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楊淑君的哭,讓人想起「亞細亞的孤兒」,他「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 你玩帄等的遊戲」。當「亞細亞的孤兒」對上「淚的小花」,這場恩恩怨 怨,可能會跟台韓國家的競爭,不斷地持續下去!1

(林瑞,20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010 年十一月中旬,台灣正值五都選舉倒數階段,政治人物無不想盡辦法 媒體曝光,政論名嘴也各擁其主為之酣戰;與此同時,體壇上因為亞運掀起一波 熱潮,台灣媒體也將餘光稍稍轉移至體育消息。奪金奪銀的期待、誰將成為下一 個台灣之光?成為台灣民眾的最夯的茶餘飯後話題,其中,最受期待的依然是號 稱國球的棒球殊死戰,在王建民長期因傷無法出賽以及中職簽賭陰霾的情況下,

終於亞運似乎能為台灣人民帶來一絲精神上的光明,呼吸到一口新鮮的空氣,期 待著中華健兒抗日退韓上演一齣齣熱血戲碼。

但這個時候吸引眾人目光的卻是跆拳道女將楊淑君因為電子襪不合規定遭 到失格處分,哭喪著臉癱坐在跆拳道場上。雖然事件發生時責任尚未歸屬清楚,

但當下媒體與網友們仿若本能地立馬揪出兇手:「又是韓國人,不意外!」楊淑 君的淚,讓台灣人再度認知到自己猶如亞細亞的孤兒,在國際孤立無援,報導消 息中滿是加害者韓國人的身影:

這樁中、韓聯手做掉比賽選手的爭議處分,是跆拳道自 1984 年列入亞運 正式競賽 以來最卑劣的醜聞。2

一開賽即遇到憾事。女子 49 公斤級奪金大熱門楊淑君,在對戰越南選手 武氏厚時,被韓裔菲籍裁判洪性天以器材不合取消資格3

昨天楊淑君被判失格的事實成立後,網友紛紛把矛頭指向惡意栽贓的韓

1 〈亞細亞的孤兒 楊淑君的淚〉2010-11-20/聯合報/A27 版/民意論壇/林瑞

2 〈真賤 中韓裁判聯手 做掉楊淑君〉2010-11-18/蘋果日報/頭條要聞

3 〈廣州亞運 跆拳道 韓裔裁判惡整 楊淑君〉2010-11-18/旺報/頭條要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裔菲籍審判委員洪天性,揚言要大家一起抵制韓貨。4

各家媒體開始瘋狂追逐黑襪事件,各大名嘴也開始評頭論足,政治人物也藉 此紛紛發表言論拉抬人氣相互攻訐,全民仇恨的焦點開始集中,菲律賓籍的韓裔 裁判成為眾矢之的,然而大家大多記得不是他的名字也不是運動場上的專業說 法,而是,韓國人又搞小動作了。

一時之間,全台灣仇韓情緒高漲,蛋洗韓僑學校、拒買韓貨、駭入韓國網站 惡搞等等,似乎在情理範圍內能想到表示恨意的行為都紛紛出招。然而回想這種 媒體的仇韓報導情境似乎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有仇韓傾向的許多人往往都可以 向你歷歷在目地指出,在他們心中台灣人於哪些場合裡又被韓國人擺了一道,楊 淑君事件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燃了台灣人心中的這顆仇韓不定時炸 彈。

奇摩民調中心在西元 2005 年曾做過台灣民眾世界觀系列調查,在韓國的部 分,17005 總投票數中有百分之七十三的人選擇「對於韓國負面印象多於正面印 象」,僅有百分之十六的人選「正面印象多於負面印象」。顯示韓國的形象在我國 並不良好,這種印象來自於何處?是韓國的劣根性使然還是少數的行為被放大?

在台灣,國人似乎存在著一股仇韓情緒,無論是消極的拒買韓貨、拒看韓劇,

或是較為激進的發表言論、鼓吹反韓,每個人的周遭好像都有這麼些仇韓的聲音 出現,而媒體也不吝版面地大幅報導,與人際間仇韓情緒無接縫地互相串連。

這種情形讓人聯想到英國的足球流氓,在研究中即認為英國足球流氓的形成原因 在於,對內較為激進的中心分子不斷藉由言論、行為凝聚情緒,而外部媒體的不 斷報導,框架出了這麼一群人,透過內外的建構過程,使得原有的情緒成為一種 具體且持續擴大的現象(Whannel, 1979)。

有人會覺得仇韓是一種很自然的情緒,因為韓國人就是小動作不斷,缺乏運 動家精神,就是應該要鄙視。這樣的回答很簡單很直接,但卻也讓筆者不禁去思 考為什麼台灣人特別會去仇韓而不仇菲仇中。在籃球場上,菲律賓一向也是被認 為小動作很多、打球不乾淨,但為什麼卻不曾形成一股全民的仇恨風潮?在政治 上,中國在國際場合不斷的打壓台灣的生存空間,然而在面對仇中仇韓的選項

4 〈激情過後網友籲理性 PTT 今天冷靜多了〉2010-11-18/聯合晚報/A4 版/焦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時,許多台灣人反倒是優先的保送韓國。對於國人來說,韓國似乎分門別類的存 在於 Halbwachs(1992)所謂的集體記憶中,具有選擇性與偏向意味。

新聞的展示,一方面提供了公眾在國族與他者的想像平台,一方面也為國族 記憶留下有跡可循的證據,如同 Benedict Anderson(2002)在《想像共同體》一 書中所提到的,國族認同的產生與印刷時代的來臨密不可分,當然國族認同的情 緒並非只有傳播媒體單一因素,方言崛起以及帝國擴張等等都被 Anderson 視為 歸因,但傳播科技的確改變了人們的時間觀,新聞不斷產出使人們能夠水平地去 想像我族,成為現代人晨間禱的代用品,催化了國族的想像。

據此,國族做為「我」的共同想像,這種想像來自於論述的累積。早在二十 世紀 Hobsbawm(1990/1997)便指出,民族並非是天然生成而是種創制,它來自 於國家創建而後所產生的概念,是為了方便統一建國力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凝聚 我族的最大公因數,國族仿若是一種軟體動物,一旦脫離了國家的殼,便失去形 體。換句話說,國族的想像是立基於國家之上,是國家政治的一環。

德國政治學者 Schmitt(1932/2004)在分析國家政治本質時,即表示政治代 表的就是一種劃分敵我的哲學,無法存在中立面,而敵人的劃分便來自於當一個 鬥爭團體遇到另一個類似的群體時,便有敵人存在;敵人具有某種的公共性,因 為其與國家具有相關性質。

韓國由於歷史上的特殊政經脈絡,身處與台灣相近的競爭位置,成為一個明 顯能夠比較的假想敵,此一假想建立在「我族」的思考之上,以國族做為中心去 看待韓國,此時韓國便成為他者,同時也被韓國化。如拿來類比 E.Said 的東方 主義思考脈絡:「東方實是被西方東方化後的東方。」那麼仇韓情緒中的韓國實 是被台灣韓國化的韓國,只是台灣尚無能量改造韓國成為我們的韓國化想像,還 停留在第一階段由媒體框架化的他者想像過程。

然而,筆者認為想要瞭解這股情緒的誕生與成型,一方面固然脫離不了台灣 人過去的歷史脈絡(台韓之間的愛恨情仇),進而形成一種全民的集體記憶,但 是當代媒體的成熟以及背後的資本策略操弄,建構「仇韓」成為一種專有的新聞 商品,或許更可以用來說明這個現象的出現。

從媒體角度進一步觀察台灣人對於韓國的了解方式,可發現因為語言文字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障礙,其知識、資訊幾乎由大眾媒體而來,仇韓論述主要由媒體所帶起,進而在 民間發酵,使得媒體夾著原有豐沛的經濟資本再加上文化資本,成為此論述場域 中的支配角色;也因為韓國議題向來是國人在乎的主題,其新聞便有了可預期性 的價值,據此,媒介可降低不確定的獲利風險,「仇韓」似乎是門好生意,背後 有著長久而強大的國族意識作為銷售對象,再加以商業化包裝便成為賣相良好的 新聞商品,如同近年來出現的許多台灣之光,捲起一波波風潮。

上述所及,提供了幾個立基點來思考目前國人的仇韓情緒。首先是歷史脈絡 下的集體記憶逐漸形成了對於韓國的特殊情感與印象,這股情感是受大環境下的 政治經濟脈絡所影響,然而在當中擔任重要中介角色的便是媒介,其導入事件並 擁有解釋權,是故在中介的過程同時也成為記憶形成的儀式,固化或加深原有的 記憶。其次,如將原本中介角色的媒體化作主體思考,那麼媒體商業的本質便可 能驅使其朝向低成本、高收益的新聞產製方式,國族議題的仇韓新聞成為降低獲 利不確定風險的好選擇。

另一方面,如果仇韓做為一種大眾集體記憶,那麼它有怎樣的特徵?而媒體 在這股集體記憶中扮演的是一個承先還是啟後的角色?再者,媒體是如何感知這 股情緒並且化作商業上的考量與實踐?

故筆者希望從上述的思考方向出發,選擇做為想像共同體重要中介的媒體著 手,分析媒體對於運動場上的韓國相關報導新聞框架與產製背景,對照台灣社會 中對於韓國的集體記憶呈現,來試圖解構台灣人的「仇韓情緒」原因及變化,是 為本研究進行的主軸與意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