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盛時期(1972~1987 年)的製傘生產網絡

第四章 製傘產業地理的地形剖面

4.3. 製傘業的生產網絡變遷

4.3.2. 全盛時期(1972~1987 年)的製傘生產網絡

在產業發展成熟之際,生產過程的分工也更加細緻,加上洋傘本身零 件材質上多樣化的特性,種種條件加乘之下提升製傘工廠設立的固定成本 門檻。然而,臺灣的製造業主要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這種小資本的投資加 上生產的彈性,小螺絲的結合創造出臺灣產業的經濟發展。依據中華民國 經濟部對於中小企業的認定標準41,以臺灣區製傘工業同業公會會員的資本 額(表 4-7)來說,實達資本額 8,000 萬元標準的製傘業只有三間,分別為「福 太洋傘工廠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分公司「福泉鋼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專 門製作織布品的「福懋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的製傘業者在這標準分類 中則全數歸為中小企業。

表4-7 臺灣區製傘工業同業公會會員資本額

資本額 公司數

500 萬(含)以下 24

500 萬~1000 萬(含) 12 1000 萬~2000 萬(含) 19 2000 萬~8000 萬(含) 12

8000(含)萬以上 3

資料來源:整理自經濟部商業司-公司及分公司基本資料

可見在臺灣製傘業當中,中小企業為產業主力,投入的資本額基本上 大致少於500 萬。在生產方面,模具(如三角板)及小型機台的使用產生標準 化的生產方式,因著生產技術符碼化程度提升,使得原本在工廠內部完成 一貫的生產線衍伸出完善的分工製程。在符碼化的程度提高的情況下,產 業的分工更加明確,加上後進興起許多中小企業投入分工行列,整體的產 能也因而增加。產業分工的細緻程度,就連草創時期的大型工廠投入的資 本仍無法涵蓋所有洋傘的生產鏈:

       

41  中華民國經濟部發佈之中小企業認定其一標準為「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者」即為中小企業 

60

…當時的工廠規模都不大,我們算大的了,但是還是有很多你沒 有辦法自己做,還是要委外,58 年的時候還在工廠做,差不多 60 年的時候就委外了,委外剛開始是骨架,後來就變到打鉚釘委外,

到最後又變成組委外…(訪談 G 2012 p.108~109)

除了生產資訊的符碼化程度提高之外,製傘工廠因著大量的海外訂單 迫使工廠擴大生產規模並提高產能,亦是生產網絡轉變的關鍵:

我們以前在工廠是怎麼做哩~~一個月加班 31 天,假如一天晚 上不用加班就好像在過那個小年夜,大家都非常高興,我們加班 是正常的,到12 點~~做到 2 點,明天照常上班,超過 2 點,隔天 休息一個上午,12 點之後 1 點常常開始就上班,什麼時候禮拜天,

我們以前沒有禮拜天的啦!!(訪談 I 2012 p.131)

因著製傘工廠本身內部提升硬體設施所需的固定成本較高,加上廠房 基本地的土地面積成為硬體擴張的侷限,於是改採以技術外放的方式,由 製傘工廠提供生產機具的方式將製程外包:

…你需要什麼東西,好~~我就買機器給你,然後你就幫我做,因 為那時候場地慢慢~~我們場地也是蠻大的,後來就不夠,再來就 是有的就是說,不然你就做這個,你就專門成立一個公司做這個…

以前都會說「阿~~你現在沒錢不然我借你錢去買一台機器,然後 你做一做交給我!!!」因為單很多,工很少,所以就這樣做做做,

所以變成附近家家戶戶每個人都在做雨傘(訪談 H 2012 p.117)

透過委外的制度快速解決土地、設備及勞動來源問題,藉由訂定契約 的方式外包製程,亦可分散工廠快速擴張所造成的風險;另一種解決方式 則是由鄰近的專業工廠訂製零件後,於廠內進行初步加工,再將半成品發 包給家庭工廠二度加工。

在這過程當中,因著生產知識的符碼化程度提高,組織的治理形式透 過生產技術的外包從原本一體化生產的階層型轉變為受制型,製傘工廠為 主要的領導廠商,提供生產機具及生產技術,並外包製程給下游工廠。此 外,這些受制的家庭工廠本身除了從事生產製程之外,亦是一個小型的轉

61

包商。起初因著承包量大於自身所能吸收的額度,在無法負荷的情況下煩 請街訪鄰居幫忙,卻意外地形成一種接單再分配給小家庭代工的生產形式。

由於家庭主婦各有所長的關係,逐漸演變成單一製程的專業家庭代工,如 由家庭工廠將半成品送至A 家庭以縫紉機平車布邊,回收之後再送至 B 家 庭縫傘(傘骨與傘布結合),然後再送到 C 家庭去縫珠尾,完成後回收再自 行組裝傘頭,最後交回工廠進行品檢跟包裝的生產型態。

因著生產技術的外放改變治理的形式,在地域的呈現上也有所轉變。

製傘工廠周圍開始聚集眾多資本額不大的中小企業,至多提供一至二種洋 傘零件的生產,從事不同洋傘生產鏈上的部分製程,形成以製傘工廠為中 心向外衍伸出服務製傘工廠的小型專業工廠圍繞的型態(圖 4-12)。這種圍繞 製傘工廠的衛星工廠彼此之間存在相同性質的競爭關係,亦有上下游產業 鏈的互補關係,但其共同點在於各自承包了洋傘生產鏈當中的部分環節,

並提供製傘工廠組裝成品傘的重要零件。地理的鄰近性在這當中成為聯繫 生產鏈最重要的環節,距離的因素主導了製傘工廠選擇下游配合廠商的首 選條件,早期於五股、新莊、三重、板橋、中和永和一帶均有製傘的群聚 現象,但區域與區域之間則較無生產上互動,形成各自成一格的局面。

圖4-12 全盛時期(1972~1987 年)的製傘生產網絡

外包製程 工廠間的聯繫(上下游) 專業工廠

製傘工廠

地域範圍

製傘 工廠 受制型 

受制的零件 供應商及家 庭工廠

62

隨著生產鏈外包的細緻程度生產區域的範圍隨之擴大,細部的層級更 涉及到家庭的最小單位,形成以家庭工廠為中樞聯繫工廠與家庭之間的產 業鏈,地理除了提供貿易上的利基,更重要的是非貿易性的血緣及地緣創 造出的關係空間,不論是北部或中部地區的製傘業,均透過口耳相傳的介 紹使得產業快速擴張:

大部分都是親戚!!親戚朋友做的不錯就介紹他來做,他們都是 有親戚關係啦!!所以說這邊的都會認識,有一家在做,做這有賺錢,

他的親戚就會想說我也來跟你做,就又開一家,然後他又在介紹 他另外一位親戚,又開一家,這邊幾乎都是有關係的,連線的(訪 談 E 2012 p.93)

這種組織間非貿易性的互賴關係更是成為促使勞動者無條件增加工時 生產的關鍵,在生產旺季供貨不及的時候,無條件地延續工時加班趕工交 貨。由於製傘工廠內的彈性的勞動及延長工時,再加上專業化家庭代工串 聯起的洋傘生產鏈,造就了製傘業70~80 年代出口貿易的輝煌時期,在「只 要肯做,不怕沒錢賺」的社會風氣帶動之下,臺灣投入大量的勞動力於製 傘業中,也創下了出口外匯超過二億一千七百萬美元的輝煌紀錄,佔全國 出口貿易的1%。

在銷售方面(圖 4-13),外銷的部分主要仍是由海外的購買者驅動,透過 海外下單的形式採購,將所需的規格資訊傳遞至臺灣的製傘工廠,再由製 傘工廠搭配周圍的衛星工廠以及下游的家庭工廠進行生產,此種外銷的途 徑為製傘業銷售上的大宗生意,也是創造臺灣大量出口貿易最主要的銷售 途徑。

而內銷市場除了原本製傘工廠交由經銷商全權處理銷售的部份之外,

因著生產技術的外放,出現以家庭工廠所驅動的型態。家庭工廠利用原先 建立的生產網絡自製傘工廠採購半成品,搭配本身的生產技術製造成品傘 並自行開發銷售通路,如傳統市場、商店及學校的福利社等42。這種自行採 購材料加工並銷售的生產模式對於家庭工廠來說利潤較純替製傘工廠代工 生產來的大,因而出現家庭工廠驅動的特殊型態。

       

42  訪談 D 2012 p.80 

63

圖4-13 全盛時期(1972~1987 年)洋傘商品鏈組織圖

4.3.3. 過渡時期(1987~1992 年)的製傘生產網絡

在 1987 年至 1992 年間產業移轉的過渡時期,勞動力、工資、產能及 政策等因素迫使產業移轉,生產地理的變遷影響了洋傘生產網絡產生轉變。

為擴大產能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製傘工廠先行至中國增設產線,以紓 解臺灣工廠產能上的不足,在傘材的部分則是由臺灣生產,透過跨國運輸 提供中國的附屬工廠進行成品組裝,因此在組織治理上中國附屬工廠高度 依賴臺灣的工廠提供零組件進行加工生產,故仍維持受制型的方式。而部 分使用量大的傘材專業工廠為搭配中國產線,隨之前往投資以方便就近提 供生產所需,因而逐漸地把生產技術轉移至中國(圖 4-14)。

圖4-14 過渡時期(1987~1992 年)的製傘生產網絡

母子公司關係 外包製程 工廠間的聯繫(上下游) 專業工廠

製傘 工廠  受制型 

受制的零件 供應商及家 庭工廠

附屬 製傘 工廠

工廠

臺灣 中國

主要流向 次要流向

製傘工廠 品牌

製造者

臺灣 海外

零售商 經銷商 家庭工廠

轉包商

零售商

64

洋傘的生產網絡在地理實質空間因此一分為二,從中衍伸而出材料的 運輸、關稅、進出口貿易等問題,更複雜化了洋傘的生產網絡。然而臺灣 仍提供產業技術及完善的生產網絡優勢,使得中國只能從事低階的加工製 造。然而隨著大廠陸續遷移,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是個重大抉擇的關鍵時刻,

就生產的空間尺度來說,大型的製傘商為突破產能及人力上的限制擴大海 外生產基地,卻反壓迫到小型的製傘商被迫抉擇去留的危機。在訂單逐漸 被大廠吞噬以及同行逐一跟進轉移生產的情況下,地理的快速轉變使得替 代性高的小廠不改變生產地理便會失去競爭能力:

就生產的空間尺度來說,大型的製傘商為突破產能及人力上的限制擴大海 外生產基地,卻反壓迫到小型的製傘商被迫抉擇去留的危機。在訂單逐漸 被大廠吞噬以及同行逐一跟進轉移生產的情況下,地理的快速轉變使得替 代性高的小廠不改變生產地理便會失去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