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胡錦濤上台前兩國關係

第二節 冷戰時期中土關係(1949-1991)

一、 冷戰背景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體系形成以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集 團,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可說是特殊時空背景下的產物。此時歐陸強 權國家由於世界大戰而元氣大傷,不願在有任何戰事;相反的蘇聯卻 是亟欲擴張,希望可以宣傳共產主義,打破 1917 年後由於意識形態 造成的外交孤立,大膽的將勢力伸入當時陷入權力真空的東歐、西亞 以及東亞。由於戰事不是發生在美國本土,因此美國是相對受損較不 嚴重的,美國當時雖然沒有擴張的野心,但是在英國的敦促下,美國 總統杜魯門於 1947 年發表著名的「杜魯門宣言」,協助捍衛民主國免

47

於共產主義的侵擾,於是形成以民主與共產兩大集團對峙的局面(劉 國華 2004:22-27)。

二、建交前中土關係(1949-1970)

冷戰時期,中國大陸身處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土耳其屬於以 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陣營。中國大陸自 1949 年建政起,以毛澤東思 想為主軸,毛澤東的外交政策為「獨立自主」,但由於當時中華人民 共和國甫成立,未能有足夠實力在國際社會立足,故毛澤東最後選擇 向蘇聯一面倒的政策(胡繩 1991:292-359)。土耳其於第二次世界大 戰時保持中立,使其免於戰爭傷害。1947 年杜魯門總統時,美國實 行圍堵政策,試圖阻止共產主義的擴張。由於希臘及土耳其戰略位置 重要,若無法阻止蘇聯從黑海出來,則地中海可能被社會主義侵略,

故美國提出「希臘、土耳其援助方案」,提供希臘及土耳其戰略及經 濟上之援助。1950 年韓戰時,由於顧慮到日後可能會用到集體防衛,

土耳其派兵至遠東參戰(林添貴、顧淑馨 1998:631-638)。雖然,土 耳其參加韓戰引發大陸方面的不滿,但由於這場戰爭對於土耳其在國 際參與上有正向幫助,土耳其得以於 1952 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吳興東 2006:197)。土耳其是當時北約國家中,唯一與當時的蘇 聯領土有接壤的國家,因此在戰略上對於北約的助益不小。在中國大 陸與土耳其分別處於民主國家及社會主義國家兩個不同陣營的情況

48

下,中國大陸與土耳其間的互動並非十分熱絡。

1960 年,土耳其親美的曼德列斯民主黨政府垮臺,新上臺的人 民黨政府對外交政策進行了調整;同年,中蘇分裂。土耳其與中國大 陸開始透過不同管道,試圖改善與對方的關系。1965 年到 1971 年,

兩國記者及貿易代表團進行了多次互訪。1966 年土耳其發生大地震,

中國透過中國紅十字會向災區捐款捐物。同時,該年度中國國際貿易 促進會也派團訪問土耳其,簽訂了有關貿易協定和經濟技術合作的協 定,雖然雙方關係看來正在改善,但是不久中國大陸內部發生「文化 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對於中國大陸與各國的外交產生嚴重破壞,因 此雙方的互動暫時降溫(肖憲 2011:14-28)。如果以凱格利(C. Kegley, Jr.)與維特克普夫(E. Wittkopf)對於冷戰的分類方法,1963 年到 1968 年為和平競爭期,這段時間內美蘇雙方陣營內部均有不滿的聲音出現,

此時中國大陸與土耳其間的接觸也有增加;1969 年到 1978 年是屬於 低盪和解時期,美蘇有逐漸和解的趨勢(蔡東杰 2011:251-257),土 耳其與中國大陸間的關係也在此時期有所突破。從 1968 年起,由於 蘇聯陸入侵斯洛伐克,次年發生珍寶島武裝衝突,毛澤東憂心下個被 蘇聯侵占的目標是中國大陸,因此開始透過乒乓外交等手段與美國改 善外交關係,同時提出「一條線」的戰略,想要透過美國、日本、中 國大陸、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及歐洲等同緯度線國家,一同防止

49

蘇聯的擴張(劉國華 2004:22-27)。

三、 建交至冷戰瓦解

1971 年,中共方面展開乒乓外交,與美國間的關係破冰,反共 產主義的土耳其與其他西方國家開始正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觸;雙 方交往前,土耳其本來承認的國家為國民政府所建立的中華民國。同 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許多邦交國紛紛與我國斷交,轉而與中國 大陸建交,土耳其是其中之一。中國大陸與土耳其建交隔年,兩國即 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土耳其共和國政府民用航空運輸協定》, 1974 年兩國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土耳其共和國政府民貿易 協定》,短短幾年就簽了兩個協定,互動頗為熱絡。

1978 年,鄧小平上台,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 改先前孤立於國際社會的做法,提出現今世界最重要的兩大問題為

「和平」與「發展」;「和平」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

同時,鄧小平一改先前毛澤東所提出的「一條線」戰略,不與美蘇兩 方的任何一方結盟,要發展獨立自主的外交,形成後來各國說的美蘇 中「大三角」(劉國華 2004:22-27)。成為大三角的其中一角不代表 中國大陸要成為哪一個集團的領袖,除了不結盟外,鄧小平還強調「不 當頭」,意思就是不謀求領導地位。鄧小平深知發展的重要性,1978 年 12 月中國共產黨召開時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採取對外開放的政策

50

(徐中約 2002:873-893),後來成為人所熟知的「改革開放」政策。

1970 年代,土耳其發現自己東方發展經濟的機會,因此與日本以及 亞洲四小龍間的經濟互動增加,但是由於此一時期土耳其政治不穩定,

同時又遭逢經濟危機,因此無法與特定國家發展出特別密切的關係。

1978 年,鄧小平宣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土耳其也開始密切觀察 中國大陸的發展。1980 年代,土耳其由 Kenan Evren 組成的軍事政權 所統治,因此國家獲得有效的控制,中土兩國關係大有進展,中國大 陸與土耳其分別於 1981 年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土耳其共和 國政府貿易議定書》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土耳其共和國政府經 濟、工業和技術合作協定》,於 1989 年簽訂《中國和土耳其領事條 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土耳其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2012)。 值得一提的是,雙方除了簽訂條約外,也有高層互訪,1982 年當時 的總統 Kenan Evren 親自訪問中國大陸,這可以說是雙方建交以來最 高層級的訪問;1985 年,當時的土耳其總理 Turgut Ö zal 親自訪問北 京,當時中共力邀他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參觀,同年新疆維吾爾自治 區省İsmail Amat 帶領代表團拜訪土耳其。隔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 院總理趙紫陽也親自拜訪土耳其(Ç olakoğlu S. 2012:129-158)。鄧 小平下臺後,由江澤民接班,由於改革開放的政策不但沒有太大改變,

而且還更加的重視經濟發展,冷戰結束前雙方又於 1989 年簽訂了《中

51

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土耳其共和國政府海運協定》、《中國和土耳其領 事條約》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土耳其共和國政府關於互免簽證 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土耳其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