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將依照方案整體設計以及單次方案設計說明之。

一、 方案整體設計

研究依照團隊發展階段和失戀因應各階段的需求與目的,設計每一次冒險教育介入 方案,方案設計完成後,即請協同帶領者進行效度檢核,依據每一次方案各項活動,逐 一檢視是否能達成「活動目標」,同時了解各活動目標是否跟「失戀因應目標」相契合;

另也從八次整體活動來看,確認方案編排是否符合團隊歷程演進。

研究方案參考黃月霞 (1991)團隊發展歷程,並結合本研究彙整之失戀歷程、失戀反 應及因應方式之架構表,設計八周方案,每周配合團隊發展歷程階段的特性,以失戀因 應方式做為方案目標,讓參與者從每次的方案裡學習失戀因應方式。

方案的活動參考「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 (郭託有、廖淑惠、施惠怡,2009)、「玩出 反思力」 (洪中夫,2010)、體驗教育─從 150 個遊戲中學習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

2012)、體驗教育─從 150 個遊戲中學習 II (謝智謀、許涵菁、體驗教育團隊,2012),從 中選出依照符合各階段目標之活動。目標從一開始建立成員間信任感、增強團隊凝聚力,

讓參與成員更願意投入在活動中,接著願意有更深層的自我揭露,建立夥伴彼此支持、

有對話回饋氛圍,營造參與者們感到安心的情境;在此在團隊凝聚力、信任感的基礎上,

開始操作較困難的問題解決、信任活動,藉此引出較為深層的失戀議題,藉此轉換參與 者對於失戀的認知;最後的階段目標則總結方案中的學習,引導參與者將活動所學應用 至日常生活中。活動為每周一次 120 分鐘的冒險教育活動,為期八周;原始方案設計內 容請詳附錄一,現場執行時因為到中後期的介入方案,發現學員反應良好,可提升活動 強度,因此在不變動活動目標的情況下,針對教案中執行的一些活動進行修正,請參考 附錄二;而最終活動大綱如表 3-4-2。

表 3-4-2

表 4-4-2

二、 單次方案方案設計

這部分將說明活動如何與隱喻連結、如何製造失衡環境成為方案,並解釋當中的學 習如何與真實生活連結成為參與者的經驗學習。以第五次方案為例,此次方案目標希望 參與者在活動中學習自我掌控感,希望能藉此掌控自己因失戀帶來的失去目標感;也就 是說,活動會營造一個失衡的環境,猶如失戀的失去目標感,藉此讓參與者完成某些任 務或挑戰,再透過反思讓參與者在活動中面對困難的學習,與失戀的不確定感連結,盼 能藉此產生對失戀狀況的掌控感。

活動失衡的環境可以從增加活動難度開始著手,活動難度可以從感官或肢體能力的 剝奪進行,例如不能說話、矇眼、不能用手…等,在失去「目標、方向」這部分可以從

「活動進行過程中必須矇眼」營造,眼睛是人在生活中很重要的器官,活動進行時若將 視覺限制住,可以讓參與者變得不知所措,在看不見的情況下也不知何去何從,藉此塑 造「失去目標感的失衡環境」;為了讓這個環境與失戀中的自我做連結,活動前先做了 個隱喻:「失戀時生活有一大部分的重心從自我生命中抽離,茫然地過著每一天,而自 己的興趣、喜好的事物被隱沒在失落的情緒之中。有些時候這樣的情緒讓我們沒有精力 去做平常有興趣的事情,就像是地上用扁帶拉出長方形區域,這代表因為失戀產生複雜 的情緒,裡面放很多物件,等會兒會矇上眼睛,代表自己失戀後無所適從、需要調適的 自我,接著透過夥伴的合作,找回能代表自我的象徵物。」

參與者因而在過程中感受到,活動不只是玩個閉著眼睛達成的任務,大腦會自然地 將「閉眼睛的失去方向感的感受」與「失戀的茫然」連結,讓受試者進到隱喻的架構裡。

在完成任務,也就是找回屬於自己的象徵物時,可以很自然地與參與者討論:「你剛剛 是怎麼在茫然的過程中找回自己的?」、「失戀帶給你的茫然感,你覺得可以怎麼面對?」, 藉此讓受試者省思、學習自己有什麼方式可以面對失戀,讓參與者有所省思。

冒險教育活動最有趣的就是參與者會隨著自己生命經驗的不同,使的參與活動時會 有自我的省思與體悟,從上述活動來看,一開始由隱喻帶出了參與者的情緒,接著參與 者有許多的學習,包括能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待事情、接納自己的情緒,以及只有自己能

整理好自己的觀點。活動的重點不是讓參與者立刻變成「沒有失戀的悲傷不會想太多」

的樣貌,而是讓參與者在活動的目標架構下,找到自己對失戀這件事情的正向意義感;

這個意義感也因個人生命經驗不同而異,當個人追尋到屬於自己的意義感時,看待失戀 的觀點就開始不同,讓參與者分手調適的齒輪也就開始轉動,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也因而 開始改變;每次的方案即希望透過設定有挑戰性的任務,製造失衡的情境,在透過隱喻,

讓失戀與活動產生連結,使參與者能夠在活動中有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