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公民參與

第三節 公民參與的方式

與與資通訊科技相結合,形成三個階層如下(OECD,2001a;OECD,2001b):

A. 資訊(Information)

大部分 OECD 的國家都逐漸提升在政府網站上的資訊數量,但關鍵在於資 訊的品質,訊息的品質和範圍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B. 諮商(Consultation)

線上諮詢與反饋對各國來說都還在初期的狀態下。

C. 積極參與(Active Participation)

只有極少數的國家嘗試使用線上工具來促進公民參與到決策過程中。 Sherry Arnstein

公民參與之梯

OECD

政府與公民的連結

UN

電子化參與的層次 菁英操控(Manipulation)

資訊(Information) 電子資訊公開

(E-information)

觀念矯正(Therapy)

資訊告知(Informing)

公共諮詢(Consultation)

諮商(Consultation) 電子化政策諮商

(E-consultation)

安撫慰勸(Placation)

伙伴關係(Partnership)

權力授與(Delegated Power) 積極參與(Active Participation)

電子化決策參與

(E-decision making)

公民控制(Citizen Control)

資料來源:陳敦源、黃東益、蕭乃沂,20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聽會、民意調查、公民投票等。而如同前面章節所提到的,本研究期望能將公民 參與結合到電子化政府政策過程當中,又政策過程多為政府機關設計,故選擇直 接表達中的被動表達分類作為本研究民眾參與方式之探討,共有 6 種民眾參與方 式,分為兩種類行,一為屬於座談會類型的公聽會、專家會議、線上政策論壇、

公民會議及願景工作坊,二則是民意調查(余致力,2002)。

圖 2 民意表達方式

資料來源:余致力,2002

為求能夠將公民參與的時機、層級與方式等相結合,以利後續研究的討論,

故採用與公民參與相當的分類方式,分別從資訊、諮商與積極參與三個層次,依 序論述公民參與的方式:

1. 公聽會

又稱之公開說明會,或座談會,係由政府機關數日前先行公告公聽會之召開,

並邀集利害關係人,包含相關單位、民間團體、專家學者與民眾等參與,針對特 定政策議題進行意見交流,目的是希望可以讓民眾了解政策的目標、計畫與可能 產生的影響等,同時可以獲得人民意見的反饋(李素馨等,1995)。雖公聽會原 意為和民眾進行意見之互動,但後來卻成為政府「形式主義」的擋箭牌,在政策 決議後逕行公告,並未通知利害關係人參與,導致參與人數非常稀少,甚至根本 不知道公聽會召開之相關訊息,徒具形式,引起許多爭議。而這樣的情況,也在 民眾的反彈下獲得了改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環保與都市更新兩個議題。以環境 影響評估法(以下簡稱環評法)為例,在經過長期與政府的協調過程後,環評法 正式修正,確定公聽會與民眾互動的流程,包含公告不得少於 30 日、邀請參與 的對象以及公聽會討論的主軸等5(法務部,2003),讓公聽會得以真正發揮其 作用。此外,公聽會成本低廉,且具有傳遞訊息之功能,為政府經常使用之方式,

5 環境影響評估法第十二條,完整條文見附錄六。

評價。在我國也有嘗試進行線上論壇的經營,結合最新 Web2.0 風潮的 Facebook,

建立「政策大家談」粉絲團專頁(圖 4),在 Facebook 上提供學者專家研提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3 英國線上商議式論壇

資料來源:黃東益等,2004

圖 4「政策大家談」Facebook 專頁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thinktankrdec

6. 公民會議

公民會議係由丹麥等北歐諸國之共識會議模擬而來,意指建構一公共討論的 場域,提供民眾議題的相關知識、訊息,使其得以在瞭解政策議題的情況下,進 行理性、有效的公共討論並獲取共識,為審議式民主規範理念之實踐。我國曾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民健康保險之議題進行公民會議,期望透過理性溝通獲得在健保制度調整方向 上之共識,在公民會議的運作下,雖然共識的產生並非容易,但仍有助於公民參 與的信心,也肯定公民在獲得充足資訊下是具有能力進行理性溝通。公民會議參 與方式多尋求政策未來的目標或是可能改變的方向,故多在政策規劃階段進行。

然公民會議所需成本相當高昂,參與公民需投入大量時間瞭解資訊及討論,且無 論是溝通或是尋求共識都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使得公民會議的實行較為困難

(林國民、陳東升,2003)。黃東益(2004)便曾以北投老街為主題,進行線上 公民會議之實驗,透過網路的方式來進行,確實可以減少成本並增加便利性,有 助於提升公民會議的使用,但也存在著數位落差的問題。

7. 願景工作坊

願景工作坊源自丹麥早期為克服永續生存而發展出的一套協力模式,係針對 特定一個議題,邀集利害關係人,由專家、輔助者協助資訊瞭解與解說,配合特 殊設計之流程,在理性、深度的討論下,以集思廣益的方式建立創新性的共識,

其共識內容多為未來願景及行動方案,較適宜在規劃階段使用(曾冠球等,2009)。 丹麥之願景工作坊為丹麥科技委員會主持,通常為大型計畫下的小單元,透過集 合民眾對議題的態度、認知以及不同意見的激盪下,引起更廣泛的討論與影響,

進一步聯繫起整個公民社會(Fonden Teknologirådet,2012)。曾冠球等(2009)

在以電子化政府四大關鍵議題為主軸,實行為期兩天的願景工作坊。在這樣的激 盪下,雖然時間不充裕導致知識提升不易,民眾存在邊緣化的風險,政治效能感 亦不高,但在卻能夠讓公民與專業官員平等進行討論,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產生 高可行性的共識,更有助於確立政策未來走向與發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