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壹、放寬管制措施未改變中國在台駐點記者新聞框架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的管制,除了 2005 年 4 月明白指出鑒於 人民日報及新華社兩家媒體,受中共官方控制,未能真實反映台灣人民的聲音,

暫時中止派遣記者來台駐點採訪,基本上仍採取逐漸放寬管制作為。

2008 年 7 月之前,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在台駐點記者限制每次駐點時間為 1 個月,每家媒體僅限 2 名記者同時在台灣,令駐點記者頗有微詞,因為 1 個月的 期限,扣除任務交接及往返準備作業的時間,每每遭遇甫熟悉採訪環境,尌得開 始準備離台交接作業,且每家媒體僅限 2 名記者同時在台灣,對於初次來台駐點 的記者而言,更是備受困擾,因而在 2008 年 7 月放寬駐點期間為 3 個月。

2009 年 10 月 27 日中華民國政府進一步放寬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管制措施,將 每家媒體駐點人數放寬為 5 人,基於前人的研究及正常的新聞實務,記者人數增 加、停留時間加長,理瑝對採訪環境更為熟悉,中國在台駐點記者足以更深入了 解台灣的政治情勢、民主運作、社會百態,對各類新聞議題也足以累積進行深入 探討的能量,透過報導,讓中國民眾更加認識台灣。

透過分析 2009 年 10 月 27 日放寬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管制措施前後的新聞報 導內容,可以檢視放寬措施是否達到促使中國民眾更加認識台灣的預期目的,本 研究針對外派駐點記者均以報導與母國相關新聞為首要任務的新聞實務運作,對 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的類目建構,特別列出有別於過去研究者的「台海兩 岸交流」類目,另包括「政經社會司法」、「民生教育影藝」及「休閒風土人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促使中國民眾更加認識台灣的民主政治、人權自由、社會福利,「政經社會 司法」新聞是首要觀察指標,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在放寬管 制措施後,報導「政經社會司法」新聞的比例顯著減少近 2 成,而透過「專題報 導、專訪、特稿」進行深入探討解讀的報導模式,亦呈現減少趨勢,而且「政經 社會司法」新聞事件發生在「台北市」的比例接近 9 成,且有持續增加的趨勢,

呈現更顯著的以台北觀點看台灣新聞框架。

進一步觀察新聞內容發現,較醒目的政經議題包括兩岸關係、兩岸經濟合作 架構協議、台灣經濟情勢、江丙坤有意請辭、國民黨人事及改革、孫中山相關新 聞,但對於台灣反對黨強烈反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發動的公投行動、展現台 灣民主的縣市長選舉過程、立法院朝野抗爭、陳情遊行等議題,則未見披露;另 有關社會司法部分,除中國旅客在台意外事故、東莞台商命案及北二高山崩意 外、颱風及地震等天災外,尤其司法新聞內容呈現焦點鎖定前總統陳水扁貪瀆 案。可見存有建構兩岸和諧、連結兩岸關係、迴避台灣民主、形塑陳水扁貪腐的 新聞框架。

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瑝然以報導與中國有關聯性新聞為首務,而分析結果也發 現,有半數以上的新聞內容,均屬「台海兩岸交流」新聞,但經由觀察文本內容,

顯示新聞焦點包括江陳會談、兩岸協議、兩岸直航、中國對台灣採購、中國政商 文化界人士來台交流。但對於圓山、台中江陳會談均伴隨場外激烈抗爭活動,未 見符合比例原則的報導,而不斷有台商指控在中國投資遭坑殺、台灣傳統產業反 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新聞,則未見披露。亦可見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營造兩 岸交流正面利多、阻絕負面障礙的新聞框架。

至於「民生教育影藝」新聞,經由分析新聞文本,發現比較凸出的焦點包括 消費券、新型流感、高鐵營運、世博、花博、兩岸電影展等。但是,在台灣均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蔚為新聞風潮的三聚氰胺毒奶粉、高雄世運、台北聽奧、美國帶骨牛肉進口台灣,

則未見諸報導,則可發現駐點記者迴避報導台灣主權、涉外事務的新聞框架。

在軟性的「休閒風土人情」新聞部分,主要報導台灣民俗、節慶及景點,但 數量偏低,在全數報導中所占比例僅 5.3%,若欲藉由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台 灣的「休閒風土人情」新聞,有效吸引中國民眾來台觀光,成效則仍有待努力。

由於「休閒風土人情」新聞內容相對不具政治敏感性,因此,並未發現顯著的新 聞框架。

綜合本研究發現,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台灣的新聞,存在以台北觀點看台 灣;建構兩岸和諧、連結兩岸關係、迴避台灣民主、形塑陳水扁貪腐;營造兩岸 交流正面利多、阻絕負面障礙;迴避報導台灣主權、涉外事務等新聞框架,且隨 著放寬管制措施,提供更自由、更有利深入了解台灣的採訪環境,仍未能改變中 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台灣的新聞框架。

貳、 中國在台駐點記者仍以台北市為主力採訪地域

限制中國在台駐點記者離開台北駐地前往台灣其他地區採訪,必頇事前提出 申請報備,的確有違新聞自由精神,且提供記者更自由的採訪環境,亦可期待中 國在台駐點記者增加報導台北市以外地區的民生百態、特色物產及休閒風土人 情,加速改變中國民眾對台灣的刻板印象,強化台灣對中國民眾來台觀光的吸引 力。

但中華民國政府自 2009 年 10 月 27 日放寬管制駐點記者赴台北以外地區採 訪的措施,但本研究分析放寬管制前後一年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的報導,發現「台 北市以外地區」的新聞所占的比重,由 15.8%增加為 21.3%,成長 5.5%,顯示出 有增加的趨勢,但同時顯現出,駐點記者有接近 8 成的報導,仍屬發生在台北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新聞事件。

進一步探究原因,主要是駐點記者人數限額雖有增加,但仍以台北市為居住 地點,自然以台北市為採訪中心區域,除非遇有重大新聞事件或特定採訪任務,

才會前往台灣其他地區採訪,諸如江陳會談、兩岸交流活動、天災、特殊活動等 新聞事件,駐點記者才會離開台北執行採訪任務,此一現象也反映在中國在台駐 點記者報導的新聞內容上。

分析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的「台北市以外地區」新聞,「台海兩岸交流」

新聞的比重由前一年的 43.3%,顯著增加為後一年的 62.5%,而「政經社會司法」、

「民生教育影藝」及「休閒風土人情」新聞所占的比重,均不到其三分之一,尤 其隨著中國大陸人士及團體,日益密集來台交流,遇有高階官員或重要團體來 台,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即會接獲隨行採訪的指令,目的在於凸顯兩岸交流熱絡,

中國官員及團體來台,受到台灣各界的熱情歡迎。

但是,發生在「台北市以外地區」新聞,並非僅有「台海兩岸交流」的議題,

期間如在台灣引起廣大且長期討論的反對黨強烈反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發 動的公投行動、台灣傳統產業反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展現台灣民主的縣市 長選舉過程、重大國際性活動的高雄世運、造成全台灣民眾恐慌與不滿的美國帶 骨牛肉進口台灣及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在在均屬台灣前十大新聞,卻未見中國 在台駐點記者報導。

尤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是源中國產製的奶粉含有三聚氰胺,駐點記者基於 新聞重要性及與中國的關聯性,均理瑝強力報導,但在共產主義傳播理論與中國 共產黨控制言論的強大制約下,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無法扮演反映真實、監督政府 的第四權角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華民國政府雖然放寬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前往台北市以外地區採訪的管制 措施,但駐點記者採訪報導「台北市以外地區」現實狀況的「政經社會司法」新 聞比重,卻由前一年的 33.3%,顯著減少為後一年的 12.5%,明顯降低 20.8%,

此一放寬管制措施,並未能促使駐點記者強化報導台灣全貌的能量,只是提供駐 點記者隨時前往「台北市以外地區」採訪「台海兩岸交流」新聞的便利性,其例 行性採訪,仍以「台北市」為主力採訪地域,持續向中國民眾報導台北觀點的台 灣新聞。

參、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疏離台灣政府官員消息來源

根據新聞局「政府機關(構)接受大陸地區新聞人員採訪注意事項」規定,政 府機關(構)於接受駐點記者採訪時,應由發言人或獲授權人員代表發言,受訪 之政府機關(構)於採訪結束後 7 日內,將採訪紀錄分送行政院新聞局及行政院 大陸委員會參考。另受訪之政府機關(構)應請駐點記者於採訪結束後儘量提供 刊播報導剪報或影帶供參。

此一規定令中國在台駐點記者採訪報導新聞構成不利影響,在新聞實務上,

既然政府官員成為受到管制的新聞消息來源,自然能不碰尌不碰,除非是公開的 記者會,否則,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寧可選擇非政府官員的消息來源。

隨著中華民國政府自 2009 年 10 月 27 日放寬管制駐點記者赴台北以外地區 採訪,中國在台駐點記者採訪地域不再受限,如同採訪路線完全開放,最直接的 影響即是消息來源的改變,本研究透過管制措施放寬前後一年的新聞報導,觀察 中國在台駐點記者採訪新聞消息來源的變化。

政策放寬前一年,「可指認姓名之台灣政府官員」是中國在台駐點記者採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新聞的最主要消息來源,比重為 39.5%,但在管制措施放寬後一年,中國在台駐 點記者採訪新聞的最主要消息來源,變成「可指認姓名之台灣專家學者機構負責 人」,比重為 31.4%,而「可指認姓名之台灣政府官員」新聞消息來源的比重,

大幅減少 17.7%,成為比重最低的新聞消息來源,顯示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呈現疏

大幅減少 17.7%,成為比重最低的新聞消息來源,顯示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呈現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