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內部挖掘-媒介文本的框架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第二節 內部挖掘-媒介文本的框架分析

一、框架分析路徑選擇

框架分析的研究重點在於,能重新建構在某一議題中的言談或論述中採用論 點,將之解構再重組以考掘其中深藏意義(Donati,1992:143,轉引自羅世宏,

1994)。是以分析的方式依照不同事件、議題、切入角度,往往也會有適合的不 同框架分析方法。

目前國內外研究新聞框架大致採用幾個分析取徑:van Dijk (1985)的的「批 判論述」(critical discourse)分析取向;Gamson(1989)的「詮釋包裹」分析取 向;Tankard(1991)的「框架清單」(the list of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分析 取向;Pan & Kosickii(1993)的「論述結構」分析取向及 van Gorp(2007)的

「框架包裹」(frame package)分析取向,種類多元且著重也有所不同,在眾多 框架分析中,某些學者除文本外,也會加入「時間」作為變項,欲了解議題框架 的與政治、經濟、媒介情境的相互轉變情形(陳詩婷,2011:18)。

在上述的框架分析路徑中,Pan & Kosickii 的「論述結構」分析與 van Dijk

「批判論述」分析取向,主要以英文的語法結構為母體,且多為單則新聞分析過 程,較適合橫切面的文本分析,不利分析中文文本(羅世宏,1994:54)。儘管橫 切面的分析方法較能掌握文本較深的意義,然而本研究希望能夠以縱深的歷史角 度了解新聞中的韓國形象變遷,上述分析取向便難以師法。

Davis(1990:179)即認為框架分析不應限於單則新聞結構,更應該發展能 分析長時間議題框架的方法。在眾多分析途徑中,Tankard 的「框架清單」分析 取向便適合用來分析長時間、大樣本的媒介論述,所謂框架清單,即是先分析小 樣本的新聞內容後,建立框架類目並加以定義,之後再將大樣本的新聞依序分配 到某一建立的類目中。

此取向意義在於揭露新聞文本中所提供的「示意框架」(suggesting frame),

也就是挖掘媒介可能的「發言位置」以及所產製的「框架方向」。所謂的框架方 向能體現媒體的的特定立場,從而看出其所欲引導的「偏好閱讀」(preferred reading)方向,而 Tankard 的「框架清單」取徑最大優點,即是能以量化方式進 行框架分析,測量方式相對論述分析簡潔便利,在程序上也較符合客觀性(羅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宏,1994)。

本文旨在探究歷時性的韓國新聞論述變化,從而分析台灣人仇韓情緒的進 程,因此勢必須將時序拉長、採取較多樣本數,為求效率並避免陷入主觀判斷,

成為筆者採用 Tankard 的「框架清單」分析取向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對象與範圍 (一)樣本選取範圍

在文獻回顧中已知,仇韓言論的爆發點多發生在運動場域,因此本文內容分 析自運動新聞報導中選取。在運動場上台韓間的碰面機會往往在於國際賽事中,

因此本研究以運動賽事中的衝突事件期間,作為仇韓論述的樣本蒐集目標,並採 取立意抽樣方法,找尋最可能出現仇韓言論的關鍵論述時刻(critical discourse moments)(Gamson,1992),其中包括賽事判決爭議、國家主權衝突、選手肢體衝 突、賽制疑義等較為引起國人注意的重大事件。

選取範圍上希望能夠囊括較為集中的新聞樣本,故將以事件發生後的十天為 蒐集對象。本研究以不同階段每期抽選兩個特定事件,以區分不同時期的仇韓論 述變化。樣本採取的時間起始點,畫分大致三個階段如下:

1.政治摩擦期:1983 年 5 月 5 日至 1992 年 8 月 24 日

台灣的韓國研究學者朱立熙(1993)指出,八零年代以來台韓關係開始變化,

起因在於 1973 年朴正熙以「六二三宣言」作為國策,傾全力與中國大陸交好,

這中間最大的衝擊性事件是發生在 1983 年 5 月 5 日的「中共民航機劫機事件22」, 使得台韓中之間關係逐漸白熱化,埋下之後韓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遠因。是以筆 者即以此事件做為起始點至 1992 年台韓斷交為末,是為政治摩擦期。

2.後斷交期:1992 年 8 月 25 日至 2004 年 12 月 31 日

此階段台韓兩國的政治關係已浮上檯面,因此劃分切點的重要因素轉為經濟 環境的變化。自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南韓政府大力改革經濟結構,強力 發展電子、通訊等產業,對我國相關產業影響甚大,2004 年後台韓雙邊的貿易 開始產生逆差,也反映出之間的競爭力消長,至此階段,雙方進入全球化的體系

22 台灣媒體稱之為六義士奪機投奔自由事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二)樣本來源

本研究以報紙作為媒體新聞報導的分析文本。原因在於報紙新聞報導的深 入、準確、及專題的呈現手法,相較廣播或電視新聞之報導之內容來的更較精確 及詳盡(蘇蘅,2000)。此外,報紙亦是一般大眾主要的媒體來源之一,且能以 文字直接分析,同時報紙保存時間久,不受時間限制,在資料蒐集與選取上較為 方便。基於能夠同時兼顧文本取得的方便性和完整詳盡等因素,本研究以報紙內 容作為分析文本。

在報別的選取上,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等三大報為主,原因在於 中時、聯合與自由時報是國內主流的綜合性報紙,其報導內容具有指標作用,且 三報涵蓋年代長、報社政治立場各有偏向,符合本研究的需求及樣本比較上的意 義。

不過第一時期中,自由時報以自立晚報替代,在第三時期則再加入蘋果日報 作為取樣樣本。原因在於 1980 年代自由時報尚未形成全國性報紙,且因產權問 題,使得報風與今日自由時報23有很大差異,相較之下,當時號稱「無黨無派、

獨立經營」辦報並以全國為發報範圍的自立晚報24,由於產權較無跟黨政軍有關 係,使得在報社立場在報禁時代較不受干涉(林富美,1999),可與其他兩報有 所對照。

至於蘋果日報雖為 2003 年後才登陸台灣,但其影響力不可小覷,無論在閱 報率還是發行量皆名列前茅,其商業化的編採風格至今影響台灣報業甚鉅(張卉 穎,2004;尹俊傑,2008),可作為其他三報的對照版,唯日期以 2003 年 5 月 2 日在台發行後的報導開始採樣。

另外考量資料取得的完整性,為蒐集研究期間所有符合選取原則的文本,必 須透過資料庫的檢索才較可能辦到,而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 大部分資料已建置全文新聞資料庫,因此能夠較方便且完整囊括所需要新聞文

23 自由時報前身為自由日報,為中部地區性報紙,後將產權轉移至現今自由時報負責人林榮三,

逐漸成為今日台灣四大報之一,並具有較為明顯的政治傾向。

24 《自立晚報》:創刊於 1947 年 10 月 10 日,為台灣第一份正體中文晚報,一向以「無黨無派、

獨立經營」為理念。最初由顧培根創辦,時日出四開紙,發行宗旨是:「完全以國家民族利益為 前提,以民眾的信心與希望,替民眾說話,忠實報導,善意批評,積極建議,抨擊壞人,歌頌 好人,作為政府與民間進一步合作的橋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本,也成為樣本來源選擇的重要因素。

(三)文本選取方式

在樣本選擇上,除了依據上述所提及的時間點進行抽樣外,文本的選取方式 主要參考 Donati(1992;轉引自羅世宏,1994: 60)所建構的「關鍵字清單」

(keywords list)方法,其做法為:先針對新聞標題進行關鍵字檢索作為第一階 段篩選,再針對選出之新聞進行全文關鍵字檢索,若內文未出現設定之關鍵字,

則排除之。

然而本文考量設定之關鍵字並非一定出現在標題,如標題無出現關鍵字便予 以刪除,有可能會遺漏相關文本,因此筆者修改文本選取方式為:其標題或內文 出現至少一次以上的關鍵字即列入選取範圍。

本研究針對運動場域中的仇韓論述變化為研究問題,故將前述所列各項事件 發生後十天做為時間基準,設定搜尋關鍵字組合為如下:

1. 亞錦賽更改積分事件:「南韓」、「韓國」、「亞錦賽」、「亞洲盃」、「棒球」。

2. 亞青盃旗歌事件:「南韓」、「韓國」、「亞青盃」。

3. 吳京貴賓卡事件:「南韓」、「韓國」、「亞運」、「吳京」。

4. 世界盃足球賽誤判事件:「南韓」、「韓國」、「裁判」、「足球」。

5. 曾敬翔襲喉事件:「南韓」、「韓國」、「跆拳」、「曾敬翔」。

6. 楊淑君黑襪事件:「南韓」、「韓國」、「跆拳」、「楊淑君」。

表 3-2:衝突事件分期表

時期 事件名稱 樣本日期

I 政治 摩擦期

亞洲盃棒球賽制更改 1983 年 9 月 13 日~9 月 22 日 亞青盃旗歌事件 1984 年 4 月 8 日~4 月 17 日 II 後斷交期 吳京貴賓卡事件 1997 年 5 月 11 日~5 月 20 日

世界盃足球賽誤判事件 2002 年 6 月 19 日~6 月 28 日 III 全球化

競爭期

曾敬翔襲喉事件 2009 年 12 月 8 日~12 月 17 日 楊淑君黑襪事件 2010 年 11 月 18 日~11 月 27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三、框架類目界定與分類 (一) 框架操作編碼

Tankard(1991)的「框架清單」取向,主要先透過內容分析找出框架表格,

並從新聞樣本中找出框架建構的定義與指標,然後再將這些樣本分配到新聞框架 下。研究者首先應分析小樣本的媒介論述,建構屬於該研究的「操作性框架編碼 清單」(working frame coding list),找出各種代表性意義的報導框架。

所以,第一個步驟即是先找出媒介論述中的各種可能框架論點與機制;第二 個步驟才是將大樣本的文本套入所歸納框架之中,進而呈現出各項框架分布。故 筆者在第一階段,選擇 2010 亞運楊淑君黑襪事件作為小樣本抽樣,建立操作性 框架編碼清單。

作為框架論點清單建構對象的理由是:本年除一般性的體育賽事報導外,還 發生「楊淑君黑襪事件」,引起媒體大肆報導,如此一來便可能蒐集到平日不容 易在體育賽事報導外出現的框架或框架論點,使之後在實測登錄時有較完整的分 析類目可用。

至於建構框架分析類目的過程中,羅世宏在其對框架分析的研究中(1994:

64)認為應至少符合兩個要求:

1. 框架的目的性與名稱合理性:

在建構框架類目過程中,應考量到行動者或文本生產者的意識形態目的,並 且將這樣意識形態合理化轉換,也因此沒有所謂的「中立框架」或「為框架而框

在建構框架類目過程中,應考量到行動者或文本生產者的意識形態目的,並 且將這樣意識形態合理化轉換,也因此沒有所謂的「中立框架」或「為框架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