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新聞框架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文本分析與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第三節 文本分析與討論

此部分主要希望以前面二小節所得到的量化資料作為支撐,進一步解釋在不 同時期的媒體在面對與韓國的衝突事件時,是如何呈現以及反應當時的時空背 景,希望藉由文本上的蛛絲馬跡,來闡述這些樣本所呈現出來量的差異為何,以 思考文本呈現的意義如何。

一、政治摩擦期:「唇」亡「齒」未必怕寒

在過去十年間,台灣民眾的反韓情緒並未再隨著雙方關係的低盪而升 高,卻是不幸中的大幸。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台灣人的反韓情緒有相 當大的成分是一股強烈的「受害意識」所激發出來的。

(朱立熙,1993:33)

在中韓斷交的次年,國內資深的韓國專家朱立熙,以這樣的一段話一刀劃開 了過去十年台灣人仇韓情緒的五臟六腑。回顧近代歷史,中韓是兄弟之邦,同是 東亞反共陣線最堅強的患難兄弟,南韓駐華大使金信便曾經用唇亡齒寒來形容這 段關係:

中韓之間的關係,一般都稱為兄弟之邦,但金信大使認為兄弟之邦還不 足以說明兩國關係之密切。他說,中韓兩國利害、孜危與共,這層關係 是唇亡齒寒,有一方受到意外變故,另一方的孜全也受到影響。47

在這樣的承諾下,一九七零年代陷入外交困境的台灣,在中美斷交後,只剩 下三個比較大的邦交國──南非、沙烏地阿拉伯還有生死與「共」的韓國。然而 國際外交本就沒有永遠的朋友,因為地緣政治以及經濟上的需要,南韓從八零年 代加速推動「北方政策」,開始與中共交好,讓台韓關係開始產生變化。

陷入國際外交困境的台灣,當然不願放棄這個還有傳統友誼的友邦,盡全力 對韓國示好,政府在歷次的經貿談判「給予」韓國讓步與優惠,然而台灣人民都 知道那是「委屈求全」不得不如此。朱立熙(1993)便認為就是這樣的過程,讓 台灣人將反韓的情緒與受害意識深深崁入在淺意識中。

這樣的情緒容易反映在任何一個起火點上,在亞青盃事件中便可以看出這種

47 〈金信大使臨別情懷〉1971-01-08/聯合報/二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官方與民間之間的意見差距:

外交部長朱撫松十三日指出,韓國與我國都是反共國家,由中共支持匇 韓南侵的事實,可知中共與韓國的基本利益仍是衝突的,他相信我國與 韓國仍會有很好的交流、合作關係。……朱撫松說,有許多人懷疑中韓 友誼是否存在?它認為中韓友誼依然存在。但期間已有不愉快與問題存 在,必頇雙方努力克服、維護,已減輕傷害。48

洪文棟委員建議,六月份舉辦的瓊斯杯籃賽,可以不必邀請韓國,此外 可以不買高麗參,不買小馬汽車,不買韓國瓷器,不坐韓航班機,不去 韓國觀光,不買韓國蘋果。蕭瑞微委員強調,外交講求現實,我們外交 部卻講道義,外交部不能認為此一事件祇是韓方小部份人作法而予容 忍,應該重振國家的骨氣

我國駐韓大使薛毓麒今天表示,他正盡最大努力處理亞青杯的善後 事宜,他希望中韓兩國因此事件造成的傷痕,能夠很快復原。薛大使強 調,中韓兩國絕不能因此一事件,讓中共離間中韓友好關係的企圖得逞。

49

林鈺祥委員指出,政府有關首長在處理亞青杯事件中自欺欺人,行政院 秘書長瞿邵華在立法院表示亞青杯事件純屬民間交流活動,政府間的關 係不受影響,這種話恐怕連秘書長自己也不會相信。50

政府官員拼命的希望修好關係,但民間或是民意代表則抱持著質疑的態度,

強烈的反彈或抗議。媒體在報導時,也多呈現出中韓友誼仍然友好的情形,或是 反映出韓方對事件發生感到相當遺憾與憤怒,大致都將事件本身視做單一事件處 理,而非「連坐」將帳算在所有韓國人上:

金大使說,全斗煥大統領對中韓兩國傳統友誼至為重視,並稱韓國政府 對於我籃隊退出比賽一事極為重視與關切,金大使除了表示遺憾之外,

並且深盼中、韓傳統友誼不致受此一事件之影響。51

48 〈中韓友誼仍然存在 合作交流仍將繼續〉1984/04/14 /中國時報/二版

49 〈參加國際活動 因時因地制宜 遵守基本國策 要求公開公平〉1984/04/14 /聯合報/三版

50 〈不滿我對亞青杯事件處理方式 立委籲採強硬態度 維護尊嚴切莫遷就〉1984/04/11/自立晚報 /二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這些人士在電話中均痛切指責韓國籃協背信忘義,厚顏媚匪,而無可彌 補的地傷害韓國與中華民國悠久的友誼,他們特地付表韓國向中國友人 致歉,並且堅決地表示他們支持中華民國的立場,並希望中韓間友好關 係不致受到此次事件影響。52

中華民國青年男、女籃付表隊今天離開漢城時,南韓主要報紙和電視所 表達的輿論,都對南韓籃協第八屆亞洲青年盃籃球賽違背對我們承諾表 示,這是一種不可彌補的嚴重誓信錯失。53

相較第二與第三時期,媒體對於韓國仇視的言論較少也較為理性,多是替韓 國說好話,或是將罪魁禍首轉移到中共身上,認為這是一種「借刀殺人」,台灣 人應該要能夠以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待這樣的事件:

這個時候我們衝動或感情反應,正好中了中共破壞韓國與中華民國關係 的下懷。中共的想法是,目前雖受制於匇韓,不能與韓國建交,但能疏 遠韓國與中華民國關係,也是一大的收穫。54

在抗議的言論中,此時還也尚未出現台灣人對於韓貨或韓流的一種如江佩蓉

(2004)所說的越消費越恐懼的媚韓、恐韓的情況出現,在這個階段取而代之的 是一種以大國制裁小國的心態,至少在經濟上,對韓國是充滿自信的:

一名經濟學者昨天表示,我國對韓國貿易為入超,如禁止韓國小馬汽車 及人蔘進口,對我國經濟不會產生任何不良影響。他認為,我們應當對 韓國的背信行為採取適當的反應。他指出,當初我政府特准小馬汽車進 口,是在韓國承諾購置我國汽車零件的條件予以同意的,但韓國卻未履 行承諾,我方一直未採行任何措施,似嫌軟弱。現應就這次籃賽事件,

適當反應。55

整體來說,在第一時期與韓國相關衝突事件的新聞文本中,媒體對於事件較 少去呈現對韓國進行謾罵或針對性的語句,在中韓仍有邦交的狀態下,媒體也似 乎相對的反應了一定的當代時空背景。

51 〈全斗煥對我退出比賽極表關切〉1984/04/11 /中國時報/焦點

52 〈不滿韓國籃協背信 韓人紛打電話向我使館道歉〉1984/04/11/自立晚報/二版

53 〈南韓違信背諾錯失 輿論認為無法彌補 並以巨大篇幅分析報導〉1984/04/10/中國時報/三版

54 〈旅美學者看亞青杯事件 認清現象環境.宜採務實步驟 國際關係錯綜.勿中中共詭計〉

1984/04/12/聯合報/二版

55 〈罷吃高麗蔘.不搭韓航機 韓方食言背信.各界強烈抗議〉1984/04/10/聯合報/三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在發生背景較為單純的亞錦賽賽制變動事件中,韓國儘管至中期才變動賽 制,造成當屆同時出現三個冠軍的這種「奇景」,但或許是當屆台灣沉浸在獲取 金牌的喜悅中,對於此事並無太大著墨或是草草帶過:

韓國棒球協會今天臨時推翻既定的競賽規程,改為中日韓三隊的戰績若 相同時,三隊並列冠軍,而不再加賽爭冠軍。

這項改變等於確保韓隊穩居本屆亞洲杯冠軍,不再參與三隊加賽的 混亂戰團。亞洲杯剩下十三日兩場比賽,若日勝澳、中勝韓,中日韓三 隊戰績同為五勝二負,照預定賽程,先要抽出一支種子隊,由另兩隊交 鋒,勝隊再和種子隊爭冠軍。56

當中只有自立晚報有出現較為針對韓國隊在此次比賽的批評,並對其民族性 開始做出描述:

韓國民族性是好強愛陎子的,只要國際比賽在韓國舉行,他們就非得到 冠軍不可。亞洲杯棒球賽舉行過十二屆,其中有四屆在韓國舉行,冠軍 都是韓國隊取得,其他八屆在別的國家舉行,韓國就得不到冠軍。57

從上可知,在此階段,在中韓仍有邦交的狀況下,媒體對於韓國的描述儘管 因事件的發生必然有對韓國抗議或不滿的聲音呈現,但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務實反 省或是較為理性的去看待事件發生的原委,主要則在賽事衝突的細節上去做追 蹤,較少出現針對性的字眼或是冠上刻板印象。

二、後斷交期:漸離漸遠的那個「他」

政治上,一九九二年,韓國無預警的宣布與中華民國正式斷交,緊接著來的 是撤使、斷航,這段歷史讓台灣人徹底對兄弟之邦的幻想破滅,也象徵台灣與韓 國從原本的盟友關係漸離漸遠。

在經濟上,過去八零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創造了世界驚豔的經濟奇蹟,韓國 相對而言,無論在產業或政策上,都還未起步,在國內甚至興起一股「台灣學」

風潮:

56 〈我成棒昨大勝澳隊 今戰韓軍背水借一〉1983/09/13/聯合報/三版

57 〈只要主辦國際比賽 韓國就非爭得冠軍 亞洲杯成棒如此這般又如願了〉1983/09/13/自立晚 報/三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最近韓國漸漸萌出「向台灣學習」的念頭。一九八三年來,韓國經濟鉅 子,現付財團會長鄭周永,幸福金星財團會長具滋暻,大孙財團會長金 孙中及大農會長朴龍學等人,曾經連袂飛往自由中國‧台灣訪問……當 然韓國政府也不例外,部內無不瀰漫著關心台灣的空氣。(崔林青,1987:

53)

然而當時序進入九零年代末期以至千禧年過後,韓國雖經歷 1997 年的金融 風暴,卻在短短數年間爆發性的成長,無論在 GDP、GNP 或外匯存底上都緊追 甚至超越台灣,如以經濟成長率來看,2001 年台灣、新加坡均為負成長,只有

然而當時序進入九零年代末期以至千禧年過後,韓國雖經歷 1997 年的金融 風暴,卻在短短數年間爆發性的成長,無論在 GDP、GNP 或外匯存底上都緊追 甚至超越台灣,如以經濟成長率來看,2001 年台灣、新加坡均為負成長,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