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針對「失戀」現象進行探討,第一部分探討失戀的反應,第二部份闡述失戀因 應,第三部分則介紹分手認知與調適,最後第四部份則統整失戀反應、失戀歷程及其對 應之失戀因應作為小節。

一、 失戀之意涵

檢視從小到大的生活圈,不乏有人進入了愛情關係,相對的,也有人剛結束關係而 失戀;也就是說,失戀是指一段戀愛關係的結束,造成情侶分手之事件 (陳勤惠,2000;

林秋燕,2004)。黃君瑜 (2003)描述,分手是指彼此相愛且承認兩人為情侶關係的雙方,

此關係因其中一方或雙方不願繼續因而中止,此即為分手事件;因此一夜情、暗戀、單 戀、或某一方未確認彼此為情侶者皆不包括在分手事件內。

從失戀者身上發現,失戀反應因人而異且多樣,如有的人失眠、食慾不振,也有人 不斷的哭泣、陷入一種很深沉的悲傷…等,本研究將失戀反應,分為生理、情緒、認知、

行為探討之:

(一) 生理反應:失戀造成生活作息的改變,包含食慾不振、熬夜失眠、空餘時間 感增加、哭泣、出現頭痛胃痛等身體不適 (Horowitz, Siegel, Holen, Bonanno, Milbrath & Stinson, 1997;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陳俐瑾,2007)。

(二) 情緒反應:過去相關研究指出,不論何種原因分手均會導致悲傷、寂寞感等 負面情緒 (Mathes, Adams & Davies, 1985;吳宣瑩,2008);這種因分手產生 的悲傷感是強烈的,也會讓失戀者有難以停止的如「我怎麼這麼糟糕」的負 面思想,同時此負面情緒也帶來眷戀、空虛及孤獨感 (Horowitz, Siegel, Holen,

Bonanno, Milbrath & Stinson, 1997);情緒感受較強烈者,會有較強烈的憂鬱、

焦慮以及憤怒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

(三) 認知反應:失戀對個人認知想法影響甚鉅,在情感裡付出許多卻步向失戀的 結局,因而讓失戀者覺得茫然並且有失去目標感,在這種情況下,失戀者就 依附在過往美好的回憶裡,出現了「捨不得、放不下」的念頭,甚至有內疚 感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吳宣瑩,2008)。另失戀的結果也讓人感到自 卑、自信心低落、自己很沒價值等「否定自我」的心態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

1998;陳俐瑾,2007;吳宣瑩,2008),這樣的狀況讓失戀者對事物失去掌控 感,也對未來感情變的較悲觀、不輕易相信他人,因而進一步的會有讓自我 孤立、退縮的狀況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陳俐瑾,2007)。

(四) 行為反應:失戀後,個人可能為了挽回逝去的戀情,或因思念心情而會寫信 或打電話給對方、打聽對方消息、翻過往情書、流連兩人常去的地方、珍藏 足以勾起往事情懷的紀念品、遇見和往日情人相像的人會特別有好感 (張老 師月刊編輯部,1998);另外,失戀也會產生不同於以往的行為,如荒廢學業 工作、借酒消愁、抽菸飆車等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陳俐瑾,2007)。

研究將失戀定義為彼此將對方視為戀愛關係之另一半的情侶,發生分手事件,不論 是何種形式的分手行為造成戀愛關係結束,使個人出現有別於以往日常生活之認知、情 緒、生理以及行為之負向改變,帶來失戀的苦痛,研究欲讓失戀者學習失戀的因應方式,

幫助自我轉換思維以面對失戀帶來的負向反應。

二、 失戀因應

因應 (coping)指的是個人面對壓力等負面情境時所採取的行動或方法,目的在於解 決壓力源或改善自我的負面反應 (姜秀惠,2010)。失戀因應則指透過某些行動或方法讓 失戀者改變分手認知,協助失戀者轉換個人失戀負面反應,達成分手調適。有人能快速 的離開失戀、恢復平穩狀態,但也有人困於失戀的情境中,久久不能自己;從失戀的反 應來看,每個人失戀所需的復原時間長短不一,有人失戀後大約一周內,就會開始經歷

自責、悲傷等情緒,大約三個月時,就開始有自我覺醒,知道自己不能再繼續悲傷等念 頭,但有的人反而花了四年的時間,自我才有所覺醒 (林秋燕,2004)。由此可知,分手 調適的時間不盡相同,彼此沒有關聯 (黃君瑜,2003);根據調查,八成的人需要一年的 時間調整失戀的影響 (Robak & Weitzman, 1995;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這一年會 歷經不同的階段,各階段也會讓失戀者面對不同失戀的苦痛,故研究欲尋求因應的策略,

幫助失戀者盡早脫離失戀苦痛,從中成長。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將失戀因應方式分為 積極面對失戀、人際支持網絡、增進自我覺察、調整生活重心、強化自我價值;分述討 論如下。

(一) 積極面對失戀

失戀者若能接受失戀的事實,坦然表達自己悲傷的情緒並積極面對,不但會 有較少的憂鬱情緒,也比較不會有傷害、自責的反應出現,因而更能順利步出失 戀 (Choo, Levine & Hatfield, 1996;林淑惠、黃韞臻、林佳筠,2010);若逃避失戀 的苦痛,只會延長痛苦 (李玉嬋,2003)。

(二) 人際支持網絡

失戀者透過人際陪伴,能獲得情緒上的陪伴及從中增強自我價值,協助適應 單身生活,從失戀中復原 (修慧蘭、孫頌賢,2003;吳宣瑩,2008;張嘉容,2012);

人際支持網絡包含:

1. 情緒上的陪伴:能彌補因失戀帶來的負面感受。

2. 建立自我價值:與他人相處、對話的過程中,也能從他人的角度獲得不一 樣的思維,跳脫原先思考的框架並建立自我價值。

(三) 增進自我覺察

失戀者為處理失戀的苦痛,容易往失戀事件的本身尋求答案,但答案往往無 法滿足並將問題指向自我,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如此反而引發了對自我負面的評 價 (吳宣瑩,2008)。失戀者應將焦點回歸自我而不是失戀事件;因此增進自我覺 察包含 (李亭萱,2002;修慧蘭、孫頌賢,2003;陳俐瑾,2007):

1. 將焦點回歸自我:將失戀的焦點回歸自我,跳出負面想法的循環。

2. 增進自我了解:學習為自己著想、選擇對自己好的事物,找到失戀後自我 的新定位。

(四) 調整生活重心

生活重心可從轉移苦痛焦點、增強掌控感著手:

1. 轉移苦痛焦點:失戀者在焦點回歸自我、了解自我狀態的過程中,也能同 時從日常事務中宣洩低潮情緒並重建分手後的生活 (張嘉容,2012),如將 重心放在工作課業、參加各種活動、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等 (李玉嬋,2003;

吳宣瑩,2008;張嘉容,2012)。

2. 增強掌控感:失戀者在日常事務的活動中可滿足內在需求及成就感,進一 步的取回自我掌控感 (李亭萱,2002),平衡因失戀帶來的負面情緒及對現 在、未來無法掌握的焦慮感 (吳宣瑩,2008)。

(五) 強化自我價值

失戀會造成人們自信低落、生活失去掌控感並否定自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陳 俐瑾,2007;吳宣瑩,2008);因此失戀後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強化自我價值 (修慧 蘭、孫頌賢,2003;吳宣瑩,2008;張嘉容,2012),可從重新建構合理信念以及 導出自我成長談起:

1. 重新建構失戀者合理的信念:讓失戀者跳脫負面想法的框架,對情傷賦予 新的意義以建構合理的信念,進一步強化失戀者的自信 (李亭萱,2002)。

2. 導出自我成長:回顧失戀,失戀者能從失戀中獲得成長及收穫有助於失戀 的復原 (吳宣瑩,2008;林容伊,2011;張嘉容,2012),如恢復愛人及信 任他人的能力、了解自己愛情扮演的腳色並能替自己負責、且也能知道世 界充滿可選擇的自由…等 (吳麗雲,2001)。

從上述文獻可以發現,失戀者可將焦點轉移至生活事物上,而不要沉溺於失戀的悲 傷中,除了可透過社交互動表達自己想法、感受,除了宣洩情緒之外,也可藉由他人的

觀點跳脫原有的悲傷的框架。也就是說,失戀者找回自我生活的掌控感、接受他人的鼓 勵皆可提升自我價值,建構更完善的自我概念,讓個人認為「自己是好的」,不但調和 情緒上的刺激,也能讓失戀者以較有建設性之正向心態面對失戀,進而調適分手帶來的 負面反應。

三、 分手認知與調適

分手認知指個人對於分手事件產生相關的信念與價值觀 (王慶福、王郁茗,2007)。

面對分手之失戀事件時,人們藉由調整自我對分手的價值觀、修正個人信念,而非改變 事件本身,以讓自己在難以改變之事實中獲得調適 (王慶福、王郁茗,2007);黃君瑜 (2003)亦指出,當失戀者能解釋分手的意義並覺察分手事件之益處,也就是對分手有正 向信念時,有助於改善失戀之負向反應。整體來說,個人對分手事件有其認知與價值觀,

若能找出幫助個人面對分手事件的認知,或著應對非理性信念的價值系統時,就有機會 幫助失戀者調適分手事件;從分手認知量表來看,可依對愛情的自主性體會、對愛情嘲 諷的態度、認清分手的正面意義、體會建立自我的重要來看 (王慶福、王郁茗,2007)。

調適 (adjustment)一詞源自於生物學,強調生物的生存或生理的適應,另外張春興 (1995) 指出調適是個人為求有利於自身的生存,在生理機能上或心理結構上產生改變的歷程。

爾後心理學家借用此概念,視為個人為應對環境變化的心理適應歷程 (徐珮瑜,2004),

蔡漢賢 (2000)也說道,當遇到衝突或阻礙的情境時,個人可改變自己或改變環境,也可 能同時改變兩者,使自己與環境間達到平衡的狀態;而失戀者從負向改變到失戀回復的 分手調適之過程,也會歷經不同的階段;Kubler 指出,男女失戀後會經歷五個階段,分 述如下 (林秋燕,2004):

(一) 否認:事實剛發生時,個人仍處於震驚狀態,拒絕接收與分手相關之事實。

(二) 憤怒:情緒相當高漲,除了對分手感到憤怒外,也對親近的人特別苛刻。

(三) 討價還價:在接納事實與拒絕事實間搖擺不定,針對分手這件事,跟對方 討價還價。

(四) 沮喪:分手導致的情緒反應,包括情緒失落等;在憤怒、討價還價以及沮

喪這三個階段中,失戀者需要他人的陪伴。

(五) 接受事實:平靜的接納失戀為人生的一部分,並找到意義、從中成長與學 習。

Fisher 也提出了愛情失落、從中成長並步出失戀的十五個階段模式,此歷程並非到 某階段後就停滯,直到成長至下一階段;它是有變動性的,有時會一起出現,有時在某 階段因調適不順而退回前一階段,因人而異。各階段及說明分述如下 (吳麗雲,2001):

(一) 否認:無法接受、面對一段感情的結束與痛苦,且明知找不到答案卻仍自問

「為什麼」。

(二) 孤獨:從人群中退出,或為了逃避痛苦而一頭栽入工作中。

(二) 孤獨:從人群中退出,或為了逃避痛苦而一頭栽入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