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冒險教育方案對失戀者自我概念及分手認知與調適之影響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冒險教育方案對失戀者自我概念及分手認知與調適之影響研究"

Copied!
2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冒險教育方案對失戀者自我概念及分手 認知與調適之影響研究. 研 究 生:李睿哲 指導教授:林儷蓉. 中華民國 104 年 1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論文通過簽名表. i.

(3) 論文授權書. ii.

(4) 冒險教育方案對失戀者自我概念及分手認知與調適之影響研究 2015 年 6 月 研 究 生:李睿哲 指導教授:林儷蓉.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失戀因應為目的之冒險教育方案對失戀者自我概念及分手認知 與調適的影響。研究採取前實驗單組前後測設計,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樣本,招募兩男 三女共5名的參與者,進行每周一次120分鐘、共計八周結合失戀因應方式的冒險教育方 案;研究結果以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及事後訪談的資料,分析參與者之自我概念是否因 方案的參與有所提升;另透過分手認知調適量表及方案後反思手札的資料,分析參與者 是否因冒險教育方案而較能調適失戀的反應;另外透過方案影音資料及活動帶領者的檢 討日誌,分析失戀冒險教育方案設計及帶領之省思。研究以無母數統計法分析參與者前 後測自我概念及分手認知與調適分數之差異;而事後訪談、反思手札以及課程影音資料 則以內容分析法進行結果探討。研究結果發現失戀冒險教育方案介入後,能讓參與者在 方案中學習、促進自我成長,並提高參與者自我概念,同時對分手認知與調適有正向影 響,顯示冒險教育能作為介入媒材,讓失戀者失戀之狀況有所助益;研究最後也針對研 究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包含「方案編排設計之建議」、「活動帶領之建議」, 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關鍵詞:分手認知與調適、自我概念、冒險教育. iii.

(5) Influence of adventure education on the self-concept and breakup cognition and adjustment for adult with romantic breakup June, 2015 Author: Lee, Ruei-Tze Advisor: Lin, Li-Jung.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on the self-concept, breakup cogni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people who has been through a breakup. This pre-experimental study adopted a single-group pre- and posttest design. Five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 The intervention wa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comprising eight weekly activities (once a week with 120 minutes). The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 and Assessment of Cognition and Adaptation were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s of self-conception and breakup cognition and adjust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quant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by 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 in SPSS.. In additi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gram was evaluated by the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collecting from video records of the program implementation, feedback sheets, researcher’s diaries,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could be benefited from the intervention by gaining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andself-conceps. Therefore, the adventure education program might be a possible approach for people to adjut the breakup situation.. Keywords: adventure education,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 self-concept.. iv.

(6) 謝誌. 去年的我在想,我到底什麼時候會有機會打謝誌?打謝誌的時候又會是什麼感覺? 想不到這天來了,我的感覺很寧靜,也多了一點「我又完成了一個人生的階段」的懷舊 傷感;生命的齒輪持續地轉動著,我的路也不會隨著謝誌而停止,反而累積了更多的能 量幫助我邁向下一個階段。 人生是一連串的際遇、生命經驗持續累積出來的成果,中學的我非常自卑,覺得自 己必須是個「有能力觀察出他人笑容底下的哀愁、並能夠傾聽陪伴他人」的角色,否則 我就什麼也不是;當時也為了躲避失戀的對象,我無時無刻都在觀察全班同學的動向, 也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很習慣觀察人。 大學如自己期望念了心理系,但到了大三,當時諮商的經驗讓我覺得坐著一直說說 自己的事情幫助不大,我都了解我自己有這樣的行為了,但我的需求就是希望能找到不 一樣的行為模式呀!能夠在事件發生地當下就讓我知道我可以怎麼做還比較好;同時, 我覺察到我其實無法接受心理諮商一個人面對個案的工作模式,我比較喜歡團隊作戰、 team work 的感覺,也因為我酷愛運動,研究所就念了運動休閒管理。 但到了研究所跟了做休閒治療的老師做論文,同時也在蔡居澤老師的介紹冒險教育 的課程中我眼睛隨之一亮: 「這就是我要的!」 ,就這樣我踏上了冒險教育的旅程,從一 開始救國團大專探索中心的培訓、支援救國團大大小小的營隊,再來就是參加 Outward Bound Taiwan 戶外課程的培訓,並在機構裡帶領活動,還有師大公領系老師給予的學習 與實務操作的機會、另外我也自行參加了許多大大小小工作坊等等,造就了今天的我。 要謝謝的人太多,讓我盡可能地一一清點;首先謝謝所有我在各活動的夥伴們,我 的想法、考量、帶課程的風格能夠被你們傾聽、尊重,不管是我低落、挫折,但有你們 在身旁陪著我我才能完成每一次的挑戰,有你們真好! 謝謝救國團的廖啟豪大哥、陳建成大哥、Money 姊,願意用團部的資源給我機會學 習、練習,還借了我這麼棒的場地操作我研究的課程!如果沒有你們的支持相挺,這份 先驅性的研究也無法完成,非常感恩救國團非常重視年輕人的學習與體驗,也因此我有 很可貴的經驗精進我的活動帶領能力,真的很謝謝你們!再來謝謝 Outward Bound Taiwan,當時擔任我主訓的 Hana 給了我機會開始支援臺灣外展的戶外營隊課程,開啟 v.

(7) 了我帶領戶外活動的經驗,謝謝各個工作坊的講師,包括吳兆田老師田哥、美國的 Carla 老師、英國的 Roger 老師、洪中夫老師中夫哥、張鎮遠老師鎮遠哥、顧明翰 LACO、美 國的 Benjamin Rush 老師、徐堅璽老師,去參加你們的工作坊讓我對冒險教育有更專業 的視野及高度;另外余果萍學姊、林婷婷大姊、黃皇堯哥、李芸汎大姊、新莊社大的繼 元、美惠,在完全沒看過我帶課程的情況下居然就讓我上你們的場子!謝謝你們這樣的 信任,讓我有更多上台精進自我的機會。 再來謝謝黃同慶老師同慶大哥、謝宜蓉宜蓉姊、許淑珍鳥子姐,跟我相處時跟我聊 了很多想法,也傾聽了我許多的考量並澄清我的疑問,過程中幫助我成長了不少,能夠 認識你們真好!另外就是來到師大的謝智謀老師,我實在是非常幸運能上到老師的課, 甚至協助老師操作課程,跟老師討論活動操作的哲理性的思辯,分享生活大小事等,老 師,或是引導員可以跟學生真的很近! 謝謝這一切的緣分串連起了我冒險教育的道路,許多人一聽到我大學念心理時,第 一句話就問說「你大學念心理,現在怎麼會念休閒?」但事實上,我在做的事情有了大 學心理系的底子反而更穩定了不是嘛!當我聽到老師分享冒險教育需要很多的「觀察、 體力」,並在這過程中幫助他人時,內心的澎拜以及幫助人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從小就 開始觀察人群,另外大學練競技啦啦隊的體能也幫我打了相當的底子;人生是一連串的 際遇、生命經驗持續累積出來的成果,我不曉得以後會怎樣,我大學不曉得有冒險教育 這種東西,但即便不曉得未來會是怎麼樣,只要各個階段的學習只要認真去做,每一份 知識、經驗的累積都引領著自己走向自己人生的志業上。 最後謝謝我的指導教授林儷蓉老師,論文指導是一個師徒間會非常緊密合作的歷程, 也因此在這歷程下,會對彼此的個性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老師非常清楚我做事情比較猶 豫不決,沒辦法快速的下決定,同時我本身花許多時間參加培訓、工作坊、當營隊的講 師或指導員,老師也都能接納我出現在所上的頻率比較不高,因為她知道這是我在努力 學習的專業,雖說研究所念到最後一年,但我不後悔,因為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充實自己 的內在,我非常幸運一路走來遇到這麼多幫助我的人,更棒的是有一位接納、尊重我想 法的指導老師,讓我完成如此瘋狂的論文。. vi.

(8)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 .......................................................................................................................................... vii 表次 ............................................................................................................................................ x 圖次 ........................................................................................................................................... x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失戀因應及分手認知與調適 ............................................................................ 7 第二節 自我概念 .......................................................................................................... 20 第三節 冒險教育……………………………………………………………………...27 第四節 冒險教育的方案設計 ...................................................................................... 39. vii.

(9) 第参章 研究方法 .............................................................................................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流程………………………………………………………………….......50 第三節 研究相關人員及場域 ...................................................................................... 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5 第五節 研究方案設計 .................................................................................................. 61 第六節 資料分析 .......................................................................................................... 6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68 第一節 研究對象描述………………………………………………………………...68 第二節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對失戀者自我概念之影響 .. ……………………………82 第三節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對失戀者分手認知與調適之影響……………………...93 第四節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設計與帶領技巧之省思 ................................................ 113 第五節 小結 ................................................................................................................ 14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44 第一節 結論………………………………………………………………………….144 第二節 建議………………………………………………………………………….148. 參考文獻 ……………………………………………………………………...152. 附錄 …………………………………………………………………………...159 附錄一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 (初版).…………………………………………..…….159 附錄二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 (最終版)……….…………………………………...…176 附錄三. 參與者研究參與同意書……………………………………………….……190 viii.

(10) 附錄四. 研究倫理審查同意書………………………………………………….……191. 附錄五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授權書…………………………………….………195. ix.

(11) 表 次 表 2-1-1. 失戀歷程、失戀反應及因應方式架構表 ………………………………………19. 表 2-4-2. 冒險教育相關研究表 ……………………………………………………………42. 表 3-4-1. 反思手札問題整理 ……………………………………………………………....60. 表 3-4-2. 冒險教育方案活動大綱 …………………………………………………………62. 表 3-6-1. 資料編碼方式及用途說明 ……………………………………………………....67. 表 4-2-1.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結果 ………………………………………………82. 表 4-3-1. 分手認知與調適量表前後測結果 ………………………………………………94. x.

(12) 圖 次 圖 2-3-1. 經驗學習圈模式 ………………………………………………………………….30. 圖 2-3-2. ABC 理論影響失戀者認知架構圖 ………………………………………………33. 圖 2-3-3. 冒險教育區域改變圖 …………………………………………………………….34. 圖 2-4-1. 團隊發展歷程圖 ………………………………………………………………….4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49. 圖 3-2-1. 研究程序 ………………………………………………………………………….52. 圖 4-2-1. 自我總分中數前後測分數 .................................................................................... 83. 圖 4-2-2. 衝突分數中數前後測分數 ……………………………………………………….84. 圖 4-2-3. 心理自我中數前後測分數 ……………………………………………………….84. 圖 4-2-4. 社會自我中數前後測分數 ……………………………………………………….85. 圖 4-2-5. 自我認同中數前後測分數 ……………………………………………………….86. 圖 4-2-6. 自我滿意中數前後測分數 ……………………………………………………….87. 圖 4-2-7. 自我行動中數前後測分數 ……………………………………………………….87. 圖 4-3-1. 對愛情自主性的體會中數前後測分數 ………………………………………….95. 圖 4-3-2. 對愛情嘲諷的態度中數前後測分數 …………………………………………….95. 圖 4-3-3. 認清分手的正面意義中數前後測分數 ………………………………………….96. 圖 4-3-4. 體會建立自我的重要中數前後測分數 ………………………………………….97. 圖 4-3-5. 分手後的痛苦中數前後測分數 ………………………………………………….97. 圖 4-3-6. 分手學到的成長經驗中數前後測分數 .... ………………………………………98. 圖 4-3-7. 走出傷痛中數前後測分數 . ……………………………………………………...99. 圖 4-3-8. 自我懷疑與否定中數前後測分數 ……………………………………………...100. 圖 4-3-9. 美好回憶中數前後測分數 ……………………………………………………...100. 圖 4-3-10. 轉移生活重心中數前後測分數 ……………………………………………….101. 圖 4-3-11. 自責中數前後測分數 ………………………………………………………….102. 圖 4-3-12. 困惑中數前後測分數 ………………………………………………………….102. 圖 4-3-13. 恢復中數前後測分數 ………………………………………………………….103. 圖 4-3-14. 認清感情需要中數前後測分數 ……………………………………………….104 xi.

(13) 圖 4-3-15. 肯定自己中數前後測分數 …………………………………………………….105. xii.

(14)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有六節,第一節闡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接著由研究動機說明研究 目的;第三節進一步的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最後第五節則界定研究範圍 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失戀會讓人陷入深層的哀傷,失戀者可能會藉由翹課、在娛樂場所泡一整天,以及 酗酒等各樣行為欲以沖淡這種常被人用「心碎」來描述失戀的錐心之痛。在人生經驗裡 不論是自己或是身旁的親友,都會有人經歷過失戀,也不難發現失戀者會訴說自己的感 受宛若心如刀割,覺得自己很沒用,甚至有不知自我價值何在的想法,甚至因為這樣的 感受過於強烈,而有「自殘」、「尋死」、「攻擊前另一半」等的念頭,以及流淚、失眠、 食欲不振等狀況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甚至過度消費等從日常生活「退縮」的行 為反應 (Kaczmarek & Backlund, 1991)。 另失戀也可能造成社會事件,如 2012 年 1 月,一留日臺灣學生也因感情問題殺害 了兩名同為臺灣的留學女子,造成社會嘩然 (張茂森、范正祥,2012);民國九十三年勒 斃女友的張姓嫌犯在媒體前說「我不能容忍她再找另一位,我實在太愛她了」 、 「我得不 到的東西,別人也得不到」 (王君琳,2004);從這些社會事件可以發現,如何以健康、 開放的心態面對失戀,對人們而言是很重要的議題。 在大學院校的諮商輔導中心中,感情困擾是學生經常尋求協助的問題 (林淑惠、黃 韞臻、林佳筠,2010),國內社教機構調查結果亦顯示,因男女感情問題而尋求協助的 個案量占所有問題類型的前三名 (林秋燕,2004),其中探索分手問題的人次又占了男女 感情求助問題中的 20% (柯淑敏,1994);分手問題也需要時間處理,就分手復原的時間 來說,男性與女性失戀所需復原時間沒有顯著差異,平均來說男性需要 7.19 個月;女性 則需 7.47 個月來復原 (Robak & Weitzman, 1995),國內張老師月刊調查亦顯示,分手後. 1.

(15) 並不需時間平復心情的比例約 13.5%;分手後未滿 1 個月即回復心情的比例則約 16.5%; 然而,經過 1 到 6 個月才回復的比例則提升為 20.9%;需要 6 到 12 個月才回復心情的 比例是 20.1%,而有 19.3%的比例需要 1 年以上的時間心情才較為平復 (張老師月刊編 輯部,1998)。 從上述資訊不難發現,「失戀」對國人有重大的影響,根據統計研究,失戀不但復 原期長,亦是青少年尋求專業助人常見的議題,再嚴重者,可能會因失戀造成自信心打 擊、自我概念的低落而產生不良行為;另過往研究指出,若能藉由不同的媒材,提升個 人自我概念,對於個人的負面狀況也有許多的助益 (張學善、林旻良、葉淑文,2010)。 冒險教育是藉由塑造一個挑戰的情境,讓參與者從中走出舒適圈,覺察自我樣貌, 學習如何面對逆境,並將此情境的學習帶回日常生活中 (張昀,2009;田羚玉,2010)。 研究顯示,冒險教育能幫助參與者調節情緒,包括調適憂鬱程度,增進希望與樂觀的感 受(呂天福,2011;顏秀娟,2009),同時,在活動中也能學習到如何面對生活逆境的應 付能力,包含生活中遇到情感逆境時的應對、以及面對挫折時調節認知以面對它的復原 力 (田羚玉,2010;呂天福,2011),增進了參與者自信與自我認同 (顏秀娟,2009;謝 宜蓉,2009),因而有研究指出,冒險教育能強化個人的自我概念 (何孟軒、吳崇旗、謝 智謀,2007)。從上述可以發現,冒險教育能夠讓參與者學習到不同的認知思維,以發 展面對問題、逆境的應對能力,進而增進自信與強化自我概念,與失戀者失戀後的自信 心與自我概念低落之需求不謀而合;因此,研究欲透過冒險教育,讓失戀參與者從中學 習應對失戀之思維,同時在方案活動中強化自我概念,探討失戀者的失戀狀況能否因此 有正向之影響。. 2.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失戀會對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且根據以往的研究,冒險教育活動對人有許多效 益;但使用活動介入失戀者的研究鮮少,因此,研究希望探討冒險教育對於失戀者的自 我概念是否有助益,做為往後失戀者、專業助人者的參考。本研究的目的條列如下: 一、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對於失戀者自我概念的影響。 二、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對於失戀者分手認知與調適的影響。 三、 提出失戀冒險教育方案設計與帶領技巧之省思。.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茲列如下: 一、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對失戀者的自我概念影響為何? 二、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對於失戀者的分手認知與調適影響為何? 三、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設計與帶領技巧之省思為何? 根據上述研究問題,研究假設說明如下: 一、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會提升失戀者的自我概念。 二、 失戀冒險教育方案對失戀者分手認知與調適有正向的影響。. 3.

(1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失戀 (Breakup) 彼此將對方視為戀愛關係之另一半的情侶,發生分手行為 (黃君瑜,2003),不論是 何種形式的分手行為造成戀愛關係結束,使個人出現有別於以往日常生活之認知、情緒、 生理以及行為之負向改變。本研究以兩人曾將彼此視為戀愛關係之伴侶,與伴侶發生分 手事件且未滿一年者做為研究對象。 二、失戀因應方式 (Breakup-coping) 指協助失戀者轉換個人失戀負向反應之方式,本研究參考過去文獻,將失戀因應方 式區分為積極面對失戀、人際支持網路-情緒上的陪伴、增進自我覺察-將焦點回歸自 我、調整生活重心-轉移苦痛焦點、人際支持網絡-建立自我價值、調整生活重心-增 強掌控感、強化自我價值-重新建構失戀者合理的信念、增進自我覺察-增進自我了解、 強化自我價值-導出自我成長 (李亭萱,2002;修慧蘭、孫頌賢,2003;陳俐瑾,2007; 吳宣瑩,2008)。 三、分手認知與調適 (Cognition and Adaption to Breakup) 分手認知指個人對於分手事件產生相關的信念與價值觀 (王慶福、王郁茗,2007), 分手調適指個人為應對環境變化的心理適應歷程 (徐珮瑜,2004),而面對分手事件時, 失戀者可藉由調整自我對分手的認知,以達成較能適應之分手調適。本研究根據王慶福、 王郁茗 (2007)的分類,將分手認知分為愛情自主性的體會、對愛情嘲諷的態度、認清分 手的正面意義、體會建立自我的重要;分手調適為面對失戀事件時的心理產生改變的面 向,包含了分手後的痛苦、分手學到的成長經驗、走出傷痛、自我懷疑與否定、美好回 憶、轉移生活重心、自責、困惑、恢復、認清感情需要、肯定自己。 四、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自我概念是自己與他人、環境不斷的互動,從外在對自己行為的回應中,發展對自 己的看法、態度等價值觀及經驗,個人再依此經驗產生行動 (郭為藩,1996;吳香質, 2005;陳麗竹,2010);本研究自我概念將依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構面,分為自我總 4.

(18) 分、衝突分數、心理自我、社會自我、自我認同、自我滿意、自我行動等,從中探討研 究對參與者自我概念之影響。 五、冒險教育 (Adventure Education) 冒險教育提供有挑戰、問題解決導向的任務,讓參與者離開舒適圈,藉由經設計的 任務,從中學習如何面對壓力與困難,感受與覺察自己在逆境的狀況,提高覺察能力, 讓參與者將之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問題解決之能力 (張昀,2009;田羚玉,2010)。研究將 透過結合失戀因應方式的冒險教育方案,讓參與者從中學習失戀的因應方式,並將之內 化於生活中,渡過失戀階段。. 5.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所界定之失戀為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分手行為,造成雙方認定彼此為自己戀愛 關係的伴侶之結束,並讓個人出現有別於以往日常生活之認知、情緒、生理以及行為之 負向改變;故有因失戀有解脫、放鬆感受者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或因一夜情、 暗戀、單戀或單一方未確認彼此為情侶者 (黃君瑜,2003)皆不列入本研究範圍,同時本 研究定位於讓失戀者學習失戀因應內涵之教育層級,並非心理治療的治療層級,因此若 因失戀出現嚴重憂鬱等傾向需進行介入者,也非本研究範圍。 研究使用之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適用年齡為 18 歲~49 歲,同時考量研究研究者進行 活動之地理位置無法更動,因此本研究以居住於大臺北地區 (含臺北市、新北市),18~49 歲失戀未滿一年者進行研究,故研究結果推論將會受到地區、參與者年齡分布之限制。 從研究變項來說,自我概念、失戀皆為個人主觀感受,研究者無法控制研究期間受試者 接觸其他事物,如身旁另有支持自我的親朋好友,或是隨著時間效果造成失戀痛苦感降 低,致使自我概念及失戀感受有所影響,進而影響研究結果,此皆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 6.

(2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研究探討失戀、自我概念,以及冒險教育方案是否能對失戀者有所影響;因此本章 節從失戀因應及分手認知與調適、自我概念、冒險教育探討之。. 第一節 失戀因應及分手認知與調適 本節針對「失戀」現象進行探討,第一部分探討失戀的反應,第二部份闡述失戀因 應,第三部分則介紹分手認知與調適,最後第四部份則統整失戀反應、失戀歷程及其對 應之失戀因應作為小節。 一、 失戀之意涵 檢視從小到大的生活圈,不乏有人進入了愛情關係,相對的,也有人剛結束關係而 失戀;也就是說,失戀是指一段戀愛關係的結束,造成情侶分手之事件 (陳勤惠,2000; 林秋燕,2004)。黃君瑜 (2003)描述,分手是指彼此相愛且承認兩人為情侶關係的雙方, 此關係因其中一方或雙方不願繼續因而中止,此即為分手事件;因此一夜情、暗戀、單 戀、或某一方未確認彼此為情侶者皆不包括在分手事件內。 從失戀者身上發現,失戀反應因人而異且多樣,如有的人失眠、食慾不振,也有人 不斷的哭泣、陷入一種很深沉的悲傷…等,本研究將失戀反應,分為生理、情緒、認知、 行為探討之: (一) 生理反應:失戀造成生活作息的改變,包含食慾不振、熬夜失眠、空餘時間 感增加、哭泣、出現頭痛胃痛等身體不適 (Horowitz, Siegel, Holen, Bonanno, Milbrath & Stinson, 1997;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陳俐瑾,2007)。 (二) 情緒反應:過去相關研究指出,不論何種原因分手均會導致悲傷、寂寞感等 負面情緒 (Mathes, Adams & Davies, 1985;吳宣瑩,2008);這種因分手產生 的悲傷感是強烈的,也會讓失戀者有難以停止的如「我怎麼這麼糟糕」的負 面思想,同時此負面情緒也帶來眷戀、空虛及孤獨感 (Horowitz, Siegel, Holen,. 7.

(21) Bonanno, Milbrath & Stinson, 1997);情緒感受較強烈者,會有較強烈的憂鬱、 焦慮以及憤怒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 (三) 認知反應:失戀對個人認知想法影響甚鉅,在情感裡付出許多卻步向失戀的 結局,因而讓失戀者覺得茫然並且有失去目標感,在這種情況下,失戀者就 依附在過往美好的回憶裡,出現了「捨不得、放不下」的念頭,甚至有內疚 感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吳宣瑩,2008)。另失戀的結果也讓人感到自 卑、自信心低落、自己很沒價值等「否定自我」的心態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 1998;陳俐瑾,2007;吳宣瑩,2008),這樣的狀況讓失戀者對事物失去掌控 感,也對未來感情變的較悲觀、不輕易相信他人,因而進一步的會有讓自我 孤立、退縮的狀況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陳俐瑾,2007)。 (四) 行為反應:失戀後,個人可能為了挽回逝去的戀情,或因思念心情而會寫信 或打電話給對方、打聽對方消息、翻過往情書、流連兩人常去的地方、珍藏 足以勾起往事情懷的紀念品、遇見和往日情人相像的人會特別有好感 (張老 師月刊編輯部,1998);另外,失戀也會產生不同於以往的行為,如荒廢學業 工作、借酒消愁、抽菸飆車等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陳俐瑾,2007)。 研究將失戀定義為彼此將對方視為戀愛關係之另一半的情侶,發生分手事件,不論 是何種形式的分手行為造成戀愛關係結束,使個人出現有別於以往日常生活之認知、情 緒、生理以及行為之負向改變,帶來失戀的苦痛,研究欲讓失戀者學習失戀的因應方式, 幫助自我轉換思維以面對失戀帶來的負向反應。 二、 失戀因應 因應 (coping)指的是個人面對壓力等負面情境時所採取的行動或方法,目的在於解 決壓力源或改善自我的負面反應 (姜秀惠,2010)。失戀因應則指透過某些行動或方法讓 失戀者改變分手認知,協助失戀者轉換個人失戀負面反應,達成分手調適。有人能快速 的離開失戀、恢復平穩狀態,但也有人困於失戀的情境中,久久不能自己;從失戀的反 應來看,每個人失戀所需的復原時間長短不一,有人失戀後大約一周內,就會開始經歷 8.

(22) 自責、悲傷等情緒,大約三個月時,就開始有自我覺醒,知道自己不能再繼續悲傷等念 頭,但有的人反而花了四年的時間,自我才有所覺醒 (林秋燕,2004)。由此可知,分手 調適的時間不盡相同,彼此沒有關聯 (黃君瑜,2003);根據調查,八成的人需要一年的 時間調整失戀的影響 (Robak & Weitzman, 1995;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這一年會 歷經不同的階段,各階段也會讓失戀者面對不同失戀的苦痛,故研究欲尋求因應的策略, 幫助失戀者盡早脫離失戀苦痛,從中成長。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將失戀因應方式分為 積極面對失戀、人際支持網絡、增進自我覺察、調整生活重心、強化自我價值;分述討 論如下。 (一) 積極面對失戀 失戀者若能接受失戀的事實,坦然表達自己悲傷的情緒並積極面對,不但會 有較少的憂鬱情緒,也比較不會有傷害、自責的反應出現,因而更能順利步出失 戀 (Choo, Levine & Hatfield, 1996;林淑惠、黃韞臻、林佳筠,2010);若逃避失戀 的苦痛,只會延長痛苦 (李玉嬋,2003)。 (二) 人際支持網絡 失戀者透過人際陪伴,能獲得情緒上的陪伴及從中增強自我價值,協助適應 單身生活,從失戀中復原 (修慧蘭、孫頌賢,2003;吳宣瑩,2008;張嘉容,2012); 人際支持網絡包含: 1. 情緒上的陪伴:能彌補因失戀帶來的負面感受。 2. 建立自我價值:與他人相處、對話的過程中,也能從他人的角度獲得不一 樣的思維,跳脫原先思考的框架並建立自我價值。 (三) 增進自我覺察 失戀者為處理失戀的苦痛,容易往失戀事件的本身尋求答案,但答案往往無 法滿足並將問題指向自我,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如此反而引發了對自我負面的評 價 (吳宣瑩,2008)。失戀者應將焦點回歸自我而不是失戀事件;因此增進自我覺 察包含 (李亭萱,2002;修慧蘭、孫頌賢,2003;陳俐瑾,2007): 9.

(23) 1. 將焦點回歸自我:將失戀的焦點回歸自我,跳出負面想法的循環。 2. 增進自我了解:學習為自己著想、選擇對自己好的事物,找到失戀後自我 的新定位。 (四) 調整生活重心 生活重心可從轉移苦痛焦點、增強掌控感著手: 1. 轉移苦痛焦點:失戀者在焦點回歸自我、了解自我狀態的過程中,也能同 時從日常事務中宣洩低潮情緒並重建分手後的生活 (張嘉容,2012),如將 重心放在工作課業、參加各種活動、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等 (李玉嬋,2003; 吳宣瑩,2008;張嘉容,2012)。 2. 增強掌控感:失戀者在日常事務的活動中可滿足內在需求及成就感,進一 步的取回自我掌控感 (李亭萱,2002),平衡因失戀帶來的負面情緒及對現 在、未來無法掌握的焦慮感 (吳宣瑩,2008)。 (五) 強化自我價值 失戀會造成人們自信低落、生活失去掌控感並否定自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陳 俐瑾,2007;吳宣瑩,2008);因此失戀後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強化自我價值 (修慧 蘭、孫頌賢,2003;吳宣瑩,2008;張嘉容,2012),可從重新建構合理信念以及 導出自我成長談起: 1. 重新建構失戀者合理的信念:讓失戀者跳脫負面想法的框架,對情傷賦予 新的意義以建構合理的信念,進一步強化失戀者的自信 (李亭萱,2002)。 2. 導出自我成長:回顧失戀,失戀者能從失戀中獲得成長及收穫有助於失戀 的復原 (吳宣瑩,2008;林容伊,2011;張嘉容,2012),如恢復愛人及信 任他人的能力、了解自己愛情扮演的腳色並能替自己負責、且也能知道世 界充滿可選擇的自由…等 (吳麗雲,2001)。 從上述文獻可以發現,失戀者可將焦點轉移至生活事物上,而不要沉溺於失戀的悲 傷中,除了可透過社交互動表達自己想法、感受,除了宣洩情緒之外,也可藉由他人的 10.

(24) 觀點跳脫原有的悲傷的框架。也就是說,失戀者找回自我生活的掌控感、接受他人的鼓 勵皆可提升自我價值,建構更完善的自我概念,讓個人認為「自己是好的」,不但調和 情緒上的刺激,也能讓失戀者以較有建設性之正向心態面對失戀,進而調適分手帶來的 負面反應。 三、 分手認知與調適 分手認知指個人對於分手事件產生相關的信念與價值觀 (王慶福、王郁茗,2007)。 面對分手之失戀事件時,人們藉由調整自我對分手的價值觀、修正個人信念,而非改變 事件本身,以讓自己在難以改變之事實中獲得調適 (王慶福、王郁茗,2007);黃君瑜 (2003)亦指出,當失戀者能解釋分手的意義並覺察分手事件之益處,也就是對分手有正 向信念時,有助於改善失戀之負向反應。整體來說,個人對分手事件有其認知與價值觀, 若能找出幫助個人面對分手事件的認知,或著應對非理性信念的價值系統時,就有機會 幫助失戀者調適分手事件;從分手認知量表來看,可依對愛情的自主性體會、對愛情嘲 諷的態度、認清分手的正面意義、體會建立自我的重要來看 (王慶福、王郁茗,2007)。 調適 (adjustment)一詞源自於生物學,強調生物的生存或生理的適應,另外張春興 (1995) 指出調適是個人為求有利於自身的生存,在生理機能上或心理結構上產生改變的歷程。. 爾後心理學家借用此概念,視為個人為應對環境變化的心理適應歷程 (徐珮瑜,2004), 蔡漢賢 (2000)也說道,當遇到衝突或阻礙的情境時,個人可改變自己或改變環境,也可 能同時改變兩者,使自己與環境間達到平衡的狀態;而失戀者從負向改變到失戀回復的 分手調適之過程,也會歷經不同的階段;Kubler 指出,男女失戀後會經歷五個階段,分 述如下 (林秋燕,2004): (一). 否認:事實剛發生時,個人仍處於震驚狀態,拒絕接收與分手相關之事實。. (二) 憤怒:情緒相當高漲,除了對分手感到憤怒外,也對親近的人特別苛刻。 (三) 討價還價:在接納事實與拒絕事實間搖擺不定,針對分手這件事,跟對方 討價還價。 (四) 沮喪:分手導致的情緒反應,包括情緒失落等;在憤怒、討價還價以及沮 11.

(25) 喪這三個階段中,失戀者需要他人的陪伴。 (五) 接受事實:平靜的接納失戀為人生的一部分,並找到意義、從中成長與學 習。 Fisher 也提出了愛情失落、從中成長並步出失戀的十五個階段模式,此歷程並非到 某階段後就停滯,直到成長至下一階段;它是有變動性的,有時會一起出現,有時在某 階段因調適不順而退回前一階段,因人而異。各階段及說明分述如下 (吳麗雲,2001): (一) 否認:無法接受、面對一段感情的結束與痛苦,且明知找不到答案卻仍自問 「為什麼」。 (二) 孤獨:從人群中退出,或為了逃避痛苦而一頭栽入工作中。 (三) 內疚:主動提分手者易感到罪惡,被動接受分手易感到自責。 (四) 哀傷:除了不斷的哭泣外,也會有深層的無力感、變瘦、失眠、甚至有想自 殺的念頭。 (五) 憤怒:心中存有憤怒感受,可能傷害自己或對方。 (六) 告別:主動提出分手者較易意識到感情已為過去式,但憤怒或者無法面對痛 苦者則較難。 (七) 自尊感:產生認同自己的念頭,如「我其實沒這麼差」等。 (八) 友情:朋友那兒獲得的支持。 (九) 殘渣:對過去情感仍剩餘的殘渣。 (十) 愛:隨著自尊的提高及殘渣的處理,失戀者重新定義「愛情」 ,並恢復了愛人 的能力。 (十一) 信任:傷口癒合後發現信任是感情的基礎,且為失落調適的重點。 (十二) 性:探討對此的看法並重新定位,了解下段關係要如何處理此議題。 (十三) 責任:從過去經驗中有所學習,並了解自己在愛情裡扮演的角色。 (十四) 成長:在新戀情尚未到來時,能告別過去,讓自己能成為獨立個體、尋求 自我完整的經驗,並對未來有所規劃。 12.

(26) (十五) 自由:從失戀的苦痛中有所成長,了解世界海闊天空的充滿著能選擇的自 由。 失戀後的變化從一開始難以接受事實的狀態,到後來因認知上開始知道感情已成為 逝去的事實,出現了悲傷、失落感,最後個人的認知隨著接受事實、朋友的支持等,提 升了個人自尊以及能夠信任他人的能力,也就是說,認知的轉換在分手調適的歷程扮演 重要的腳色;而國內學者研究也將分手歷程從對逝去關係的期待、低潮的感受以及自我 成長的學習,其歷程如下 (修慧蘭、孫頌賢,2003): (一) 「關係衝突-從衝突開始到知覺會分手」 :如果對關係的投入不一致,如感受 到雙方差異、兩人對愛情的期望不同、或企圖想要束縛住對方等,會讓人感 到「自己被壓抑、有不公平或被否定」的感覺,此種負向的感受越強,越可 能造成分手。 (二) 「關係拉扯-分手中的矛盾」 :這個階段中,被分手者會有「對關係仍期望復 合」的期待,發現期待無法達成時會造成自我感受與痛苦;主動分手者也有 「必須對對方負責」的期待,一旦發現此想法無法有實際幫助時,會因主動 提分手的罪惡感無法消彌而感受痛苦。不論是主動分手或是被動分手,皆在 事實與自我期待中遊走,因此矛盾是這階段的特色。 (三) 「自我沉浮-分手後的消沉」:在這個階段會經歷到以下感受: 1. 失魂的獨自生活-渴求關係的自我感受:失戀者的情緒被過去附著在過往 回憶中,會對過去關係有依戀感。 2. 獨吞難過情緒-自我的捍衛行動:雖然對逝去的戀情有期待,但仍同時存 著一股自我生存的力量,即使只是自尊心的覺得「不想讓他看到我這麼慘」 , 但失戀者可以在這情緒之下掙扎出自己的力量,重新檢視自我。 3. 痛到看到自己-自我的覺醒:當失戀者發現自己對前伴侶的期待有落差、 察覺到自己對關係的期待無法滿足時,才能從分手的痛苦中看到自我真實 樣貌,因而開始重建自我。 13.

(27) (四) 「起飛-展開新生活到現在」:從痛苦中看到自我後,即可能邁入展開新 生活的階段,透過注意力的轉移 (如利用事物轉移注意、結交新朋友等),從中 意識到「世界不是只有兩個人而已」,也因為離開了這個框架,使得自我感受 也重新定位。除了對過往的關係經驗重新定位、詮釋外,也再更進一步的對自 我重新定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什麼對自己才是好的,因而發自內心的肯 定自己。 從過往分手調適歷程相關研究來看,從失戀一開始產生的震驚、哀傷、孤寂等感覺, 後來因認知接納了分手事件,將之視為既定之事實,致使個人致力於調適分手後的負面 情感,最終也因個人對自我的認知出現了自我肯定與自信等,也讓負面情感獲得調適, 得到解放感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因此,欲讓分手後的心理得以進入到失戀調適 的下個階段,分手認知的轉變為很重要的指標,如 Fisher 研究中,失戀者若在告別階段 放下了過去的情感,因而能在心理浮現出「自己其實沒這麼差」的念頭而進到了自尊感 的階段 (吳麗雲,2001);修慧蘭與孫頌賢 (2003)研究亦指出,失戀者若能轉換自己的 認知,在失戀的負向反應中看到自我、發展個人自尊,較能從「自我沉浮-分手後的消 沉」轉移到起飛-展開新生活到現在」的階段因而步出失戀。 整體來說,失戀者在失戀情境下,藉由轉換面對分手之認知,失戀的心理反應也會 有較佳的調適;也就是說,分手調適指面對分手事件時,失戀者藉由轉換認知,所改變 的自我心理反應;從分手調適量表來看,可從分手後的痛苦、分手學到的成長經驗、走 出傷痛、自我懷疑與否定、留下美好回憶、報復的衝動、轉移生活重心、自責、對分手 原因的困惑、對異性與愛情更迷惑、傷害自己或對方、恢復往日生活、增進對異性了解、 認清感情需要、肯定自己來看 (王慶福、王郁茗,2007)。 綜合以上,本研究將失戀歷程藉由分手認知的轉變,分成低潮階段、覺醒階段以及 成長階段: (一) 低潮階段 失戀初期,以失戀調適來說,失戀者會否定分手之事實,並期待仍有復合的機 14.

(28) 會 (修慧蘭、孫頌賢,2003;林秋燕,2004),另因分手而有震驚、憤怒、沮喪、焦 慮、恐懼、絕望、內疚感等負面情緒 (林秋燕,2004),另外有分手後的痛苦、自責, 或因失戀來的突然而對分手原因的困惑、對異性與愛情更迷惑,甚至傷害自己或對 方,也可能因對失戀的挫折而產生對愛情嘲諷的態度等 (王慶福、王郁茗,2007); 在認知方面,失戀者甫遭遇分手而難以接受,因此出現了茫然、失去目標、依附過 往美好回憶、失去掌控感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以及期待復合等認知念頭;在 這些挫折以及困惑等感覺下,失戀者認知就在期待復合以及負面情緒間擺盪,此時 若能轉移生活重心,能協助失戀者看待失戀全貌,接納失戀之事實,失戀者因而進 入了覺醒階段。 (二) 覺醒階段 此階段在失戀認知方面,因確認失戀已成定局,從低潮階段的茫然、失去方向 感等變為自信心挫敗、自卑等自覺失敗之感受,從分手調適的面向來看,失戀者出 現了自我懷疑與否定、報復的衝動 (王慶福、王郁茗,2007);但也因為接受已經分 手之事實,失戀者開始處理過往感情的「殘渣」並學習替自己著想、認同自我,在 分手認知上也體會建立自我重要. (王慶福、王郁茗,2007),最後因產生了個人自. 信而進入了成長階段;在情緒的調適方面,失戀者仍對過往關係有情感上的 「殘渣」 , 如到某些場景仍會觸景傷情、想起過往的事情依舊會有失戀的情緒及感受 (陳俐瑾, 2007),因此與前階段的情緒差異不大,但同時在認知方面開始朝向增進自信等學 習,故失戀者也開始轉換自我的負向情緒,最後在分手調適的情緒方面出現解放感, 進入了成長階段。 (三) 成長階段 失戀者在覺醒階段時處理失戀情緒、學習如何替自己著想並認同自我;而當失 戀者能將過往情感的殘渣處理乾淨、並重新恢復愛人的能力時,即進入了成長階段, 此階段的失戀者步出過往愛情生活的相處方式,並增進自己在愛情關係中的自我覺 察,從中學習、成長,如了解信任是感情的基礎、能替自己負責的選擇對自己好的 15.

(29) 事物,並能發自內心的愛自己 (王慶福、王郁茗,2007)。分手認知方面,失戀者在 此階段對愛情的自主性體會且認清分手的正面意義;從分手調適來看,此階段因分 手而學習到成長經驗、走出傷痛、留下美好回憶、恢復往日生活、增進對異性了解, 也因此認清了感情需要並肯定自己等 (王慶福、王郁茗,2007),此時個人已將失戀 的負向情緒整理得差不多了,產生了解放感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 因此,失戀者若能學習失戀因應的方式,學習面對失戀的思維以及價值觀,則能幫 助失戀者調整自我面對失戀的心態與認知反應,有助於個人自我成長,進而改善失戀反 應。 四、 小結 人們常因失戀有許多負向的反應,如悲傷、憂鬱、沮喪、失去信心、覺得自己不為 人所愛、流淚、食慾不振、失眠、飆車、酗酒、不去上班上課、退縮行為…等,研究將 失戀的反應分為情緒、認知、生理、行為四類;但從過往研究可以知道,唯有深入的了 解自我、對關係有較良好的建構性觀點,從中成長,才能真正的重建自我,走出失戀苦 難 (修慧蘭、孫頌賢,2003;吳宣瑩,2008),因此研究將從失戀者的情緒及認知方面著 手,欲從中導引出對個人有益的成長、步出失戀。本研究將失戀反應、歷程及對照的因 應方式與分手認知與調適指標結合成表 2-1-1,可以發現: (一) 低潮階段 此階段難以接受感情的結束,情緒上會有憤怒、悲傷及內疚感;並在認知上造 成失戀者茫然、失去目標、依附在過往美好的回憶裡、失去掌控感,因此可藉由下 列方式協助失戀者: 1. 積極面對失戀:面對失戀事實會有較少的負面情緒。 2. 人際支持網路-情緒上的陪伴:透過他人的陪伴,步過低潮階段的負面情 緒。 3. 增進自我覺察-將焦點回歸自我:將焦點回歸自我,跳出茫然、失去目標、 依附在過往美好的回憶裡等負面想法的循環。 16.

(30) 4. 調整生活重心-轉移苦痛焦點:在焦點回歸自我的情況下,藉由參與不同 的活動,轉移失戀苦痛的感受。 (二) 覺醒階段 失戀者發現失戀已成定局無法挽回時,即進入了覺醒階段。情緒上,因失戀者 要處理過往戀情的「殘渣」,也會重新帶出低潮階段的情緒及感受;而認知方面, 個人的自卑、沒自信,也是此階段的協助重點。由於「殘渣」的關係,應對方式與 低潮階段差異性不大,但因為失戀者已在覺醒階段,已認知到失戀為既定事實,故 能以更深層的角度處理失戀狀況,幫助強化失戀者之自信,如人際支持網絡在此階 段更能進一步的強化個人自我價值等;協助之方式如下: 1. 人際支持網絡-建立自我價值:在與他人相處的對話中,從他人的回饋建 立自我價值。 2. 調整生活重心-增強掌控感:在日常事務的活動中可滿足內在需求及成就 感,進一步的取回自我掌控感,並平衡因失戀帶來的負面情緒及對現在、 未來無法掌握的焦慮感。 3. 強化自我價值-重新建構失戀者合理的信念:讓失戀者跳脫負面想法並對 情傷建構合理的信念,強化失戀者的自信。 (三) 成長階段 當失戀者殘渣處理乾淨,並恢復愛人能力時,即進入了成長階段。情緒上,個 人已將失戀的負向情緒整理得差不多了,因而在分手調適方面產生了解脫感;在分 手認知方面,此階段的學習成長可讓失戀者又能重新愛人、信任他人,因而轉換對 愛情悲觀、不輕易信任他人的認知;此階段之協助方式如下: 1. 增進自我覺察-增進自我了解:找到失戀後自我的新定位,並學會自己著 想、選擇對自己好的事物,發自內心的愛自己。 2. 強化自我價值-導出自我成長:從失戀中獲得成長,如恢復愛人及信任他 人的能力、了解自己愛情扮演的腳色並能替自己負責、且也能知道世界充 17.

(31) 滿可選擇的自由。. 18.

(32) 表 2-1-1 失戀歷程、失戀反應及因應方式之架構表. 失 戀 歷 程. 低潮階段. 覺醒階段. 成長階段 重新定位自我、肯定自. 分 手 認 知 失 戀 反 應. 茫然、失去目標、依附. 過往情感的殘渣、自信心挫 我、對自己有掌控力、. 在過往美好的回憶裡、. 敗、自卑、孤立自我、自覺 相信自己能療癒、對愛. 失去掌控感. 失敗、體會建立自我重要 情的自主性體會、認清 分手的正面意義. 否定分手事實、震驚、. 分 手 調 適. 焦慮、恐懼、絕望、內. 分手學到的成長經. 疚感、分手後的痛苦、. 憤怒、焦慮、恐懼、絕望、 驗、走出傷痛、留下美. 自責,對分手原因的困. 內疚感、自我懷疑與否定、. 好回憶、恢復往日生. 惑、對異性與愛情更迷. 報復的衝動 活、增進對異性了解走. 惑、傷害自己或對方、. 出傷痛、解放感. 對愛情嘲諷的態度 . 失 戀 因 應 方 式. . 積極面對失戀. 人際支持網路-情 緒上的陪伴. . 增進自我覺察-將 焦點回歸自我. . 調整生活重心-轉 移苦痛焦點. . 人際支持網絡-建立自 我價值. . 調整生活重心-增強掌 控感. . . 強化自我價值-重新建. 增進自我覺察- 增進自我了解. . 強化自我價值- 導出自我成長. 構失戀者合理的信念.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本研究欲以此方式為基礎,設計冒險教育方案,進而影響失戀者對自我的觀感-也 就是讓失戀者對自己的自我概念有較建設、正向的解釋,同時也能因此從失戀的苦難中 邁向復原。. 19.

(33) 第二節 自我概念 為深入了解自我概念,本研究彙整國內外研究,從「自我概念的意涵」 、 「自我概念 的發展與提升」、「自我概念的架構及測量」闡述,本章最後以「小結」彙整之。 一、 自我概念的意涵 從失戀的反應來看,失戀者不但有落淚、沮喪等生理及情緒的反應,也會有不良的 行為及錯誤的認知,例如覺得存在感下降、自我價值感低落 (修慧蘭、孫頌賢,2003; 陳俐瑾,2007;吳宣瑩,2008);上述失戀者的反應都是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自 我概念,因此可以發現,自我概念會受失戀的影響,造成失戀者之低落 (吳宣瑩,2008; 張嘉容,2012)。 自我概念泛指個人對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其涵蓋的範圍廣泛,可以從「自我概念是 個人與自我的內在互動」、「自我概念是個人內在與外在的交叉互動」兩個部分解釋: (一) 自我概念是與自我的內在互動 部分學者指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身體、容貌、觀念、價值、態度、看 法、情感和評價的總合 (李惠加,1997;李麗萍,2002);除了對自我的生理外貌及 心理價值觀的印象之外,林家屏 (2002)認為,自我概念也包含對這些印象的 「衡量」 , 也就是個人將對自己的印象、情感、態度、興趣以及自我需求統合起來,產生對自 己評斷的標準 (洪宜昀,2002)。簡單來說,自我概念就是個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 (溫 世頌,1992;黃德祥,1994),且上述之構成,使自己形成獨特之自我,同時與他人 有所區別 (賴鑫城,1992)。 (二) 自我概念是內在自我與外在環境的交叉互動 另有部分學者認為,自我概念不僅是個人對自己印象的評價,它同時包括了與 他人及外在環境間,在「行為、能力、價值、特質、興趣、欲望、關係、經驗、生 活目標及決策等之感覺、態度及評價」 (郭惠雯,2005)。因此自我概念從內在來看, 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價值觀等的了解;從外在來看,則包含個人與 他人、環境的關係及面對外在事物處理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和評價 (張 20.

(34) 春興,1995);總括來說,自我概念是自己與他人、環境不斷的互動,並從外在對 自己行為的回應中,發展對自己的看法、態度等價值觀及經驗,個人再依此經驗產 生行動 (郭為藩,1996;吳香質,2005;陳麗竹,2010);此經驗也會隨環境的不同 而改變,影響人們行為的決定方式 (程紋貞,1996;吳香質,2005)。 根據上述兩點,不難發現自我概念就是個人對自我一切的認知以及評價,這樣的認 知評價會隨著與不同的環境互動而有所改變,人們也因此覺得自己是什麼樣子、或不該 是什麼樣子的人 (吳香質,2005;陳麗竹,2010)。故本研究認為自我概念是內在自我與 外在環境的交叉互動;從失戀來說,失戀這個外在情境讓人有「被否定」的感覺,內在 也進一步的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失去信心,自覺是失敗的人,失戀者也因上述對自我的 負面評價,使個人自我概念低落。因此,研究欲透過外在介入,給予受試者新情境,如 轉移生活重心、人際網絡的支持;並激發個人內在自我的思考,盼能從增加自我覺察、 提升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影響對自我的觀感,建立失戀者正向自我概念,協助失戀者走 出失戀陰霾。 二、 自我概念的發展與提升 (一) 個人自我概念的發展 為符合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適用者,本研究參與者介於 18~49 歲之間,依照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此階段人們歷經 18~22 歲的「個體認同與認同混淆」、 22~34 歲的「親密與孤立」以及 34~60 歲「創生與停滯」三個階段,18~22 歲時個 人與外界環境的互動,包含外界對個人的期待、個人在環境作業中的表現,若在這 過程中統合出對自我的想法,即能順利找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取得「個體認同」, 反之則會造成「認同混淆」;過了這階段後,在 22~34 個人的發展目標為是否有能 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支持與理解、感受到幸福感, 若個體認同階段建立完善,則親密感建立的可能性更大;反之,親密需求沒獲得滿 足,則會感受到「孤單」 ,並可能對人際互動產生消極、疏離的感受;最後在 34~60 歲的發展目標為是否能對外在有所產出,在關係裡面,若有能力經營穩定的愛情關 21.

(35) 係或是家庭等,即表示個人對外有產出,也就是有「創生」的能力,反之則會造成 個人心理的活動或成長停止,也就是「停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經營情感關係, 造成個人低自尊,甚至有抑鬱的傾向 (郭靜晃、吳幸玲,1994)。 也就是說,失戀者因無法順利完成一段關係以及失戀本身帶來的負面感受,造成這 三階段無法順利發展,出現「認同混淆」、「孤立」、「停滯」;因此失戀者若能從失戀中 檢視自我、強化信心,並建構出較有建設性之觀點,不但能提升個人自尊,也藉此發展 出個人正向的自我概念,較易走出失戀的苦難。 (二) 自我概念的提升 根據文獻,自我概念的提升會受到下列要素影響: 1. 與他人有正向互動 Cooley 在 1902 年提出「鏡中自我」 ,說明個體面對他人時,就像是鏡子, 與他人交往、互動中,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累積對自己的認識,也 會依此形象產生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自我概念在個體與他人、環境交互作用 中發展,因此在個體生活環境中,其行為極易受重要他人評價的影響 (陳麗竹, 2010),而當個人在與他人互動時有成功、正向的經驗,從中獲得鼓勵,將建 立正向自我概念 (蔡佳靜,2002)。 2. 正向情緒 情緒也會與自我概念相互影響,人們會透過自己與他人互動的行為,產生 自我的形象,而良好的情緒可以營造較良好的互動行為,因此會有較佳的自我 形象、也塑造了正向的自我概念;進一步來說,如果自我概念中的情緒越良好, 則生活中的自我、身心發展等困擾也會較低,自我概念也較正向 (張學善、林 旻良、葉淑文,2010)。 3. 較寬廣的自我面向 自我概念包含許多的自我面向,自我面向較多,個人也能隨著情境不同扮 演不一樣角色,因而較能面對負面事件、擁有健康的身心狀況,也就是發生負 22.

(36) 面的生活事件時,影響自我面向的角色,不容易延伸影響到相似的角色;個人 因而會有較完整之正向自我概念 (Linville, 1987; Solomon & Haaga, 2003),例 如學生角色考試考不好,不代表自己在校隊球員的角色也是表現不彰。 總結來說,自我概念的發展可從與外在他人、環境的互動及內在自我探討:若與外 在互動中獲得鼓勵,產生成功之正向經驗,則能增加內在對自己的評價及價值,讓原先 因失戀受到負面的反應或評價而損害的自我概念朝向正向發展 (蔡佳靜,2002;陳麗竹, 2010),如此符合研究以「轉移失戀者的注意、獲得社交上的支持及增強自我價值感」 的方式協助失戀者步出失戀的目標,故研究欲透過失戀的因應方式,依照自我概念的分 類及架構設計冒險教育方案,提升自我概念進而影響失戀;接下來進一步的說明自我概 念的架構及衡量。 三、 自我概念的架構及衡量 自我概念涵蓋的面向廣泛,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欲望的了解 (張春興, 1995)、個人對於事物處理的經驗、與別人和環境的關係,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 價等 (郭為藩,1996;程紋貞,1996;吳香質,2005;陳麗竹,2010);張春興 (1995) 認為,個人整體自我概念是穩定的,但自我概念的內含各個面向會隨外界有變動性;也 就是說,欲影響整體的自我概念,可從自我概念包含的各個面向做起,下面介紹一些量 測自我概念的面向及工具。 Seephenson 在 1953 創了 Q 排組法 (Q-sorts),可以評量個人態度、興趣、自我概念 及其他感情等面向,研究透過將描述人格的詞句印在卡片,讓受試者依自己的看法分類 排列,以比較不同自我概念的變化,用以了解自我概念的輪廓 (倪小平,2004)。 郭為藩 (1995)初創兒童自我態度問卷,共八十題,涵蓋對自己身體的態度、對自己 能力與成就的態度、對自己人格特質的態度、對外界接納的態度、自我價值體系與信念, 常為國內實務工作者所使用 (林珮瑜,2009)。 林家屏 (2002)建立了青少年自我概念量表,可用以量測國、高中生之自我概念,量 表分為生理我、學業我、能力我、情緒我、家庭我、學校我六個分量表測量個人之自我 23.

(37) 概念。 Bracken (1992)編製多維自我概念量表 (Multidimensional Self Concept Scale, MSCS), 適用於九~十九歲的人,共 150 題,採四點量表計分,題目由三向度探討個人自我概念 (林 珮瑜,2009),包含第一向度 (如社會、能力、情感、學業、家庭、身體)、第二向度 (如 絕對、自比、比較、理想)、以及第三向度 (如個人直接經驗、他人間接經驗)。 Fitts、Warren 在 1988 年發展出的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將自我概念的面向分為外在 架構及內在架構,外在架構指不同的自我面向,包括生理、道德、心理、家庭、社會、 學業/工作的自我概念;內在架構包括自我認同、自我滿意或接納、自我行動三種型式, 是指對外在架構的認同型式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1999),內外架構的內涵說明如 下: (一) 外在架構 1. 生理自我 (physical self-concept):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外貌、活動能力等生 理狀況之看法,也是指個人對於自己軀體及生理需要的認定 (郭為藩,1996) 是構成自我的基本。 2. 道德自我 (moral-ethical self-concept):對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宗教信仰之看 法。 3. 心理自我 (personal self-concept):是個人內在主觀的部分,包括對自己價值 觀、人格、心理的感受、情緒、思想以及行動的意識 (郭為藩,1996)。 4. 家庭自我 (family self-concept):對於自己是家中一份子的價值觀看法。 5. 社會自我 (social self-concept):自己與他人交往互動時,自己社交能力是否 能獲得同儕、親友長輩等人之尊重與認同,以及自己在團隊地位是否能獲得 接受與認同 (郭為藩,1996)。 6. 學業/工作自我概念 (academic self-concept):對自己在學校和工作場合表現 的看法。. 24.

(38) (二) 內在架構 1. 自我認同 (self-identity):個人用來描述自己基本認同的描述句,包括態度、 價值觀是對自己的主觀看法 (郭為藩,1996)。 2. 自我滿意或接納 (self-satisfaction or self-acceptance ):個人對自己狀況得滿意 或接受程度;人們在不一樣的情境之下,發展出對自己人格特質的知覺與態 度,對自己有所評價、跟自我標準做比較 (洪錚蓉,1992;侯雅齡,1998; 郭為藩,1996);若對自我評價與標準比較不符合預期時,就會產生焦慮。因 此自我概念較佳者可保持彈性,較易接納與標準不符合之事實,以維持自我 的穩定性 (郭為藩,1996)。 3. 自我行動 (self-behavior):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或對自己日常生活方式的看 法。 學者 Fitts 與 Warren (1988)依據上述架構將自我概念轉化為測量工具,也就是田納 西自我概念量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架構齊全,可從多個面向描述自我概念,因而受 到廣泛的運用。 上述研究可發現,欲進行自我概念量測時各個衡量方式皆以不同的面向切入探討之, 包含身體、成就、自我價值…等;Q 排組法因透過個人看法排列描述人格詞句卡片,較 適用於個人而非團體的形式了解自我概念;兒童自我態度問卷、青少年自我概念量表及 多維自我概念量表適用年齡層較低,不符研究需求。而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適用年齡為 18~49 歲,且此量表的內外架構等面向也能測量「研究欲從積極面對失戀、人際支持網 絡、增進自我覺察、調整生活重心、強化自我價值的方式」是否能提升自我概念,符合 研究失戀因應方式,故研究選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將此架構與失戀因應共同設計冒 險教育方案,欲了解參與者自我概念是否因此方案而有所差異、影響分手調適。 四、 小結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我一切的認知及評價,這樣的認知評價會隨著與不同的環境互 動而有所改變,人們也因此覺得自己是什麼樣子、或不該是什麼樣子的人 (吳香質,2005; 25.

(39) 陳麗竹,2010);而失戀會讓個人產生「被否定」的感覺 (修慧蘭、孫頌賢,2003),認 為自己沒有價值、失去信心,並自覺是失敗的人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失戀者也 因上述對自我的負面評價,使個人自我概念低落 (吳宣瑩,2008)。 欲建立正向自我概念,可從與外在他人、環境的互動及內在自我探討,若從外在互 動中獲得鼓勵,產生成功之正向經驗,則能增加內在對自己的評價、自我價值,讓原先 因失戀受到的負面的反應或評價而損害的自我概念 (余紫瑛,2000),朝向正向發展 (蔡 佳靜,2002;陳麗竹,2010);如此個人較不易受生活事件影響造成憂鬱等情況。在此 立足點上,研究欲透過冒險教育方案,給予不一樣的情境,在外在伙伴們鼓勵、關懷且 給予回饋的情境中,反思內在自我、提升自我價值,盼藉此建立正向縝密的自我概念。 學者 Fitts 與 Warren 在 1988 年將自我概念分為外在架構以及內在架構,外在架構是 不同的自我面向,包括生理、道德、心理、家庭、社會、學業/工作的自我概念;內在 架構是對外在架構的認同型態,分為自我認同、自我滿意或接納、自我行動這三種型式, 並將之編為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這些項目與研究欲以積極面對失戀、人際支持網絡、 增進自我覺察、調整生活重心、強化自我價值方式介入失戀相契合,故本研究計畫採用 此量表,測量受試者自我概念是否因此有所影響,並使用田納西自我概念兩表之自我概 念分類及架構,結合失戀因應方式設計冒險教育方案,藉此介入失戀者之失戀負向反應, 盼能從中有所影響。. 26.

(40) 第三節 冒險教育 本節首先從「冒險教育的內涵」介紹何謂冒險教育,說明本研究的冒險教育方案扮 演的腳色為何,並解釋如何從中影響參與者的想法認知;接著從「經驗學習論」解釋, 在活動的過程中如何透過做中學讓人從中學習新的思維,最後利用「經驗教育的轉移」 相關論述解釋這些學習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成為參與者自我行為的一部分。 一、 冒險教育的內涵 在冒險教育引進臺灣後,受限於政策文化、民風保守等因素影響,有許多不同翻譯 的名稱,包括「突破休閒活動」 、 「團體動能」 、 「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 、 「主題式冒險」、 「探索教育」等 (田羚玉,2010),雖然國內各相關機關使用名稱不同,但應用內涵皆相 同類似;研究為避免混淆,一律使用英文直譯之冒險教育 (Adventure Education)。 冒險教育提供有挑戰、問題解決導向的任務,讓參與者藉由離開舒適圈,從設計的 任務中學習如何面對壓力與困難,了解自己在逆境的狀況,提高自我覺察、增加自我價 值感,並將之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問題解決之能力 (張昀,2009;田羚玉,2010);學者 Schoel、Prouty 和 Radcliffe 指出冒險活動主要的目的在改善自我,包括改善自我概念、 建立信任感、目標設定、挑戰/壓力、樂趣及高峰經驗、問題解決 (顏秀娟,2009);另 本研究參照過往研究,將冒險教育要素分為七項探討之 (陳霖,2008;郭託有,廖淑惠, 施慧怡,2009;顏秀娟,2009): (一) 改善自我概念:負向自我概念起源於失敗經驗,導致個人在發展人際關係、 接受任務或決策時難有掌控感;而在冒險教育的活動中,經由團隊努力獲得 的成功也能讓個人獲得自信心、成就感等效益,協助個人打破對自我負向觀 感的循環,從中成長並建立自我概念。 (二) 建立信任感:冒險活動提供了與日常生活相似、需團隊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任 務之情境,而團隊為共同完成挑戰成員需有互動並增進彼此信任感,信任感 是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之基礎,在信任的前提下,團隊才能達成挑戰。 (三) 目標設定:在冒險教育過程中,活動前需評估、界定每位參與者之目標,並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 源自專家讀者 (expert reader) 和新手讀者 (novice reader) 的認知過程比較研究,重視 讀者靈活和綜合調控思維過程的能力。. •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stress: Link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motivation, and school experience.. Self-Concept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In 2013, the author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ointly published a paper in Gifted and Talented

Biases in Pricing Continuously Monitored Options with Monte Carlo (continued).. • If all of the sampled prices are below the barrier, this sample path pays max(S(t n ) −

The grade of the children,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the occupation of parents, and the number of times meals are cooked at home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 perce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