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兩岸新聞媒體報導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兩岸新聞媒體報導相關研究

自 1949 年兩岸分離後,兩岸新聞界將近 40 年幾乎沒有往來,直到 1987 年 7 月政府解除戒嚴並準備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 9 月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

徐璐衝破禁令,成為兩岸隔絕以來首次到中國採訪的台灣記者,進展到 2001 年 新華社記者范麗青與陳斌華成為首批到台灣駐點採訪的中國記者,研究者即針對 不同的研究角度及研究對象進行多項相關研究,逐漸累積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

兩岸過去礙於地域限制與政治體制差異,兩岸民眾基本上都是藉由新聞媒體 的報導來獲得兩岸關係發展的資訊,新聞媒體在兩岸交流與互動上扮演著相瑝重 要的角色,同時也在兩岸人民心目中型塑了彼此國家的形象。政府開放探親後,

張厚基(1991)的研究比較分析人民日報海外版在開放探親前後對台灣的報導,

發現人民日報海外版在開放探親後,對於有關台灣的報導數量明顯增加,尤其是 在「和帄統戰」類方面,且對台宣傳的重點在於「三通四流」的鼓吹,這和中共 的對台統戰策略正相符合,亦顯示出人民日報海外版作為中 共統戰喉舌的工具角 色。

在兩岸關係從不接觸進展到兩岸會談的過程中,馬西屏(1995)針對台灣媒 體對兩岸首次台北會談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兩岸代表團都努力進行「新聞運 用」;部分媒體在台北會談及會外會有預設立場;媒體企圖且實際扮演了裁判的 角色;媒體從客觀的監督者傾向成為主觀的參與者;媒體偏重讀者利益而忽略國 家利益;媒體報導對談判代表形成壓力但雙方並無對立關係。此一研究點出了媒 體在兩岸詴圖突破交流瓶頸的努力過程中,扮演顯著且重要的角色。

石敬梅(2002)的研究指出,兩岸新聞交流進展隨著兩岸關係從緊張對峙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和帄對話,亦是自封閉對立進展到熱絡互動,儘管隨著政治情勢時而積極或偶遇 停滯,但大體而言,無論是人員參訪、學術研討、報導觀摩或是經營合作,皆隨 著時間推演與兩岸傳媒單位的努力,而逐步突破前進,日漸邁向一個以積極熱絡 互動,且相互競合為主軸的趨勢。

在兩岸交流日趨熱絡的情況下,針對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主題、消息 來源及新聞事件發生地域,學者王毓莉(2001)的研究發現,在報導主題方面,

中國駐點記者偏重經濟新聞、人情趣味與文化藝術新聞;在新聞來源方面,較多 以政府官員、學者專家或是民間團體為新聞來源;在新聞報導涵蓋區域方面,偏 向台灣地方新聞,其次為台灣中央新聞,最後則為兩岸新聞,另在新聞報導方式 部分,有高達 7 成以上是採用純淨新聞方式呈現。

石敬梅(2002)研究結果也發現,在新聞報導主題分布方面,中國駐點記者 偏重以經濟新聞、政治新聞、文化與藝術新聞為主;而新聞來源的採用情形,主 要以政府機構、政府官員為最多,次為學者專家、其他新聞來源;在新聞報導涵 蓋區域情況方面,依序為台灣地方新聞、台灣中央地區新聞與兩岸新聞;在新聞 報導方式的部分,駐點記者有七成以上採用純淨新聞報導方式,在非純淨新聞報 導方式上,以特稿與特寫、圖與文形式較多。

陳郁芬(2005)研究政黨輪替後兩岸政治新聞報導框架,發現「兩岸政治新 聞」都以「兩岸關係」主題為報導之首;消息來源方面則都集中在「個人消息來 源」,尤其以「官員」與「菁英人士/意見領袖」身分者為主。此一研究針對兩岸 政治新聞進行分析,有別於上述研究,在類目中建構「兩岸關係」項目,結果顯 示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的報導主題以兩岸關係為首。

另外,陳思如(2006)針對政府開放中國媒體記者來台駐點後,人民日報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外版報導台灣新聞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報導主題方面趨於多樣化,政治意味有減 少趨勢,轉而對台灣的文藝創作,以及台胞與中國文藝人士的交流有較多著墨;

消息來源方面,開放來台駐點前,人民日報海外版對台報導引述的消息主要來自 中國各界,開放駐點後,中國更加注意台灣各界人士的發言,引述台灣各界聲音 的數量有所提升,其中以「台灣工商團體」增加最多。

至於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的呈現方式,學者王毓莉(2001)研究結果 顯示,在新聞報導呈現上,特別是在文化藝術或是人情趣味等軟性新聞主題上,

較多以情感訴求方式呈現,以強調兩岸人民身上流著相同的血液,同為一家人的 民族情懷來陳述相關新聞。且中國駐點記者對台灣的報導,也較善用事實陳述,

來塑造台灣的負面形象,而人情趣味新聞與新聞來源多樣化的背後,則隱含著特 殊政治或採訪上的考量。

石敬梅(2002)的研究指出,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在新聞報導態度取向上是以 中立報導為主,對於新聞報導文宣策略的運用則是以傳達訊息為主要策略;而在 新聞報導訴求方式上,是以一般訴求為主,但另方面來看,記者易隱含負面攻擊 或正面情感與利益訴求在中立報導內容中。

陳郁芬(2005)以傳播框架理論為基礎,研究政黨輪替後兩岸政治新聞報導 之框架,發現人民日報最常使用「批評警告/威脅咒罵」框架、「主權認知/對立」

框架、「遊說願景/安定和帄」框架與「民族情感/歷史文化」框架,報導具有軟硬 兼施的特性,對於報導主題的討論多管齊下,常以強硬態度表達己見,也擅長運 用柔性訴求與感性呼喚,但對於議題觀點的呈現卻相瑝貧乏,異見難見容於人民 日報的版面。

陳郁芬(2005)針對中國時報、人民日報的研究也顯示,兩報在「兩岸政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新聞」的報導中,各自存在著一種頗為固定的模式或是思維狀態,它的存在又與 意識形態、政治力有著密切的運作關係,導致兩報對於「兩岸政治新聞」的報導 呈現出不盡相同的「媒介真實」面貌,而兩報呈現的報導差異,除了根本上報業 體制的不同外,更歸因於兩岸政治對立與政治意識形態的交互影響。此一研究透 露出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存有特定的報導框架,藉以建構其媒體政策認定的台灣真 實,但並不一定呈現出真實的台灣。

陳思如(2006)以人民日報海外版為分析對象,探討開放中國記者來台駐點 採訪前後,該報對台灣的報導框架差異,結果發現開放來台駐點前,人民日報海 外版一方面使用「堅持一中原則」為首要宣傳重點,並使用「凸顯社會亂象」醜 化台灣,開放來台駐點後,則以「凸顯社會亂象」為主,並藉由「進行反獨促統」

框架打擊台獨勢力。

針對新聞媒體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與功能,張瓏(2004)的研究結果,建議 政府應該審慎擴大兩岸新聞交流,透過更多中國大陸媒體的報導,使台灣的現況 和主張讓中國各界與民眾了解,並促進中國大陸民主化;同時建議新聞記者應要 求有更強的新聞專業、新聞自律,客觀、公正的報導兩岸新聞。除高度敏感的政 治問題外,新聞報導力求常態化,避免政治化。

楊以銘(2005)的研究指出,兩岸傳播媒體只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次系統,

常會受制於其他更強勢的次系統,例如政治、經濟與社會體制,對於兩岸傳播媒 體交流,兩岸政府從中所做的規範,卻相對制約兩岸傳播媒體的交流,對海峽兩 岸民眾互動了解,彼此觀摩學習均有負面的影響,如何適時扭轉政治氣氛,持續 順利推展傳播媒體交流活動,正考驗著兩岸主管機關及決策高層的智慧。

綜合前述學術研究者的研究結論,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的主題,持續 以經濟及政治新聞為主,但呈現政治新聞逐漸淡化的趨勢,而軟性的人情趣味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文化藝術新聞日益增多,且有凸顯兩岸交流熱絡的趨勢。另也顯示中國在台駐點 記者報導新聞存有特定的意識框架,藉以建構其媒體政策認定的台灣真實,但並 不一定呈現出真實的台灣,而是以凸顯台灣社會亂象為主,並藉由反獨促統框架 打擊台獨勢力,另以民族情感、歷史文化框架,強調兩岸人民身上流著相同的血 液,同為一家人的民族情懷。至於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的消息來源方面,

前人的研究顯示,主要以政府機構、政府官員為最多,次為學者專家、意見領袖、

及民間團體。

自 2001 年首批中國媒體記者到台灣駐點採訪,迄今屆滿 10 年,且中華民國 政府在 2009 年 10 月 27 日放寬駐點記者採訪地域管制措施,基於前人研究建議 政府擴大兩岸新聞交流,也指出如何適時扭轉政治氣氛,持續順利推展傳播媒體 交流活動,正考驗著兩岸主管機關及決策高層的智慧,本研究將探討中國在台駐 點記者報導新聞的內容與消息來源趨勢,是否隨著時間及管制措施的改變而產生 變化。

另先前的研究多採內容分析法,但在新聞內容分析的類目建構上,少有將兩 岸交流獨立建構類目,本研究進行內容分析,將兩岸交流建構獨立類目,以探討 兩岸交流新聞在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內容所占比重,期盼在前人研究的基 礎上,獲得進一步的研究發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