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針對研究結果,可從「方案編排設計之建議」、「活動帶領之建議」、「未來研究 之建議」說明之,盼予以後續研究、實務方案操作予以參考。

一、 方案編排設計之建議

方案編排設計可從「方案需考量團隊發展歷程」、「失戀之冒險教育方案可增加次數 與週數」來討論。

(一) 方案需考量團隊發展歷程

方案設計應順應團隊發展階段,從參與者彼此之間的不熟悉,讓參與者建立信 任感為目標;到後期參與者彼此有一定程度的熟識時,方可進行困難型的問題解決 活動,以讓參與者從中轉換自我認知。因此一開始的探討階段應讓參與者能夠適應 方案進行模式,不但能夠建立參與者在活動中的安全感並能順利的從中反思,因此 開始時讓參與者了解方案是在活動中學習的意義,並同時在活動中自然形塑團隊規 範,乃是方案開始時的重點所在。

隨著方案發展,在轉化階段時須增強參與者間的交流,除了增進熟識、強化彼 此信任之外,方案也能在此階段讓參與者省思自己生活中與他人溝通的模式,並聚 焦於自己如何與伴侶互動,同時也能鼓勵參與者分享自己過往的愛情故事,以在之 後的方案有更深入的分享。

在行動階段時,設計具有壓力性、高難度的活動,例如兩人一組的矇眼活動,

透過隱喻,可帶出參與者在壓力情境中真實與伴侶互動的模式,藉此省思自我在情 感中的樣貌為何;另外,再彷彿沒有解答但必須換個思維才能找出答案的高難度活 動中,一樣能透過隱喻,將之與失戀的難關連結,協助參與者轉換想法,以較正向 心態來面對失戀,而當參與者能換個角度看待失戀時,也就能快速的邁向分手調適 了。

在最後的結束階段,重點需擺在統合方案中的學習並與日常生活連結。方案延

「未來」,也就是若未來有新的感情關係時,自己可以如何與另一半有較良好的互 動;除此之外,參與者在方案中學習到如何自我反思及其重要性,讓自己能夠覺察 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自我狀態為何,才能進一步的判斷自己該怎麼做。

(二) 失戀之冒險教育方案可增加次數與週數

透過活動中的挫折感,重現失戀的沮喪,引出來之後再來討論可以如何面對這 樣的情況;但這樣的方案設計也要考量團隊成員的緊密程度,如果能夠建構出彼此 團結緊密的團隊,就可以朝這方面設計方案,讓參與者有更高強度的學習;從團隊 發展歷程來說,本研究參與者到了第七、第八次方案時團隊才準備進入了行動階段,

而在此時方案就已經進入了尾聲,也就是團隊剛承受面對更強的挑戰時就已準備結 束。

因此也建議在未來若有相似機會帶領失戀方案時,應拉長方案進行次數,方能 讓團隊在彼此熟悉的情況下,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高強度的活動,讓參與者在方案中 能有深入的反思與學習,最後再經由團隊夥伴的回饋以及結束階段的總結,讓失戀 者可以將這些學習與日常生活結合,可以更顯著的達到分手調適之成效。

二、 活動帶領之建議

可從「失戀的冒險教育方案應持續讓參與者自我覺察和夥伴相互給予回饋」、「活動 帶領者需放鬆進行活動帶領」、「規則講解需精簡並與協同帶領者培養好默契」說明之。

(一) 失戀的冒險教育方案應持續讓參與者自我覺察和夥伴相互給予回饋

本研究之冒險教育方案,方案後失戀者的痛苦感後測顯著降低,同時也有更多 對自我的正向描述;這是因為方案包含了大量的自我省思,以及透過夥伴的回饋與 分享,讓失戀者更了解自己,建議往後關於失戀的方案能融入此兩個要素。

本研究在活動中持續的刺激失戀者自我省思,活動後的討論需不斷的引導失戀 者反思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以及當下的想法感受為何,甚至在中後段的方案,利 用隱喻塑造與伴侶關係互動、失戀有關的情境 (例如透過兩兩一組的矇眼活動),可 以讓反思的問句收斂於面對愛情關係的自我行為,讓失戀者對於關係中的自我有較

多的自我覺察,使失戀者自己說出「我覺得自己的狀況如何,因此在未來,我認為 我可以怎樣做」,也因此,方案結束後方能讓失戀者期待自我在未來能有所改變,

幫助分手調適。

活動每次都有讓失戀者彼此回饋分享的時刻,除了能給予夥伴支持感、協助釐 清自我想法、了解自我之外,也能幫助失戀者建立自信,因而在方案後失戀者也表 示,藉由冒險教育讓自己的自我價值感提升。

(二) 活動帶領者需放鬆進行活動帶領

進行活動時先雖已先規劃好完整的方案,但活動帶領者宜以放鬆、自然的心態 帶領活動以及面對參與者,如此較能進入到參與者的脈絡裡和他們同在,並以包容、

接納的態度傾聽不同參與者的想法,幫助他們學習,並非滿腦子想著現在的狀況是 否如方案所預期,若想著這些事情,則沒辦法好好的將心思放在參與者身上。而為 使參與者能夠快速的習慣體驗教育活動模式,可以在活動開始前、活動開始之初多 花點時間說明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會做些什麼,幫助參與者能迅速習慣,在活動 中學習。

(三) 規則講解需精簡並與協同帶領者培養好默契

在規則說明、隱喻鋪陳的部分應精簡,過多的規則或隱喻鋪陳,會讓參與者無 所適從,不知道活動帶領者要他們現在要幹嘛;另外與協同領導者合作的部分應多 多討論,如此一來在帶領活動時對於參與者對話的經驗處理能更有條理,並解領導 者彼此的默契、流暢度才會讓參與者感覺更穩重。

三、 未來研究之建議

可從「增加樣本數並減少樣本流失」、「年齡差距縮短至 5 年內」、「介入層級從教育 提升為治療」、「利用嚴謹的真實驗設計了解冒險教育成效」,給予未來相關研究建議。

(一) 增加樣本數並減少樣本流失

本研究參與者流失嚴重,研究參與者來自臺北市、新北市各區,範圍廣、距離 遠,減少持續參與活動動力因而中途退出,也有參與者表示活動與原先想像之需求

不同因而退出。建議未來招募受試者時可招募較多的參與者,盡早說明活動舉行地 點,活動前釐清參與者參加需求,確認其參與動機是否與研究相符,同時也能透過 收取保證金方式避免樣本流失。

(二) 年齡差距縮短至 5 年內

本研究研究對象年齡介於 18~32 歲之間,年齡範圍廣,可能因參與者異質性大、

尤其生活經驗的不同而在對話時形成斷層,因此未來在安排團體時可考量縮短年齡 差距,以差距 5 年內尤佳,如此在引導反思時可以在相似生活經驗的背景下能讓參 與者彼此有較深入的對話以及回饋。

(三) 介入層級從教育提升為治療

本研究的介入層級設定為「教育」,也就是透過教育性的方案,讓參與者從中 學習不同的思維觀點,以較為開放、正向的心態面對失戀,進而從中成長步出失戀;

建議未來能透過介入效果更強的「治療」層級,直接對參與者個人的認知、行為進 行介入,盼能從中幫助失戀後有偏差行為或較極端情緒的失戀者。

(四) 利用嚴謹的真實驗設計了解冒險教育成效

本實驗為只有實驗組的前實驗研究,也就是直接對參與者進行冒險教育方案介 入並探討成效;建議未來可設計為「真實驗研究」,將失戀之參與者隨機分派至實 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進行失戀冒險教育方案,控制組則進行普通的冒險教育方案,

事後再分析比較兩組學習之差異,以了解失戀冒險教育方案對失戀者是否有顯著成 效。

參考文獻

王君琳 (2004)。好聚好散終結情殺。2004 年 11 月 22 日,取自女性電子報網站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microphone/microphone65.htm。

王昱淇 (2012)。冒險教育訓練課程對高關懷班教師之能提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慶福、王郁茗 (2007)。分手的認知及調適之評量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 (3),

205-233。

田羚玉 (2010)。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大學生逆境自我評估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何孟軒、吳崇旗、謝智謀 (2006,4 月) 。以冒險發展為本的登山活動對高中生自我概 念影響之研究。以口頭形式發表於第十屆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桃園縣。全文 引自 http://ie011.ez-go.com.tw/ezcatfiles/ie011/img/img/6/110411-4.pdf。

余紫瑛 (2000)。 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兆田 (2012)。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

吳宣瑩 (2008)。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無法從失戀中順利復原者之困頓經驗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吳香質 (2007)。服務學習對低自我概念學生復原力建構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璟均 (2010)。探索教育對班級團隊凝聚力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麗雲 (2001)。男女分手後的調適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86,40-42。

呂天福 (2011)。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

呂采徽 (2012)。體驗教育團體方案對安置機構青少年人際互動能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李玉嬋 (2003)。悲傷輔導的理論基礎與復原之路,諮商與輔導月刊,212,2-8。

李亭萱 (2012)。愛情分手者接受心理位移書寫經驗與其對情傷復原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李惠加 (1997)。青少年發展。臺北:心理。

李義男 (2003)。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臺北市:水牛。

李麗萍 (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 (1999)。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測驗。

林秋燕 (2004)。失戀歷程及復原力展現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高雄市。

林家屏 (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

林家屏 (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