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與相關研究

本節探討「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之相關理論與研究,故分成「分享式閱讀 教學策略」的源起、理念、價值、活動歷程及相關研究等五部分。

一、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的源起

分享閱讀經驗(shared-book experience)源自於紐西蘭(New Zealand)之奧克 蘭(Auckland),奧克蘭在1970年代開始招收母語是玻里尼西亞語(Plynesian)學 生,然而教師希望這些小孩能夠和以英語為母語的 Cuacasian 孩童以及其他使用 毛利(Maori)語的孩子一起上課。為了配合多元社會的需求,於是Don Holdaway 接受了 Richmond Road School 的委託,試圖研究出一種更適當的語文教學方式

(林佩蓉譯,1999 ;原著 Fisher, 1991/1999)。Holdaway和一群教育工作者針對 學習成就高的閱讀者進行研究,發現父母在睡覺前唸書給孩子聽,是高成就學生 能夠成功閱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陳靜慧,2004)。

Holdaway(1979)觀察親子共讀的方式,發現父母總是在一個愉快、輕鬆的 閱讀氣氛中,逐字閱讀故事,並讓孩子找一找、說一說故事中的人、事、物,將 書中的概念與知識教導給孩子,幫助孩子閱讀與理解,在這種沒有壓力的閱讀方 式下,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因此 Holdaway 將此種親子互動的閱讀 方式運用到班級的閱讀情境中,並將這種教學方式稱為「自然學習班級模式」

(natural learning classroom model)或「分享閱讀經驗」 (林佩蓉譯,1999;原著 Fisher, 1991/1999)。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所要閱讀的內容,特地將書放大字 體或製成大書,一方面藉由對故事作預測和不時回憶故事的內容,以監控學生的 閱讀理解,另一方面再透過老師的帶領閱讀,學生可將注意力集中於書中情節及 理解故事,再加上師生針對內容進行討論,對兒童口語的發展也有很大的提升(王 瓊珠,2004a)。

Holdaway(1986)將「分享式閱讀教學」應用到教室中教學,並將其教學方 法細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觀摩示範、參與、練習或角色扮演和成果發表,茲說 明如下:

(一)觀摩示範(observation demonstrations)

這個階段是由教師示範,孩童觀摩的學習過程,孩童藉由觀察教師的示範,

進而產生模仿學習的動機,例如:朗讀圖畫故事書、經常與孩童討論、共同書寫 等。因此,在此階段,教師必須經常做出正確的示範,讓孩童有機會經由模仿達 到學習目標。

(二)參與(participation)

在此階段,教師與學生都是參與者,教師必須提供一個開放且輕鬆的發言環 境,引導孩童參與討論、分享彼此的經驗,並給予鼓勵與支持,藉著參與學習,

以培養孩童學習負責任與和社會互動的能力。

(三)練習或角色扮演 (role-playing practice)

在此階段,孩童被允許自主性的操作練習。在學習上,有充分的學習選擇權,

可自由的在學習環境角落選擇閱讀材料並操作練習,包括閱讀、朗讀圖畫書、聽 或說故事、角色扮演等,而教師則是扮演觀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四)成果發表 (performance)

在最後這個階段裡,孩童從觀察者的角色漸漸發展成技巧熟練的操作者,孩 子有機會將自己所學和老師、同學分享,此時教師與孩童的角色開始互換,學生 成為示範者,而教師則變成學習者和參與者。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提供 孩童成果發表的機會,隨時給予稱讚和肯定,這將對孩童日後學習的興趣與自信 心的提升有很大的助益。

Holdaway(1986)將「分享式閱讀教學」的發展流程歸納為「分享」和「操

作」兩階段(見表2)。其中學習者觀察教師示範書寫和閱讀活動屬於分享階段;

在此階段教師應以引導的方式來幫助幼兒主動參與討論。練習或角色扮演和成果 發表則是屬於操作階段,而在成果發表階段裡,教師則應以接納和欣賞的方式與 態度來和幼兒互動。

表2

自然學習發展流程

分 享 操 作

學生 觀察學習

參與討論 提問題

練習或 角色扮演

成果發表

教師 示範讀寫活動

引導幼兒 主動參與

支持協助 安排環境

接納欣賞 潤飾紀錄

註:取自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earning as a basis for literacy instruction. The pursuit of literacy: Early reading and writing (p63),by D. Holdaway,1986,Dubuque, IA:Kendall Hunt.

Holdaway 的分享式教學模式後來被擔任美國全語言教師協會主席的美資深 幼教教師Fisher(1991)加以改良,使其更符合幼教課程。Fisher 修正Holdaway 上 述的四個步驟,將其中的「示範」和「參與」階段歸納在閱讀分享的教室流程中;

「角色扮演練習」屬於分組操作活動中,而「發表」則屬於經驗分享的階段中,

如圖1。

圖 1 全語言自然學習班級模式。取自"Joyful learning: A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ten.”, B. Fisher ,1991,p22. ;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態度 及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p12),呂淑華,2010。

一般幼童學習的流程皆是由父母、教師或較年長的同儕示範引導開始,然後 逐漸發展為幼童主導的練習操作,最後才對該項行為或技能達到純熟的地步。而 Fisher(1991)的「自然學習班級模式」,卻強調學習主導權由教師移轉到完全由 學生主導的情形(見表 3)。此種學習主導權的移轉方式也符合認知心理學「學習 鷹架理論」(Scaffolding)的主張。

表3

學習主導權移轉

教室活動 教室流程 學習主導權 1.示範 閱讀分享 教師 2.參與 閱讀分享 教師/學習者 3.練習 分組(角)時間 學習者 4.發表 經驗分享時間 學習者

二、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的理念

分享式閱讀有別於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其基礎理念來自兩方面:(一)大

量閱讀對於提昇閱讀能力有很大幫助。(二)透過鷹架學習,閱讀者可以擴展其 原有的閱讀能力。其理由如下(王瓊珠,2004b):

(一)大量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孩子的閱讀能力奠基於對文章的多看及多讀,J. Cipielewski 和 K. E. Stanovich 指出(引自王瓊珠,2004a):閱讀能力越來越好的原因來自於常閱讀且樂於閱讀,

反之,很少閱讀或不喜歡閱讀的人,他的閱讀能力就會越來越受到限制。不少的 研究也指出學童字彙的習得多數不是透過學校的教學,而是從大量的閱讀中無意 間習得的。也就是說,因為閱讀的主題和性質(如:漫畫、小說、科學刊物、財 經分析等)的差異,而會呈現多樣化的詞彙,所使用的字彙量也遠超過一般口語 詞彙,這和只是單從看電視或是與人交談中能獲得的字彙是大不相同的。

(二)以鷹架擴展閱讀能力

鷹架(Scaffolding)理論最初是由J. Bruner, G. Ross 和D. Wood等人於1976年 提出(谷瑞勉譯,2001;原著 Lisbeth, 1996/2001),此理論指出,在教室的情境 中,教師就如同建築物的鷹架,扮演著支持學生的角色,當學生的能力增加後,

「鷹架」就逐漸的移開,將學習的責任轉移到學生的身上。

L. S. Vygotskey 隨後於1978提出鷹架論的看法,他將個體被動的等待發展轉為 主動的學習,且認為在大人或是較有能力的同儕協助下,個體可以表現得比現狀 更好,而個體獨立表現與他人協助後的表現之間的差距即稱為「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簡稱ZPD )。

「分享式閱讀教學」採取由上而下的閱讀模式透過大人或同儕的協助,也就 是提供鷹架一般,以提問、引導和示範等方式來幫助初學閱讀者參與閱讀和理解 文本內容的意義,更讓他們有機會閱讀稍微超出他們現有能力的讀物,進而讓孩 子在大量閱讀中獲得書本中的概念和閱讀策略(林翠玲,2007)。

三、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的價值

「分享式閱讀教學」是在一個生動活潑、輕鬆自在、不強調競爭性,而是強 調有意義的氣氛中,帶領所有的學童共同學習與參與的一種教學活動,經由閱讀 的分享過程,學童除了達到了解文本的目的外,還能幫助其成為一個獨立且自我 調整的閱讀者(林佩蓉譯,1999;原著 Fisher, 1991/1999)。

分享式閱讀對學童到底具有哪些價值呢?陳昭蓉(2006)認為能夠增長認知、

建構意義、增進語言學習、提升閱讀能力、涵養美學、增進閱讀樂趣、培養創造 力和想像力的價值及增進人際關係等。B. Fisher 則認為分享閱讀的價值在於發展 班級的團體意識、建立班級文化;形成一個每人皆貢獻心力、互相學習的學習者 團體;給予機會讓所有學童感覺是在參與有意義、有興趣的活動,並且有機會與 他人共同分享;促使孩童在一個毫無競爭壓力的學習環境下,因為有安全感,而 願意與別人作更多的分享;給予機會讓所有處在不同階段的孩子,都能繼續發展,

成為成功的學習者等(林佩蓉譯,1999;原著 Fisher,1991/1999)。陳靜慧(2004)

則認為「分享式閱讀教學」的目的能夠提升閱讀能力、主動建構意義、提昇學生 的閱讀動機、培養對閱讀的興趣以及增進人際互動等。

以下综合上述觀點,將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的價值整理如下:

(一)提升閱讀的能力

B. Fisher認為分享閱讀教學中對文本的重複性閱讀,是一種能增加學生閱讀理 解能力的常見方法。當孩子聽故事,所接收到的語言是不同於一般的口語語言,

從閱讀文字中增加對字彙的認知和理解,經由分享式閱讀教學與他人的討論、溝 通、澄清自己的觀點,文本的重複閱讀,可增加對內容的理解能力,幫助孩子理 解語言發展對印刷品的概念,知覺到語言有社交的功能(林佩蓉譯,1999;原著 Fisher,1991/1999)。王瓊珠(2001)則更進一步認為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學童的閱 讀量的增加及學童的讀寫經驗的累積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二)主動建構意義

L. S. Vygotsky認為在社會文化歷史脈絡中,知識的產生源自於人與人之間的互 動,進而建構出意義;而「近側發展區」顯示經由成人或同儕的協助,能提升學 童的學習理解能力(谷瑞勉譯,2001;原著 Lisbeth, 1996/2001)。Margaret(2003)

則強調分享式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三方面的,除了同儕教學外,兒童一方面與教師 共同閱讀,一方面則是跟作者共同閱讀。因此,經由分享式閱讀教學,師生互動 之下藉由對話、討論來促進思考因而主動建構知識。

(三)提升學童的閱讀動機

Gambrell (1996) 的研究發現,經常參與同儕討論或是與家人討論的學生,與 那些不常與同儕討論或家人討論的學生相比較,前者有更高的閱讀動機和閱讀成

Gambrell (1996) 的研究發現,經常參與同儕討論或是與家人討論的學生,與 那些不常與同儕討論或家人討論的學生相比較,前者有更高的閱讀動機和閱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