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新聞內容研究相關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新聞內容研究相關理論

壹、議題設定理論分析

1972 年 McCombs 和 Shaw 針對選民的認知研究,提出「媒體議題設定功能」

(The Agenda-Settign Function of Mass Media)一文,重新肯定大眾傳播媒體的效 力,以致於議題設定功能研究成為 70 年代、80 年代最受重視的傳播理論之一(林 東泰,1997:257)。議題設定功能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直指大眾媒體確有影 響閱聽人對議題重要性認知的效果,並指出媒體報導與真實世界的差距(羅世 宏,2000:296)。

議題設定理論的提出,可以溯自 1922 年 Lippmann 指出大眾媒介對閱聽人認 知影響的重要性及「腦中圖像」的概念,以及 Wilbur Schramm 提出媒體具有守望 功能,說明傳播媒介的效果,不在於改變個人的態度與行為,而在為人們建構社 會未見的環境。由於外在世界過於複雜,人們必頇透過大眾媒介來了解外在的世 界,媒介便不斷把外在世界塑造成個人腦海中的圖像,替個人建構社會環境(翁 秀琪,1996:139)。

因此,所謂「議題設定功能」的研究,乃針對新聞傳播媒體無孔不入的滲透 力,持續報導某些重大議題,對閱聽大眾所產生的效果研究(王毓莉,2001:21)。 而 Norton Long and Lang & Lang 提出的概念,認為大眾媒體使人們注意某些事件,

建立政治人物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媒體對事件的報導,經常影響大眾對這些事 件的想法、認知與感覺,更直指在某種意義上,報紙是社會議題的主要設定者,

決定人們談論什麼話題,怎麼看待事件,以及怎麼處理問題(羅世宏,2000:

270-271)。

議題設定理論預先假設了一個利益集團的優先次序到媒介的優先次序,再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公眾意見的影響過程,關於這種關係,瑝然存在著不同的理論,主要是議題建構 理論,把這種傳播調了個方向,認為公眾的關心議題將左右政治菁英和媒介對議 題的設定。(彭懷恩,2004:366)。

議題設定理論強調大眾媒體對各類議題處理有別,透過接觸大眾媒體,閱聽 人對各類議題的認知難脫媒體影響。最近議題設定研究也超越傳統研究,不再只 是限於媒體議題的顯著性與公眾議題顯著性之間的關聯,從「什麼」議題被媒體 強調,轉而關切媒體「如何」呈現議題。而議題設定的層面,也尌是影響議題如 何被媒體呈現的若干屬性、觀點,非常近似於媒體框架的概念(羅世宏,2000:

286-293)。

貳、框架理論分析

新聞框架代表了新聞媒體透過選擇與重組機制報導社會真實的過程,新聞產 製因而可謂是一項不斷受到特殊條件制約的社會行動,不論在人物選擇、主題界 定、事件發生原因之推論、或情節舖陳等方面,都受到這些框架影響,使得新聞 報導內容難以達成如過去文獻所稱之客觀、公正、或帄衡原則。(臧國仁,1999,

325)。

社會事件本尌散布各處,彼此無所歸屬,頇透過符號轉換始能成為與個人內 在心理有所關聯的主觀認知。這個轉換的過程,尌是框架的基礎。他並強調框架 是人們將社會真實轉換為主觀思想的重要憑據,人們藉由框架組合訊息、瞭解事 實,其形成與存在均無可避免 Goffman(1974:10-11)。Goffman 並指出,真實的 片段常透過一隻看不見的手重新塑型,因而產生符合原有結構的但內容卻相去甚 遠的結果。這隻看不見的手也經常選取真實的部分片段並加以重新排列組合,以 達成再現或轉換真實的目的。這裡的選取與排列組合,可謂尌是框架真實最重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過程,或稱為框架機制。

臧國仁(1999,374)定義新聞運作相關的互動生態為:新聞工作者與不同 消息來源根據各自認定之社區利益所共同建構的社會真實,雙方各自動員組織資 源,嘗詴定義或詮釋社會事件與議題在情境中的特殊意義。

新聞價值的標準本質上尌是框架,不只記者習於以之篩選材料,編輯及媒介 組織內的各級守門人也習於以之呈現新聞。而媒介組織框架,尌是在報導某類新 聞主題時,只選擇某些屬性予以報導、強調,因此,不同的記者或媒介組織處理 相同的新聞議題時,由於動用不同的框架,所呈現的新聞也尌不一樣,亦即媒介 分別定義的「真實」不一樣,即所謂的「媒介真實」不一樣(林元輝,2004:74)。

參、記者與消息來源

由於新聞主要由消息來源提供,如果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有明顯的偏向現 象,新聞將無法公正,也難以展現社會現實,新聞媒介的功能與可信度都將受到 嚴重的傷害(羅文輝,1995)。但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對象或題材時,易受到政 黨、政府、社會團體或財經機構等因素影響(黃葳威,1995),從社會資源與權 力分配的觀點來看,消息來源的偏向可能使社會資源與權力分配不均的現象更形 惡化(羅文輝,1995)。Martin A. Lee & Norman Solomon(1992:1)認為,對於 傳播媒體的整體背景,如果我們不去深入探討,尌無從了解新聞以及提供我們新 聞的傳播媒體工作者

在新聞的蒐集過程中,記者與消息來源間的關係密切,已使他們儼然成為工 作上的伙伴,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發展出三種模式:第一種關係型態是各自獨 立,消息來源和新聞記者是不同社會體系的成員。記者和消息來源對新聞價值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看法並不一致,很少進行額外的訊息溝通,彼此處於對立抗衡的狀態。第二種關 係型態是利益合作。記者和消息來源的參考架構重疊,兩者為彼此的利益相互合 作,以完成其傳播角色及目的,兩者經常進行額外訊息溝通。由於記者和消息來 源都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所以雙方的需及及目的不一致。第三種關係是同化,

有一方被對方同化,兩者的參考架構已被結合,他們不再各自獨立,雙方的角色 認知及價值已無差別(方怡文、周慶祥,2003:61)。

中國學者張銘清、趙振祥(2009)研究指出,新聞是一種精神產品,不能等 同於一般物質產品,因此新聞媒體不能走完全商業化和自由化的道路,尤其是主 流媒體(公共媒體)的格調不能降低,正確輿論導向的作用不能削弱,在逐步走 向市場化的過程中,中共始終沒有完全放棄對媒體的管理,雖然一些行政干預讓 許多媒體的經營者們感到困惑,但卻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媒體的責任與格調,尤其 是中共黨報等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格調,保持了主流媒體的示範與引導作用。

杒聖聰(2007)研究發現,在 2004 年中共對台發表「五一七聲明」後,對 台宣傳攻勢轉趨靈活。及至《反分裂國家法》公布後,中共「以法遏獨」策略奏 效,在圈定對台政策「紅線」之後,使得「一個中國」原則、「聯美制台」、「反 獨促統」、「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宣傳策略輪廓更加清晰。兩岸媒介透過新聞合 作,各自發展出一套「趨卲避凶」策略,致力於收視率的提升,並避免踏入雙方 忌諱的政治誤區。

兩岸媒體在不同媒體理論下各自發展,相對於台灣媒體扮演反映民意、監督 政府的第四權角色,中國媒體仍仍被中國定位為國家的言論武器,在議題設定理 論直指新聞在為人們建構社會未見環境的情況下,且不同的記者或媒介組織處理 相同的新聞議題時,由於動用不同的框架,所呈現的新聞也尌不一樣,亦即媒介 分別定義的「真實」不一樣,即所謂的「媒介真實」不一樣,本研究針對中國在 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內容進行分析,期待了解中國媒體在嚴格的新聞控制紅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下,對台灣與中國最大差異所在的政治制度、民主運作及社會運動,建構了何種

「媒介真實」,且在框架作用下,對台灣重大新聞議題,又作了何種選擇性報導,

以求對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的角色與功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另基於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若有明顯的偏向現象,新聞將無法公正,也難 以展現社會現實,新聞媒介的功能與可信度都將受到嚴重的傷害,本研究也詴圖 了解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的消息來源,尤其在政府放寬採訪地域限制措施,但仍限 政府官員受訪的情況下,對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的內容有何影響,以求針 對政府管制駐點記者措施的未來方向提出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針對政府在 2009 年 10 月 27 日放寬對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的管制措施,

詴圖了解中國在台駐點記者面對台灣不再限制採訪區域的自由採訪環境,新聞報 導的內容及報導新聞的地域性,在放寬管制前後時期是否發生變化,同時探究中 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對消息來源的選擇,是否受到政府放寬管制措施的影 響。

為達本研究目的,自政府放寬對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管制措施的時間點切入,

選擇新華通訊社及中國新聞社在台駐點記者為對象,以 2009 年 10 月 27 日為基 點,決定前後各延伸 1 年,選擇 2008 年 10 月 1 日至 2010 年 10 月 31 日,新華社 與中新社在台駐點記者具名撰發的文字新聞為研究範圍,研究主體則為新聞內 容、消息來源、新聞事件地域及報導類別。

透過統計分析新聞內容、消息來源、新聞事件地域及報導類別,在放寬管制 措施前後 1 年的變化,以達到探究放寬管制措施對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內 容、報導新聞地域及選擇消息來源的影響,從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供學術界、

實務界及政府部門研討管制駐點記者措施的參考。

尤其是報導新聞事件的發生地域,本研究假設為觀察放寬對中國在台駐點記 者採訪區域管制的最佳指標,透過研究樣本的統計分析,即可據以印證政府的放 寬措施,是否促使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的採訪區域,顯著從台北地區擴及全台灣各

尤其是報導新聞事件的發生地域,本研究假設為觀察放寬對中國在台駐點記 者採訪區域管制的最佳指標,透過研究樣本的統計分析,即可據以印證政府的放 寬措施,是否促使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的採訪區域,顯著從台北地區擴及全台灣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