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此節從團隊發展歷程說明起,介紹團隊依彼此的信任不同,在不同的階段團隊處理 的議題及其深淺也有差異,因此方案在設計上也須注意到這部分;接著介紹先前冒險教 育研究,分析其參與對象、活動目標、活動時間及活動內涵。

一、 團隊發展歷程

冒險教育活動提供具挑戰性的任務,除了團隊共同完成挑戰之外,個人在過程中也 有許多突破舒適圈的時刻,因此若要參與者投入在其中,需經營彼此信任、讓參與者感 到安心的團隊;團隊也依照彼此信任、凝聚力的程度不同,會有不同的團隊任務,例如 一開始在團隊形成的階段的任務是成員彼此了解,團隊發展出較深的信任感後可以執行 較具挑戰性的問題解決的任務;因此在團隊不同的發展階段,參與者會有不同深淺參與 程度的團隊任務。

團隊會隨著領導者涉入程度、團隊探討的主題、時間,以及成員的心態有所發展 (徐 西森,1997;黃月霞,1991);團隊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隨著團隊發展,各階段 引導員涉入深淺程度不同,如圖 2-4-1 (黃月霞,1991;林振春、王秋絨,1992;徐西森,

1997):

(一) 探討階段:包括對團隊的運作的了解與探索,成員介紹自己,並描述自己希 望達成的目標;此階段的重點是建立信任,自我探討和建設性的挑戰會受到 此時信任感建立程度的影響;此時領導者表現一致、真誠,並鼓勵成員冒險,

以便做深入自我探討;活動在此時設計較表面的主題,可運用活動的樂趣性,

協助成員自我開放。

(二) 轉換階段:成員不再做表面的袒露,轉向就有深度、意義性的自我揭露,此 時主要的力量是「抗拒」,成員會感受到威脅並試圖恢復到上階段的表層揭露;

但唯有真正的面對、處理衝突及抗拒,團隊凝聚力才會更強;因此領導者可 誠實直接的處理這些挑戰,鼓勵成員持續開放的溝通,如此才能進入下一階 段。活動設計可強調引發表層的自我坦露,並加入引發中層自我揭露的活動,

與成員分享、回饋,可進一步的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三) 行動階段:此階段團隊士氣、互相信任與自我袒露會增加,且凝聚力強,此 時團隊進行團隊目標的挑戰將更為困難,過程中成員鼓勵彼此尊重,關心他 人和傾聽他人的想法、感受將為此階段互動的關鍵,成員也就越能真誠的揭 露自己重要的事物並從中學習。活動設計除了持續用中層自我揭露的活動進 行分享外,同時可加入揭露程度較深的活動,使成員間回饋分享,更加了解 自我。

(四) 結束階段:成員自我坦露會逐漸減少,進入結束階段,此時最主要以回饋的 方式,分享團隊經驗對自我的意義性;因此成員可能對團隊的結束感到焦慮,

領導者此時要增強成員的學習成長,鼓勵將成員所學實際運用於團隊外;此 時活動深度回到團隊中層、表面,且以能繼續表達感覺和給回饋為佳,並讓 成員學習自己下決定,以將個人所學應用於團隊外情境。

探討階段 轉換階段 行動階段 結束階段 表層

中層 深層

圖 2-4-1. 團隊發展歷程圖

資料來源:黃月霞 (1991)。團體諮商。臺北市:五南。

因此在做介入方案設計,各活動應符合該階段的目標進行探討設計,隨著團隊階段 發展,活動對參與成員涉入程度也由淺至深;結束階段時再回復為表層的相處,如此團 隊活動較能完整的畫下句點,而不致使成員做深度分享時嘎然停止的感受。

二、 冒險教育之相關研究

冒險教育活動研究繁多,研究者蒐集與自我概念相關之冒險教育研究,了解過往研 究對個人效益為何,研究依蔡居澤 (2001)的分類,將冒險教育分為:

(一) 高冒險活動:以大自然的戶外環境做為媒材,進行體驗教育之方案,具有高 度潛在生命危險,如泛舟、登山、朔溪、攀岩等。

(二) 中冒險活動:在戶外的環境架設高、低空繩索進行活動,具中度潛在生命危 險。

(三) 低冒險活動:在不需要器材或使用可攜式教具,於地面上操作破冰、團隊建 立、問題解決等對生命危害性較小的活動。

本研究將過往研究依此分類,整理如表 2-4-2。

表 2-4-2

表 2-4-2

表 2-4-2

表 2-4-2

何孟軒、吳崇旗、謝智謀 (2006)透過高冒險、心智挑戰模式的登山活動研究對 16 位高中生自我概念之影響,其中 8 位為實驗組,另 8 位為控制組;四天三夜的活動下來 實驗組在自我概念各方面都高於控制組,其中社會自我、自我認同、自我滿意以及整體 自我概念分數達到顯著。

張昀 (2009)戶外冒險教育對參與者復原力之影響研究中,對 14 個中年人進行露營,

心智模式以及人際關係挑戰模式之冒險教育活動之介入,發現四天三夜下來,對中年人 的復原力有所助益。

謝宜蓉 (2009),利用中、高冒險的心智模式挑戰活動,帶領 13 位青少年進行繩索、

登山露營;研究後發現,青少年的自我效能、人際關係、肯定自我、以及成就感、自信 心等都有顯著的助益。

顏秀娟 (2009),利用冒險式諮商對針對憂鬱傾向青少年的研究中,將參與者 16 人 分為八人一組,一組為實驗組,另一組則為控制組;透過一般低冒險、心智挑戰的平面 活動針對憂鬱學生進行介入,發現活動後學生進行柯式憂鬱量表以及大學生心理適應量 表之分數,顯著高於控制組。

吳璟鈞 (2010),針對高中生施以探索教育,了解對於班級凝聚力以及自我效能是否 有影響;活動人數共 43 人,利用低冒險、團隊與人際挑戰性質之平面活動,活動時間 為每次 100 分鐘,每週兩次,為期八週;研究過後發現對於高中生的團隊凝聚力以及自 我效能有顯著的提升。

田玲玉 (2010)針對大學生施以冒險教育活動方案,研究對大學生的逆境自我評估是 否有所影響;活動總人數為大學生 23 人,對他們施以兩天一夜的平面、繩索之心智模 式挑戰活動 (低中冒險),發現活動後對大學生的人際遇自我認同逆境、感情逆境有所助 益。

呂天福 (2011)研究探索教育活動對 141 名國中生挫折復原力影響,依活動不同每次 活動分 8~14 人一組,進行每周一次共十周,一次 45 分鐘的低冒險之平面、心智挑戰活 動;發現對學生整體挫折復原力有所提升。

呂采徽 (2012)針對安置中心 11 位青少年進行人際互動能力之研究,透過平面活動、

高空體驗以及自助旅行之低中高冒險、心智模式及團隊人際挑戰,發現體驗教育團體方 案確能增進個人人際互動之能力。

從活動目標來看,冒險教育活動可以對個人情緒處理、自信心、自我肯定、逆境事 件、復原力、人際互動等有正面影響效果;在心理方面可降低憂鬱,情緒有比較好的調 節能力,且對事物較能有正向、樂觀之態度;在自我認知方面則有助於增強適應力、自 信、認同自己、專注、學習力等;於社會互動上則可增進人際關係、強化社會自我。冒 險教育活動可藉由這三點意涵,達到強化自我概念之成效。在時間方面,低冒險活動每 周一次持續八~十周,一次 90~120 分鐘;而中高冒險活動則一次持續三日以上,但不 論是低、中高活動皆可達到強化自我概念之成效。

在挑戰方面,欲以自我概念作為活動規畫之目的,則活動挑戰目的著重於心智、團 隊與人際關係,且在規劃上以團隊合作、共同完成任務之活動性質尤佳;而從相關活動 中可以發現,若活動參與者的組成有較難以掌握的危險性,如參與者為年紀不夠大的國 中生、憂鬱學生,活動採取低冒險性;反之,一般高中生或大學生,不論是個人成熟度、

自主能力較強,活動則採用高冒險性。

本研究因研究資源有限,欲透過低冒險之活動,結合隱喻重塑失戀情境,讓參與者 從中學習失戀因應方式。小團隊的環境是一個重要的改變要素,透過團隊成員相互合作 的力量以及弱點的分擔,適當的小團隊交互作用能增加團隊完成的能力,冒險過程中,

透過正面的團隊討論,小團隊同時能提供足夠情緒上的安全與支持 (張昀,2009)。另外,

低冒險平面活動反思較頻繁,大約每 40 分活動就進行 15 分的反思,而中高冒險活動反 思時間較集中,一天的行程留一小時時間反思;這代表透過低冒險活動,方案帶領者更 有機會在不同的活動中深入的討論參與者的內在想法,也能即時的依照參與者狀況修正 活動,協助分手認知轉化,給予參與者最大學習的可能性,反思內容的部分皆思考活動 中自我的想法感受、問題解決模式,最重要的是如何將方案中的學習遷移至日常生活經 驗中,幫助自己渡過失戀。

三、 小結

失戀者反應廣泛,但若能以主動、正向,且較有建設性的心態面對失戀,將焦點放 在自我的身上,從中深入的探索、重整,引導出對自我的益處,如此才能走出苦難;而 研究欲透過人際支持網路、增進自我覺察、調整生活重心、強化自我價值的模式幫助失 戀者,符合冒險教育活動改善自我概念、樂趣的經驗及團隊合作之特性。

故研究欲透過冒險教育,提供挑戰、問題解決導向之任務 (也就是外在環境的改變),

讓參與者感受、覺察自己進行任務時的狀況並重整自我,將活動中的學習轉化為日常生 活中問題解決之能力 (從外在環境的改變中探索、重整自我),從中提升自我概念。過往 研究也指出,冒險教育可使參與者人際關係改善,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並減少對外界的 防備,增進社交能力 (謝宜蓉,2009),進而提升自我概念。

讓參與者感受、覺察自己進行任務時的狀況並重整自我,將活動中的學習轉化為日常生 活中問題解決之能力 (從外在環境的改變中探索、重整自我),從中提升自我概念。過往 研究也指出,冒險教育可使參與者人際關係改善,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並減少對外界的 防備,增進社交能力 (謝宜蓉,2009),進而提升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