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大眾論述作為對照及新聞框架的產製過程

第二節 文本分析與訪談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第二節 文本分析與訪談討論

本章主要希望藉由楊淑君事件做為例子,藉由比較四大報之間差異並且與大 眾文本對照,一方面了解當媒體在處理這類可能引發仇韓情緒的議題時,是否有 不同立場與刻意操作的軌跡;另一方面了解媒體所營造的仇韓集體記憶是否影響 了大眾的思考方向。

經過前面內容分析的結果顯示,在楊淑君事件中,雖然在論點上有比例上的 差距,但基本上都能對應到媒體的框架論點分布,媒體總合的框架方向比重與大 眾文本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推論媒體所營造的仇韓集體記憶有其影響性,並且 能與大眾部分相做呼應。

但再比較四報與大眾的框架論點,卻可以發現不同的報別有明顯的議題操作 軌跡,在中國時報與聯合報部分,對於仇韓的框架呈現較低,也未曾有仇中的論 點出現;至於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則呈現較高的仇韓框架論點比例,且都出現 既仇韓又仇中的「一丘之貉」論點項目,這個部分則與大眾文本比較相似,且在 四報中只有自由時報單獨出現了針對仇中的論點,也高過大眾文本的該項論點比 重許多,顯示媒體在報導仇韓議題時,與社會真實相比,有不同的操作與反映方 式。

透過上述的資料可以初步知曉媒體在新聞產製的操作軌跡,但對於其文本上 的呈現方式以及產製過程中的意向仍較欠缺說明,因此本節將透過文本上的舉例 以及四大報記者、主管的訪談結果進行綜合討論,進一步了解媒體在產製過程中 如何定調這類的運動衝突事件。

一、當番薯遇上泡菜:個人框架的累積

原則上,只要比賽是在韓國當地進行的話,韓國的做法都是比較強勢的,

像當年那個亞青杯,到了漢城他們不准我們用國旗國歌,那我們就全隊 折返,這是兩個國家中韓之間第一次在政治議題上陎有衝突,就是干涉 到體育的,不過那個時間點中韓還有邦交,那個時候的駐韓大使好像是 叫金什麼的,反正就鬧得不愉快,就是從那個時間點開始不愉快到現在。

(中國時報/主管 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台灣對韓國的怨氣一直其來有自,從最早的「六義士劫機事件」,韓方欲將 在大陸劫機後迫降韓國的所謂「反共義士」交付給中共處理,開始了台韓兩國的 外交上的裂痕,而後又在亞青盃籃賽中無預警的打壓我國參賽隊伍,以及之後與 我國閃電斷交並草率將我國大使館轉交給中共以示好,讓韓國從此被冠上了一種 不擇手段刻板印象。

這種刻板印象也被延伸到運動場上,幾乎在每次的運動衝突事件都被拿出來 一次次的提醒,在楊淑君事件中,從讀者投書的激烈言詞便可以看出國人對於韓 國的一種長久以來極端不信任感:

韓國人幾千年來在強權之下討生活,形成了潛藏恨意的強烈民族主義。

為了掙民族榮光往往不擇手段,因此在各種國際比賽韓裁判作弊名滿天 下。在國粹跆 拳賽中更惡名昭彰。韓國人長期努力才把跆拳推成奧運項 目,但地位仍不穩。為入奧、保奧和維持跆拳霸權,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幾乎沒有一次比賽不作弊。85

對韓國的集體記憶框架塑造,不只存在於大眾身上,追根究柢,來自第一線 的媒體在面對韓國時,根據過去的報導經驗,有時也會提到對韓國民族性的印象 深刻,並且拿來與他國做比較,記者本身而言也難以避免這樣的主觀意識,產生 個人框架:

雖然新聞從業者都有他的專業判斷,不過不可避免台灣本來就是有仇韓 情緒,對韓國人本來就有成見存在,加上南韓過去辦一些比賽,你會發 現可能是民族性不同,所以台灣人對日本比較包容,日本人做事方式跟 台灣比較接近,韓國人的做事方式對台灣媒體來說比較不適合,加上韓 國民族性和台灣跟韓國處於一種競爭狀態,所以這種狀態會轉移到運動 場上。所以不管有意無意,當我們輸的時候就會不自覺把矛頭對他們…

姑且不論這些民眾,同業都會有這些反映。

(自由時報/主管 B)

從訪談可知,記者也承認在處理這類衝突事件時,儘管自己身為新聞從業人 員,但有時也會不自覺地將韓國與「不當動機」聯想,這樣的情況也使得在存有

85 〈跆拳賽與作弊民族主義〉2010-11-25/蘋果日報/頭條要聞/林濁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灰色地帶的事件時空下,媒體因而可能採取較為「守舊與固定」的方式去報導,

迅速為事件歸因。

因此,肇因於歷史因素以及地緣關係,讓台韓兩國在政治、經濟、體育上 不斷地有碰頭的機會,然而每次的競爭都難免有碰撞的情形出現,也使得台韓 兩國的嫌隙似乎越來越深,也建構了對於韓國這方面的集體記憶。這種狀況便 如同Wertsch(2002)所說,集體記憶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透過社會脈 絡、媒體力量交織形成。這些仇韓的情緒便是經由長期逐漸累積,平常並不顯 而易見,一旦出現導火的事件,便會適時的爆發產生影響,不只在大眾呈現,

而可能更先存在於新聞工作者心中。

二、反映社會真實?媒體組織的不同偏向

從量化的資料可以知道,在楊淑君事件中,大眾文本的框架論點是既仇韓又 仇中,在大眾的文本裡除了較媒體有更多對韓國負面刻板印象的呈現,也提出對 中國方面的疑慮,另外,在評論衝突事件時,也使用較多的情緒性字眼:

韓國的亞跆盟跟梁振錫本來就該負起汙衊楊淑君的責任!!韓國帄常愛搞 奧步.這回幫中國擋子彈擋到對台選手開槍..新仇加舊恨~被罵活該死好~

不要逃避責任~狗就是帄常作弊做慣了.這回才會連別人作弊都搶著幫忙 (笑)86

中國是地主國,護具故意不提供,該量級又有你們中國選手,又成天喊 金牌數要超越上屆 166 陎,怎麼可能不想要區區一陎跆拳金牌,你要怪 就怪韓國人給你們背黑鍋吧!總之都是不要臉!87

這樣的狀況,的確符合前述的國族情緒歸因,即藉由明顯的他者(中國、韓 國)來強調自我認同。如此的國族情緒也可以在報紙上清楚見到:

台灣當然不會因此和韓國打仗,但是長期受到中國外交打壓,以及韓國 對台灣多如牛毛的不友善小動作,從斷交、體育競賽、文化教育(如稱 孔子、李白是韓國人),再到經貿競爭,都已成為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86 〈R: [新聞] 韓媒報導 中國才是事件受益人〉2010-11-21/ Olympics_ISG/作者: liparis

87 〈R: [心得] 楊淑君事件的層層佈局〉2010-11-17/ Olympics_ISG/作者: Answerm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現在又加上楊淑君事件,台灣人民爆發集體憤怒當然是可以諒 解的,因 而產生中、韓聯手做掉台灣選手的陰謀論聯想,也其來有自。88

在自由時報部份,則除了報導上同時轟擊中、韓外,在社論與讀者投書更幾 乎一面倒的將罪魁禍首指向中國:

另一件事也同樣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此次楊淑君誤判事件,中國籍技術 委員趙磊扮演的角色,仙人起疑,就現有資料、現象研判,他很可能就 是楊淑君失去爭奪金牌機會的藏鏡人,所以很多台灣民眾質疑中國才是 製造失格冤案的幕後黑手,根本不干韓國人的事。89

韓國人與台灣人無冤無仇,在這次事件中也無選手與楊淑君競爭,為什 麼要對台灣不利?行為必頇有動機,楊淑君被判失格以後,是誰拿到獎 牌?誰又在事件發生後最 先誣指楊淑君「作弊」?馬政府放縱口沒遮攔 的官員、媒體煽動反韓情緒,誠如美聯社所說,「明顯避免指控中國」,

台灣人應清楚箇中原因,不應在此時被人拿來利用。90

自由時報這樣的報導呈現傾向,或許與其長久以來的政治立場有其密切的關 係,在筆者與自由時報的記者訪談中,儘管沒有直接說出,還是可以感受到記者 所體認到報內政治所帶來的組織框架:

因為你知道我們自由時報就是比較走本土路線啦!對中國方陎的東西會 比較謹慎,當然對台灣的部份,我們當時的處理就是相信她(楊淑君)

想要保護他,中國的角色其實是還好啦,但是就是會質疑他有偏向。

(自由時報/主管 B)

如將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的部份綜合,也可以發現與大眾文本的論點較為相 符,都是認為楊淑君此次比賽被奪權失格,實是中韓雙方聯手將我國選手推入火 坑的大陰謀。

反倒是比較資料後,中國時報、聯合報兩報除了在仇韓的框架方向上較低,

在「一丘之貉」與「借刀殺人」兩個論點上也是缺席,顯示兩報對於仇中這個選

88 〈蘋論:舉國之怒〉2010-11-19/蘋果日報/頭條要聞

89 〈國共愛情堅貞不渝〉2010-11-25/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90 〈「真的不是韓國人的錯」〉2010-11-24/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沈政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項並沒有著墨,從中國時報的一篇文本當中似乎可以看出這樣傾向:

因為韓國沒參賽,網民激憤之餘又把矛頭對準中國大陸,把事故怪在大 陸選手想拿金牌,最可能的對手就是楊淑君,這股氣實在也沒必要。輸 贏場上見真章,中、韓友誼再深,深不過兩岸關係,這位韓裔裁判完全 沒有道理為大陸選手,做出違反常理的事。事實證明,裁判委員會本來 要裁定台灣跆拳道隊全部停賽,大陸方陎一口回絕。91

在文中,強調在這次的事件中方與韓方並沒有「作案」的動機,並且在文末 更是提到當時大陸方面力挺我國選手的細節,針對這樣的文本描述,中國時報的 主管 B 是這樣回應的:

因為整個事件去想,沒有理由在楊淑君身上做這樣的報復吧,就公帄性

因為整個事件去想,沒有理由在楊淑君身上做這樣的報復吧,就公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