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7

第六章 結論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針對研究結果作出回顧;第二節則以研究發現進行理 論上的討論;第三節提出本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的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果

一、 媒體再現的框架分析

(一)不同時期的仇韓新聞框架變化

從資料分析中可以發現,從框架方向來看仇韓與不仇韓的比例,在第一與第 二時期之間,仇韓比例大量增加,如以本文劃分的時期來看,關鍵年代介於 1985 年至 1996 年之間,在這之後仇視韓國的框架比例逐步增加。

第一時期之後仇韓比例較高,原因可能來自於中韓斷交所帶來的衝擊,因為 在第一時期中,官方與媒體的引述中仍盡力希望修好中韓關係,使得新聞框架較 偏向在賽事的報導追蹤,或是以理性自省的方式看待事件發生。而在第二、第三 時期,則較多與事件相關仇視言詞的呈現,或是針對韓國在其他領域如經濟、文 化上的「小動作」進行批判。

反映在框架論點的分布上,所蒐集到較多的即為「民族自尊」與「賽事說明」

兩項,這兩個論點各自代表了仇韓與不仇韓的框架方向,而此二項論點隨衝突事 件時期互相有成反比的趨向,換句話說,民族自尊論點在第二第三時期中,論點 數目所占比例較多;而賽事說明則是隨著時代越趨近,所占比例越少。

此外,媒體在呈現韓國相關的衝突事件時,「本性難改」比重逐漸增加,顯 示韓國的給國人較差的刻板印象有越來越固化的情形出現。而在第三時期中,政 治口水一項明顯增加,反映採樣的楊淑君事件正值選舉期間,政黨消費這類衝突 事件的軌跡。

至於報導形式、版面配置與消息來源分布,投書有越來越多的情形,而特稿 越來越少;且新聞文本所在的新聞版面的越來越擴散;消息來源上,民眾、公眾 人物大致上有變多的情形,選手等事件相關人員卻逐漸不是主要的消息來源。顯 示媒體越來越喜歡去訪問民眾對於事件的意見,配合前述報導形式與版面配置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布的呈現情形,表示媒體越來越傾向將這類事件跳脫出單純的體育新聞,使事件 報導已不只限縮在體育版面,反映媒體在處理與韓國衝突事件時,不止將其視作 單純體育新聞,而是以從國族議題角度來思考與操作。

(二)不同媒體以及網路論壇的框架差異 1. 四報比較

在整體框架方向的分布上,蘋果日報與自立+自由此兩組報紙呈現較多的仇 韓比重,而聯合報則略高於中國時報。

框架論點的分布方面,蘋果日報在「民族自尊」這類較情緒性的框架論點,

呈現上占有比例較重,其次則是自由時報;而這兩報在「理性自省」與「賽事說 明」二論點的呈現上也相對較少。另外,中時與聯合兩報則在論點上的比例都相 當接近。

如依樣本蒐集時間分段來看,第一時期中的媒體框架方向比重,不仇韓的比 例是大於仇韓,約呈現六比四比重;但從報別來看,自立晚報在第一時期中,仇 韓比例便已高出五成,而後幾個時期中也都明顯高出中時與聯合兩報,顯示不同 政治立場的媒體對仇韓情緒的呈現有所不同。

至於版面配置上,總體來說蘋果日報分布在體育版的比例最少,而在娛樂 版、焦點版、綜合相對他報比重較多,顯示對於仇韓事件的注重程度最高。另外,

政治立場較屬於獨派立場的自立+自由兩報,則以政治版的比重最高。

2. 楊淑君事件中媒體報導框架與網路論壇論述框架

在媒體報導當中,仇韓程度以蘋果日報較明顯,比重達 76.9%,其次則是自 由時報的 68.9%,而中時與聯合兩報則都低於六成。至於大眾文本的仇韓比重則 介於四報中間,但仍高過六成。

媒體在「政治口水」一項高出大眾,表示媒體呈現了較多的政治人物如何消 費仇韓議題,相對來說大眾對於這個部份就不是那麼的著重。另一方面民眾雖然 在「民族自尊」比重低於媒體,看似較不具有國族情緒;不過在「本性難改」的 論點上卻高出媒體許多,顯示民眾對韓國的刻板印象更深,相較媒體,當遭遇到 與韓國的運動衝突事件時,大眾更會去表述對於韓國過去「前科」的不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在論點分布上,自由時報面對仇中仇韓的選項,如「一丘之貉」、「本性難改」

兩論點,與他報立場雖較為不同,較為強調中國的角色,卻跟網路上的大眾論述 所呈現的框架分布較為接近。

二、新聞產製者意向

藉由對參與新聞產製的記者的深度訪談,本研究發現新聞產製的框架,受到 下列三個層面的影響,分述如下:

(一)個人框架的影響

除了蘋果日報的記者黎建忠外,幾乎所有的記者在提到過去對於韓國的報導 經驗或是同業間討論時,對韓都具備特定的刻板印象。這樣的刻板印象使得記者 在處理存有灰色地帶的現場狀況時,可能會採取與過去意象較為符合的方式,來 進行推論、報導,而使得個人的報導方向偏向仇韓。

(二)不同媒體的偏向性

量化資料中顯示,不同媒體在呈現台韓衝突事件的框架不盡相同,與大眾論 述比較後,發現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較為接近大眾的文本框架,而中時與聯合兩 報則忽略仇中選項的框架論點。訪談中也發現,記者本身的確可以感知媒體組織 的立場,進而透過自我審查或在編輯室壓力下,產出與組織立場相符的新聞文本。

(三)新聞商品的經營本質

在量化資料中可以發現,隨著時期越近,媒體在事件的報導上除了跳脫原有 的體育版面擴散成為議題、及框架論點逐漸聚焦於國族情緒上,在用詞上也越來 越激烈地指向特定的仇恨對象,特別是韓國。在訪談中,具主管職的記者便以「完 美的新聞風暴」來形容這類的台韓衝突事件,表示這樣的題材是大眾所熟悉的,

在當中存在著明顯「他者」,也因此能夠引起大眾國族情緒的共鳴,相對的對於 媒體本身更是一個好的新聞議題操作目標。這樣的新聞商品操作本質也反映在記 者個人認知與媒體經營理念的碰撞上,由於個人與組織的勞資權利不對等,使得 在許多時候,記者往往需要花費許多心力在說服後製端,表達自己認知的現場狀 況;甚至記者只能配合組織,並報導所謂的「部分真實」,以符合媒體組織的產 出需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