論媒體報導的動機與可能所真正企圖彰顯的議題。

而批判語言學者所發展出來的語言符號解析,有五種方法(Fowler and Kress, 1979;轉引自 翁秀琪,1998):

(1)及物(動詞)的規則。使用這種方法研究者要注意的是句子中所呈現出來的事件、狀況、

過程及相關事物。可以藉由幾個問題來幫助分析,如行動的影響程度如何?行動的結果是 什麼?行動者的行動是針對自己還是針對別人?行動是由行動者或別人所發動?行動的受 益者是誰?

(2)語態的規則。這裡關注的是言者與寫者對於自己說話對象的態度,他們和說話對象之 間的社會、經濟關係及透過語言來表現的行動。研究者可以特別注意文本中「稱謂」、

「助動詞」、「地方代名詞」的使用。

(3)轉換。指涉的是語言使用者對於語言材料的操控,最常出現的兩種類型是動詞變名 詞,以及主動變被動。

(4)分類的規則。這種方法主要是關注文本有沒有出現「重新賦予標籤」或「過度標籤」

的情形。重新賦予標籤指的是文本中是否有出現「新語」或舊詞重新被賦予新意的詞彙,

過度標籤則是指文本是否有出現一連串同義字詞來表達某種經驗。

(5)論域的一致性、秩序和統一。這種方法著重文本中前後一致的觀察。

本文將在進行文本分析的過程,藉由語言學的分析解析文本整體的描述架構,再透過互為 正文的分析,連結相關社會結構因素,試圖找出那些沒被說出的或不可說的隱藏訊息,並 回答為什麼。

貳、文本產製與詮釋時的社會情況

著重文本與文本之間、文本與社會之間連結脈絡的文本分析,研究者對於樣本在產製時 與詮釋時的社會認知,是必須的。

本研究在進行分析之前,即以透過對於台灣農業發展現實,與不同階段政策規劃的整理,

掌握對於台灣整體農業背景、社會情境的基本認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些基本認識在進行文本分析的過程,必須被時時拉進來連結與比對。同時,研究者在進 行文本詮釋的當下,其社會情境亦然不同於文本被產製時。時時反思研究當下的社會情境 是否對於文本詮釋帶來偏差,亦是研究過程不斷進行的工作。

而本研究所分析的文本,不管是產製於九零年代後期的農業發展條例相關報導,還是 2008 年之後的農村再生條例報導,其實共同面對的社會情境,都是農業長期發展貧弱、

農民收入偏低、生產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等問題。

而外在的環境結構,對於九零年代後期來說,新自由主義強調自由市場競爭的思維仍然占 有主導性的地位。在這樣的邏輯思考下,面對農業問題,自然就發出了「鼓勵離農」、

「集中扶植少數農企業發展競爭力」、「擴大種植面積」等等解決方向的思考。也不難推 論的,政府的極積作為、要求政府完善的農地與農業保護措施,都是相對較少成為思考解 決問題的方向。

然而,研究者進行文本詮釋的2014 年,經過學者的論述提出,與許多農業工作者的嘗 試、消費者的支持,台灣的農業逐漸展現出有別於農企業的小農多樣形態。各種直接連結 農民與消費者的嘗試、對於農業價值的反思與討論、關於政府保護與補貼論述的提出,都 已經小有成果與厚度。

這些整體社會對於農業討論的增加、對於農業價值的肯定,自然不避免的影響研究者在文 本分析上的批判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