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臺灣農地政策規劃時重要農業問題與另類媒體角色定位

第三節 臺灣另類媒體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輕視創新想法,甚至鄙視異議團體(臧國仁,1999:84)。

社會責任論對傳媒與權力關係的輕忽,以及對於商業勢力的低估,都使其對於傳媒所建構 出的功能、任務與要求,有如空中樓閣,難以僅依靠「媒體自律」落實。

不過,傳媒如此以利潤動機及私人佔有的營運規律,也在環境的變動下遭遇一些挑戰,其 中一項就是無償傳媒內容的提供,規模大者如維基百科全書,規模小者如小眾電影與紀錄 片,某種程度如此基於分享的非營利資訊提供,蠶食了營利傳媒的利潤空間,使多樣的傳 媒內容與文化可以更被接近使用(馮建三,2006)。

而另一種更直接的,對於傳媒內容同質化、瑣碎化的抵抗,則是如西雅圖獨立媒介中心的 創辦口號一樣「不要恨媒介,成為媒介吧!」,不管是透過有線電視的公共開放頻道,還 是以網際網路作為平台,對商業媒體的不滿,「與其批評痛罵大眾媒介的不實報導,不如 創造另一種可行的替代性媒介」23

傳播研究者羅慧(2012:106)考察了西方另類媒體的傳播行動,這些媒體像透過公共開放 電視頻道24播出節目的紙老虎電視(Paper Tiger Television)、或是溫哥華一座人們可自由進 入訪問並參與節目製作的合作廣播電台(Co-op Radio)、抑是源於西雅圖最後隨著反全球化 運動在四地成立的獨立媒介中心(Indenpendent Media Center),它們透過自創媒介來陳述訊 息與觀點,以此打破主流商業媒體的話語霸權。

作為一種修正主流商業媒體弊端的機制,另類媒體並不以取代主流商業媒體為目的,而是 期待透過每日自主傳播的實踐,挑戰媒介商業集中化這個符號現實(羅慧,2012:146)。

第三節 臺灣另類媒體發展

另類媒體作為一種修正主流媒體弊端的機制,在臺灣的發展,可分為早期的對抗國家主 權,以及後期的反對商業霸權25,如圖2-5。

23 美國非營利媒體紙老虎電視(Paper Tiger Television)創辦者的說法。

24 美國有線電視特許政策和傳播法案(Cable Franchise Policy and Communications Act)規定,有線電視必 須在眾多頻道中保留幾個頻道以供社區社區民眾自主傳播。臺灣則在有線廣播電視法明訂系統業者應免費 提供專用頻道供政府機關、學校、團體及當地民眾播送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

25 早期的對抗國家主權,主要是在消極傳播權利受到限制之下所進行的對抗。而早期對抗國家主權、後期 反對商業霸權的區分,並非完全截然二分。早期的另類媒體並不僅侷限於政治言論,仍不乏關注弱勢團 體、注重多元議題。另後期在反對商業霸權之下,仍是有另類媒體針對國家議題進行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2- 5:台灣另類媒體發展圖

壹、早期:對抗國家主權

早期臺灣以黨執政,主流媒體多是處於國家、執政黨的控制下,實施報禁,限制新的出版 社、雜誌社,限制報紙只能在同一個地方印刷,限制報紙每日出版張數。此時,另類媒體 多以政論(或稱黨外)雜誌、另類錄影帶、地下電臺以及異議第四台的形式衝撞當權主 流,如《自由中國》、《臺灣政論》、《美麗島》等雜誌,以及如第三映像、綠色工作小 組、文化臺灣影響工作室、第三新聞室等等團隊製播的另類錄影帶。

這段時期的另類媒體雖然以對抗國家主權為主軸,但仍不乏對於弱勢群體的關注,呈現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緣與非主流的色彩。例如,當時的另類錄影帶紀錄的範圍相當廣泛,包含早期自立救濟模 式的社區抗爭,到環保運動、學生運動、農民運動、勞工運動、原住民運動,甚至是宣揚 政治反對運動人物的理念與風格,以及彰顯本土文化的內容都涵蓋其中;地下電臺也關注 到不受社會重視的原住民、勞工、婦女、同性戀等團體,不但使其在地下電臺中有發聲的 機會,同時也擁有自己專門的頻道(管中祥,2009)。

貳、後期:修正主流商業媒體

解禁之後,臺灣媒體環境逐漸開放,政黨、軍方、國家逐漸退出媒體經營,然而此時市場 導向的轉變便逐漸顯現,諸如報紙愈加重視包裝、更貼近讀者需求、嚴肅報與通俗報之間 的界限模糊等。這樣的轉變也促使報業經常揣摩讀者口味的調整、重視娛樂綜藝類的新聞 資訊、討好高檔讀者、重視行銷手法勝於編務品質等缺失(蘇蘅,2002:244-245)。

同時,新自由主義所推崇的「民主的政府不該干涉市場」原則,不僅沒有帶來更好的傳播 環境,反而形成政府私下仍是透過各種方式進行「置入性行銷」,而檯面上卻打著不干涉 的旗幟,不進行積極的傳播政策規劃(管中祥,2009:204)。

就在政府的消極放任之下,臺灣主流媒體環境快速向資本靠攏,只要有財,任何勢力都可 以透過廣告控制傳媒,不管是政府、業主或任何權力擁有者。

這個時期,為了抵制主流商業媒體所帶來的內容同質化、瑣碎化、強調感官、以及在地資 訊的不受重視,臺灣另類媒體的發展一方面結合因網路發展而崛起的公民新聞,開始於網 路上組織起有別於主流媒體的新聞報導,另方面則在社區媒介上有豐厚且多元的發展。

網路上的另類媒體《南方電子報》1995 年發行,是台灣第一份對大眾發行的電子報,以 社區運動、社會運動、生態環保、弱勢團體、文學文化為主。其理想在於讓商業邏輯下失 去戰場的理想可以在網路上發聲,主要以文化評論為主,並未報導新聞,也較少發起或參 與社會行動,近年來隨著部落格的興起,其顯著性相對下降(管中祥,2009)。

接著1997 年,以「運動的媒體」為組織核心的《苦勞網》成立,特別關注社會運動與勞 工問題這類一般不見於主流商業媒體的新聞,並透過自身組織內的記者以及特約記者進行 新聞產製。

2000 年臺灣第一個以提供環境資訊為主軸的網路平台成立,臺灣環境資訊中心透過發行 電子報以及網站經營的方式,提供全球環境重要議題的相關資訊,並擁有自己的新聞團隊 進行新聞的採訪與編輯。2007 年,著眼於公民新聞力量的壯大,臺灣公共電視成立公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新聞平台「Peopo」,鼓勵大眾不僅作為一個新聞的消費者,還是創作者。

隨著網際網路所帶來的空間與時間上的快速連結、資訊傳播的低成本,臺灣的網路另類媒 體逐漸從一開始的電子報,發展成有組織、有強大公民支持的媒介。這種「個人即政治」

的另類媒體發展,大大提高個人、弱勢、不同性傾向及社會邊緣人對於發言管道的獲得 (管中祥,2011),並在網路的群體集結下,以往不會受到主流媒體關注、挑戰社會秩序與 優勢意識形態的議題,如樂生療養院拆遷、反對國光石化建設、反對苗栗大埔農地強制徵 收等,在網路公民新聞的主動採訪、報導、串連、評論到行動號召下,帶來公民解放以及 民主社會的發展(黃哲斌,2008;莊豐嘉,2011)。

伴隨著公民力量的壯大而蓬勃發展的網路另類媒體,在這個時期,作為主流商業媒體的修 正機制,為臺灣媒體環境增添一股多元的風貌。同時,更讓原本在各地耕耘的社區媒介,

因著這股公民力量與對於網際網路的利用,更加厚實了大眾對於在地主義的重視,以及伴 隨著在地關懷所產生的對於農鄉問題的探討。

臺灣的社區媒介早期以印刷媒體的發展最為人所注意,較為大家所熟知的如發行了30 多 年的埔里鎮《水沙連》雜誌,以及從1982 年即發行至今,在反對美濃興建水庫扮演重要 角色的《月光山》雜誌。

而社區媒介發展的高峰點,是在921 地震重建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社區報紙,如臺中東勢鎮 的《山城》週刊、臺中石崗鄉《石崗人》社區報、彰化員林鎮《員林鄉親報》、南投中寮 鄉的《中寮鄉親報》等等(孫曼蘋,2011)。

這些因著災難而起的社區報,在有權者與重建區民眾的溝通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促使社區 民眾激發出「認識自己、愛自己、使社區更美好」的社區意識與行動力(孫曼蘋,2011)。

之後,2009 年的莫拉克新聞網也是同樣的產生背景,為了重建颱風豪雨對於臺灣南部山 區的重創,諸多民眾成立莫拉克新聞網,一方面讓災區的損害與重建情形可以不斷傳遞出 去,另方面也透過傳遞將外界的資源帶入。只是不同於921 之後的社區報紙,莫拉克新聞 網是一個以網路為平台的媒介。

社區媒介從以印刷媒體發行居多,到後來慢慢出現以網路為平台聚焦於臺灣各地區事物的 網路媒體,如此發展,使以往單一社區的報導,逐漸可與其他地方進行連結,具體的代表 是「小地方臺灣社區新聞網」(以下簡稱小地方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是由當時的新聞局地方新聞處所支持的一個網路媒體,2004 年底正式開 站,,旗美社區大學協助彙集並整理稿件,由生活在島嶼各地的寫手們擔任觀察員,每個 月定期提供稿件交換分享。2008 年改版之後,變成是一個比較針對「非工業型態的,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都市型態的區域」來觀察記錄的新聞平台。當時成立的使命是「希望可以讓大家看到臺灣 各地的消息」(馮小非,無年代)。

社區媒介將關注焦點放置於地方層次的結果,也讓農業問題從多數以農業為主要產業活動 的臺灣鄉村不斷被發現與討論。

臺灣農鄉問題的討論,其實從921 之後的社區報紙便已經有些許探討,關注最多的是《中 寮鄉親報》。

中寮位於南投縣,屬於921 地震重災區。災害發生後,前台灣日報特派記者馮小非協同四 位夥伴進入中寮鄉,隨後成立《中寮鄉親報》,主要刊載並報導與災區重建及災民本身切 身相關的資訊。

關注重建議題的災後社區媒介,自然無法避免社區居民在政府完成救濟、落成諸多公共建 設之後的個體經濟維生問題。

中寮鄉是典型的臺灣農村,以栽種肉桂、龍眼、竹筍、香蕉與柑桔作物為主。中寮鄉親報

中寮鄉是典型的臺灣農村,以栽種肉桂、龍眼、竹筍、香蕉與柑桔作物為主。中寮鄉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