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胡錦濤上台前兩國關係

第一節 歷史背景

一、匈奴時期之互動

吳興東在《土耳其史歐亞十字路口上的國家 》一書中提到土耳 其人自認為是匈奴後裔(吳興東 2006:3)。中國古代文獻,例如:

《史記》與《詩經》,均有與匈奴相關之記載。堯時,匈奴的名字叫 做獯粥,周朝叫作戎狄,後世叫作戎狄(陸衛生 2009:53)。黃帝 之後,唐虞、夏、商、周諸代,均與匈奴有所接觸,秦漢時,與匈奴 關係密切(劉學銚 1987:1)。秦漢相爭時,匈奴趁勢收復先前被秦 朝奪走之領土,漢高祖七年(西元前 200 年),匈奴困漢高祖於平城 之白登山,後仰賴陳平之計有幸脫困,雖然漢朝得以繼續發展,但匈 奴問題著實令漢朝統治者困擾。為了減輕來自匈奴的威脅,漢朝開了 漢人與匈奴和親的先例,漢高祖九年(西元前 198 年),以劉敬為使,

將公主嫁給冒頓單于(劉學銚 1987:75-78)。東漢時期,漢光武帝

32

裁決接受呼韓邪單于比歸附漢廷的請求,匈奴也從此再度分裂為南北,

呼韓邪單于比為東漢時的南匈奴,蒲奴所部則稱之為北匈奴。西匈奴 歸附東漢,北匈奴後來由於東漢和帝的討伐,傷亡慘重,開始向西域 遷徙。遷徙過程中,老弱婦孺或不願西遷的,則留在龜茲以北(劉學 銚 2011:1-50)。留下來的人,可能慢慢發展起來成為突厥的分支,

也可能與當地的民族進行通婚或是文化上的融合,逐漸失去自己的特 色。魏、晉、五胡時,匈奴紛紛在塞內建立政權,史稱五胡亂華。北 亞草原遊牧民族並沒有很強烈的民族觀,哪一個部族強大時則其他草 原國家往往都自稱該族,例如:匈奴強大時,則各草原民族就會自認 是匈奴,相對的在突厥強大時,諸游牧民族均自稱突厥(劉學銚 2011:

1-50)。中國歷史上,我們常看到皇室為了邊疆的穩定而與草原民族 進行通婚,事實上除了不同部族間的通婚也很常在草原民族發生,許 多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和親,也有許多是因為各遊牧民族在遷徙過程中,

部分人口留在路途中,剩餘大多數人口繼續向前移動,留下的人口與 當地居民共同生活,於是在文化及血緣上越來越相近。我們可以從上 述情形發現,實際上部族的界線十分不明顯。

二、突厥時期之互動

突厥,可以說是第一個以土耳其為名的國家,其音與現代土耳其 文中,土耳其人Türk一詞之發音頗為相似。現在中國史書中,關於突

33

厥的紀錄很多,例如:《周書》卷50 <突厥傳>「突厥者,蓋匈奴 之別種,姓阿史那氏。別為部落。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金山 形似兜輩,其俗謂兜翠為"突厥"遂因以為號焉。」,「或云突厥之先 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日阿謗步,凡弟十七人……能最 高者,即推立之。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者,諸子遂奉以為主,號阿 賢設。此說雖殊,然終狼種也。」(李松松2011:60-62)繼漢代的 匈奴之後,突厥民族於唐代崛起,根據前文史書的上的敘述,我們可 以知道突厥可以說是匈奴的其中一個分支所分化出來的。突厥一開始 依附在柔然之下,在柔然心目中,突厥只是為其鍛鍊兵器的「鍛奴」。 西元六世紀左右,柔然奴役北亞草原的各游牧民族,因此以高車為首 的民族組成聯盟出兵反抗柔然。在此次戰役中,突厥不但沒參與聯盟,

反而半路擊破高車聯盟的軍隊。突厥自認破敵有功,因此向柔然要求 取柔然可汗的女兒為妻,但是在柔然可汗眼中,突厥只是「鍛奴」,

只是奴隸,因此柔然可汗派人訓斥了當實的突厥可汗伊利可汗。伊利 可汗感到羞辱,因此決定與當時西魏文帝聯姻,對抗柔然。當時的西 魏也有意聯合突厥對抗東魏,因此答應請求。不久,突厥大敗東魏,

即柔然。西魏在突厥打敗柔然後,隨即將常樂公主嫁至伊利可汗,這 年是西魏廢帝元年,(西元五五二年),一般將這一年定為突厥汗國建 國元年(劉學銚2011a:28-31)。突厥後來分裂為東、西突厥兩個部

34

分,分裂後的突厥勢力大不如前,此時恰逢回纥興起,突厥只得向西 遷徙至中亞,未遷徙的部分則與回纥合而為一(柳克述1979:3-4)。

回纥可以說是新疆維吾爾族的始祖,因此這樣的歷史背景也對後來的 中國大陸境內民族帶來影響。中亞的土耳其人經過幾年的休生養息後,

趁回教諸國力量衰微時成立幾個小國。宋代末年,蒙古族興起,隨後 成吉思汗積極向外拓展版圖,迫使突厥不斷向西遷徙。最後,土耳其 展轉進入小亞細亞,遇見同族之賽爾柱人,賽爾柱人是趁回纥壓迫時 向西遷徙至該地,等剩餘的突厥人由於蒙古人壓迫而到達該地時,賽 爾柱早已成立屬於自己的國家。

三、土耳其帝國

當時小亞細亞塞爾柱的首領死後,由其兒子奧斯曼(土耳其文 Osman)繼位,成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本質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是一種伊斯蘭軍事制度,目的在於攻取非土耳其人所居住的土地。土 耳其人之擴張於1683年維也納之圍中達到高峰,亦以其失敗告終。早 在該世紀初葉,即有觀察家將鄂圖曼帝國比擬作「ㄧ個年老的軀體,

由於病患甚重而不支,青春的活力以趨於衰殘」,當時甚少土耳其人 同意這種見解。1699年的卡羅維茲(Treaty of Carlowitz)為鄂圖曼土 耳其帝國向北擴張的終止;直至18世紀中葉,帝國衰頹日益明顯,統

35

治者們才開始明白應該停止侵略擴張,帝國已在崩潰邊緣(哈雷路克 1958:18-23)。鄂圖曼土耳其於栖林三世(Selin III)及馬哈茂德二世 時(Mahmud II)時致力於現代化,隨後由阿布都拉.麥吉得

(Abdülmecid)統治。阿布都拉.麥吉得及阿布都拉.亞齊士(Abdülaziz)

兄弟在位期間,繼承其父親的改革工作。兩兄弟在位期間(1839年 -1876年)稱之為坦易默特(Tanzimat)時代,1876年由於第一憲時政 期開始結束該時期。坦易默特時代,在位者試圖安撫土耳其境內的回 教徒及非回教徒所造成的動盪,及努力在境外列強環伺的狀況下保持 國家領土完整。坦易默特(Tanzimat)為一憲章,主要的內容在於去 除國內對於非回教人民一系列不平等的規定,但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之所以在經歷許多改革後依然沒落,原因在於其改革的理論並無法在 實踐上真正實行,因此就算有英國等其他國家人士的支持,依舊無法 挽回其頹勢(哈雷路克1958:38-57)。

我們可以從表2-1中發現土耳其所經歷的戰爭,在數目上相較之 下不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為民族及宗教複雜的國 家,帝國得以維持之原因在於各民族及宗教可以維持原本的文化及生 活方式,但是在帝國勢力不如從前時,非伊斯蘭教或是非土耳其人所 組成的小國紛紛趁帝國勢力衰敗之時脫離獨立,而帝國由於實力不足,

無法挽回頹勢。

36

表2-1. 坦易默特時期土耳其及中國境內主要戰爭

土耳其(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時間 戰爭

1839-1841 第二次土埃戰爭 1853-1856 克里米亞戰爭

中國(大清帝國)

時間 戰爭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50年-1865年 太平天國戰爭 1853年-1868年 捻軍起義 1856年-1873年 雲南回變 1856年-1860年 英法聯軍 1862年-1873年 同治陝甘回變 1862年-1877年 同治新疆回亂

1868年 樟腦戰爭

1876-1877年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37

中國有外來的力量所引發的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外,內部也有震 驚京師的大動亂外,例如:太平天國之亂;同時在地方上也有零星小 動亂。與土耳其相同的是,此時期的中國也意識到自己與其他國家間 的實力,於1861年英法聯軍之役後,展開「自強運動」。自強運動,亦 稱「洋務運動」,其發起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人見識到來自外國的船堅 炮利,希望可以透過器物上的改進,提升實力與外國人進行競爭。只 是中國人沒有想到的是,自己與西方間的差距不只在於器物上,更在 於制度上。若制度不改,則國家內貪汙的陋習也無法加以改善,用於 學習技術及開發武器的經費只會成為有心人士的囊中物,最後的結果 是中國的武器無法改善,在政治上仍然受制於外國。

帝國的頹敗,土耳其在外交及軍事上的失敗,使得土耳其境內不 滿聲音越來越多,因此爆發了兩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由,1908年青 年土耳其黨(亦稱統一進步黨,Committee of Union and Progress)所 發起,其主要的目的在於改革對於當時制度之不滿;該革命止於1909 年的反革命運動。革命運動結束後,鄂圖曼國會(Ottoman Parliament)

罷黜蘇丹哈密德二世,改立其弟為蘇丹―「穆罕默德五世」。值得注意 的是,德國亟欲與土耳其建立良好關係,但是所著重的關係建立在利 益之上,因此在反革命運動失敗時,德國並沒有跳出來支持土皇,反 而與青年土耳其黨人士展開接觸(柳克述1968:27-34)。

38

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土耳其由親德的青年土耳其黨 人掌權,故其選擇加入德、奧所組成的同盟國,對抗英、法、俄所組 成的協約國;相對於土耳其,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選擇加入協約國一 方。其實,當時土耳其剛結束1911年的義土戰爭、1912年第一次巴爾 幹戰爭,因此根本無力在另一場戰鬥中發揮力量,但是土耳其內部的 青年土耳其黨有親德的傾向,因此土耳其不但參戰,而且實質上土耳 其根本成為德國的附庸國(楊兆鈞1990:1-10)。1918年10月31日,

土耳其在新蘇丹繼位四個月後,簽定休戰條約。原本指揮參戰的青年 土耳其黨人鳥獸散,土耳其除了得以保留小亞細亞的省分,其餘領土 均受到瓜分(哈雷路克1958:138)。一次大戰期間,英國及法國為了 吸引希臘參戰,與希臘簽定密約,約定戰後希臘可以取得土耳其的士

土耳其在新蘇丹繼位四個月後,簽定休戰條約。原本指揮參戰的青年 土耳其黨人鳥獸散,土耳其除了得以保留小亞細亞的省分,其餘領土 均受到瓜分(哈雷路克1958:138)。一次大戰期間,英國及法國為了 吸引希臘參戰,與希臘簽定密約,約定戰後希臘可以取得土耳其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