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臺灣農地政策規劃時重要農業問題與另類媒體角色定位

第四節 自由時報、聯合報與小地方新聞網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自由時報、聯合報與小地方新聞網背景

壹、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前身是民國六十九年四月創辦的自強日報,七十年元月改為自由日報,七十七年 又改為自由時報。自強日報原只是中部的一個地方性小報,發行量也遠落後於同是中部報 紙的臺灣日報(黃嘉宏,2005:37)。

七十五年十月林榮三成為自由日報的股東,七十七年報禁解除之後,更加深了林榮三掌控 自由時報的決心,闊綽的投入五億元更新設備,也致使林榮三在自由時報的持股達到百分 之九十以上,原創辦人吳阿明轉而成為自由時報的發行人。

經商出身的林榮三,是聯邦企業集團的創辦人,隸屬臺灣商幫中的三重幫,以房地產及建 築業起家。「瓏山林別墅」便是聯邦建設集團最為成功的開發案。瓏山林這塊土地位於台 北市汐止和內湖、東湖交界線附近,是一塊約為十八甲(五萬多坪)的林地。民國七十六 年,當農林地交易還僅限於農民之間時,林榮三透過「自耕能力證明」的取得,以每平公 告現值不過二、三千元買下,其後透過土地變更,瓏山林社區推出,每坪以十五萬(建坪) 出售,當地人估計,這塊土地起碼為林榮三賺進一百億(林文玲,1992)。這筆建案,也為 林榮三在房地產業界打下名號。

入主報業經營的林榮三,前期,自由時報為了打開市場,積極與當時大報《中國時報》以 及《聯合報》進行促銷競爭,凡舉力衝廣告量、贈閱計畫、堅持不漲價等等,展現老闆林 榮三作為商人以市場利益為優先的不擇手段。

在商人、報人的身份之外,同時,林榮三也曾擔任過立委、監委、國策顧問等職務。這些 雙重身分,讓林榮三把報業當成個人的政治工具,他將個人意志加諸於報紙(包括言論政 策與新聞方向),表達對政治人物的好惡,保護個人的商業利益,還親自指導主筆群,在 報社沒有員工參與機制,甚至規定不能設立工會的情形下,老闆的意志與利益主導了《自 由時報》(林麗雲,2009)。

對政治人物的明顯好惡,除了《自由時報》標榜「臺灣優先」的獨派立場之外,1990 年 代初期的國民黨分裂政爭,當《聯合報》站在非主流派的立場與李登輝對壘時,《自由時 報》則力挺主流派李登輝,自此,「擁李派」成為自由時報的鮮明旗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聯合報

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出身軍旅,來臺後先於民國三十九年創辦民族報,後為因應報業生存 競爭,邀請當時經濟日報范鶴言、全民日報林頂立共同合作,將三家報社合併為《全民日 報、民族報、經濟時報聯合報》來經營,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改名為《聯合報》(王麗美,

1994)。

軍人辦報的王惕吾,軍旅生涯對其報業經營理念影響甚巨,諸如重視組織、決策的貫徹、

效率的考核、整體力量的結合等等。在兩蔣威權時代下,整體而言聯合報係站在支持的立 場,也因為既成政治體制的支持,使王惕吾的報業王國迅速發展,更使其黨選國民黨中常 委(彭明輝,1996:161)。

然而,縱使如此,王惕吾對於言論空間的維護仍是非常堅持的。一如民國四十三年政府欲 以出版法管制言論時,王惕吾便挺身聯合同業反對。又如身為國民黨中常委的王惕吾,便 曾表示:「採訪同仁如向本人詢問有關中常會之新聞,本人將無可奉告」,並要求報社不 得參加政黨設置的新聞報導獎(彭明輝,1996:162)。

對於筆下有責任的堅持,致使聯合在在1960 年代的「雷震案」事件中,因為以社論聲援 異於官方的言論,而引起所有軍事單位退訂聯合報。

但是對於國民黨的情感還是濃厚的,王惕吾深信國民黨會帶領大家反攻大陸,所以在統獨 立場上,一向反對臺灣獨立,如1970 年代即不斷以社論批評台獨主張 。

而在兩蔣時代結束後,李登輝接任總統所開啟的國民黨政治紛爭中,聯合報因為擁護非主 流派如郝伯村等人,而成為「反李登輝」最主要的報紙(蘇嫻雅,1998)。不過也因為郝伯 村的軍人背景,致使聯合報這次的支持引起文化界人士發起「反軍人干政」的退報運動。

進入兩千年,聯合報延續對於台獨立場的批判,而被外界認定有「批扁」的傾向。同時,

對於兩岸關係,更在反對台獨立場下,傾向提倡兩岸的不獨、不武關係。

參、小地方新聞網與上下游新聞市集

小地方新聞網在臺灣網路環境已逐漸蓬勃之時,挾帶著深耕農鄉的關懷,於2004 年成 立。成立的緣起,是來自於新聞局地方新聞處的業務工作。編輯馮小非分享這段起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4 年,當時的新聞局地方新聞處處長盧慶榮先生約我討論一件事情,他說:「現 在的新聞媒體對地方事務實在很不重視,每天都報導台北的新聞,地方議題還有本 土新聞都不重視,雖然我也是執政黨團隊的一員,但是我必須要講,這個政府對本 土文化也不怎麼重視,每天都是從台北看天下,我很希望來辦一個媒體,就像你們 在921 之後的社區報這樣,好好報導地方事務,可以讓大家看到台灣各地的消 息…….很重要的是,盡量要低調,不要讓政府其他單位知道這是新聞處主辦的,要 不然,如果文章中有批評政府的話,其他的單位還是執政黨的立法委員會跳腳,會 說我們怎麼可以花錢支持民間批評政府?……….」(馮小非,2010.12.31,〈小地 方,後會有期〉)。

政府在背後隱藏性的支持,讓小地方新聞網沒有「拿經費說好話」的負擔。相反的在地方 新聞處長對於提升地方事務關注量的期許下,小地方新聞網與社區大學合作,由各地區的 寫手們擔任觀察員,每個月定期提供稿件交換分享。同時也透過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

「霧峰學」專題,以及成大「農村社會與文化」通識課程,刊載了學生們對於地方感的探 索與反思。

所以整體而言,小地方新聞網的取向是社區與地方的。尤其在2008 年小地方新聞網改版 之後,又更明確的以關注「非工業型態的,非都市型態的區域」大小事務為主軸。

而後2008 年底興起的農村再生條例大小行動,與後續的農地徵收爭議,小地方新聞網也 在對於農鄉與地方的關懷下,開始聯播網路上著重要討論文章,形成「農村再生專題」、

「農村永續專題」、「行動參與專題」等等。

不過一開始依憑政府經費而成立的小地方新聞網,最終也在2010 年隨著新聞局地方新聞 處的組織調整而結束營運。

而其後所延續而來在2011 年成立的《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以下簡稱上下游),對於台 灣農業問題的揭露有特別的期待。《上下游》共同創辦人之一,本身也是記者的汪文豪提 到,許多人對農業的刻板印象,只有「受害者」與「很可憐」的角度,但事實上,那背後 存在很大的結構問題。面對這些問題背後的真相,創辦人馮小非說,《上下游》想把真相 告訴大家,當瞭解了事實是怎麼回事、世界是怎麼回事、國家與市場是怎麼運作,才能對 農村不是只有『很可憐』的理解(楊舒媚,2012.10.31)。

在這樣的創辦宗旨下,《上下游》不僅邀請各界作家發表文章,更有專職記者針對不同專 題進行追蹤報導,報導的內容都是與生活最為貼近的飲食安全、食物來源、農業困境、國 家貿易談判等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正因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些專題報導,總在「揭發真相」之後,引起大量的關注。

如小學生營養午餐系列報導,汪文豪提到,一般媒體只著重弊案或食物中毒報導,但若從 整體結構上進行思考的話,會發現其實背後涵蓋了農業生產、食品安全、營養教育、商業 經營與行政管理等環環相扣的細節(楊舒媚,2012.10.31)。

小學生營養午餐系列報導的刊出,不只引起許多家長的強烈關注,更讓諸多民間團體尋著 此議題舉辦「孩子的未來,碗中的現在:校園午餐面面觀」座談會,甚至也促使主流媒體 新新聞雜誌與上下游合作進行專題報導。

又如林慧貞對於臺灣進口黃豆有近九成為美國豬隻吃的基改豆的揭露,更在網路上引起了 32 則留言進行討論,討論內容還包含了許多數據提供、資訊澄清等等對於真相的追求。

上下游新聞市集除了有專職記者進行專題報導之外,還有許多農產品生產者的農事日記或 是生活感受分享。這些生產者,都是希望在臺灣普遍施行慣行農法、對於撒肥料噴農藥毫 不顧忌的現況中,試圖突破結構上的限制,追求自然農法與最單純的味道。

這些以往都是各自為政、各自謀生的生產者,現在有一個平台,讓他們可以分享自己的經 驗,並與其他同道者相互交流,或者僅只是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這種平台所能達到 的匯聚力量,以及對於生產者本身所透過書寫帶來的概念釐清甚至是堅定意志,都是很難 能可貴的。

而整體網站營運,以新聞獨立自主,不接受由廣告主付費購買、指定配合報導的內容為產 製標準,除了自行經營「市集」販售台灣各地小農優質農產品之外,並藉由「共同辦報 人」的機制,一年300 元,邀請大家一起打造台灣第一個以農業與食物為主的專業獨立新 聞媒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