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不同閱讀教學策略對閱讀理解之影響

表 32

DRTA 組學童閱讀理解前後測得分之 t 考驗摘要 前測 後測

(n=20) (n=20) 95%CI 層次

M SD M SD t

(df=19) p

LL UL 字 義

理 解 7.10 1.29 7.20 1.44 -0.25 .804 -0.93 0.73 推 理

理 解 8.75 1.71 8.95 2.61 -0.54 .599 -0.98 0.58 詮釋整

合理解 7.50 2.46 8.35 2.39 -2.24 .037 -1.64 -0.57 比較評

估理解 3.35 1.27 5.10 0.97 -7.68*** p<.001 -2.23 -1.27 總 分 26.70 5.55 29.60 6.17 -2.83 .011 -5.05 -0.75

p<.05;***p<.001

由表 32 可知,DRTA 組學童在閱讀的「詮釋整合理解」層次、「比較評估理解」

層次及總分之 t 值皆達顯著水準,表示此組學童在經過「DRTA 閱讀理解策略」教 學之後,其閱讀的「詮釋整合理解」、「比較評估理解」及整體上的表現比以前還 要進步,至於「字義理解」及「推理理解」能力的提升則沒有差別,故研究假設 4 部份獲得支持。

表 33

究中以「閱讀理解測驗」後測之得分為依變項,「閱讀理解測驗」前測之得分為 共變項,閱讀教學策略組別為自變項,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表 34

不同組別學生的閱讀理解前後測之迴歸同質性考驗摘要

分 項 SV SS df MS F 值 p

組間(迴歸係數) 6.45 2 3.22

字 義

理 解 組內(誤差) 88.23 72 1.23 2.63 .079

組間(迴歸係數) 9.22 2 4.61

推 理

理 解 組內(誤差) 191.14 72 2.66 1.74 .183

組間(迴歸係數) 0.83 2 0.41

詮釋整

合理解 組內(誤差) 237.25 72 3.30 0.13 .882

組間(迴歸係數) 1.41 2 0.71

比較評

估理解 組內(誤差) 92.22 72 1.28 0.55 .578

組間(迴歸係數) 2.21 2 1.11

總 分

組內(誤差) 1158.97 72 16.10 0.07 .934

如表34,結果顯示,可知不同組別之學童,不管是在「字義理解」、「推理理 解」、「詮釋整合理解」、「比較評估理解」或總分上的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之F 值皆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各組間的變異數具有同質性,亦即共變項與依變項之間 的關係不會因自變項各處理水準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符合共變項組內迴歸係 數同質性的假設,故可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二)閱讀理解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1.閱讀理解前後測總分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有關三組學童之閱讀理解前後測總分的描述性統計、調整後的平均數及共變 數分析摘要,如表 35、36、37 所列。

表 35

閱讀理解前後測總分的描述性統計

分享組(n=29) DRTA 組(n=20) 傳統組(n=29)

總 分

M SD M SD M SD

前測總分 24.62 7.78 26.70 5.55 26.24 4.93 後測總分 27.24 7.92 29.60 6.17 29.41 5.00 表 36

閱讀理解前後測總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SV SS df MS F 值 p

組別 92.51 2 46.26 誤差 1161.18 74 15.69

2.95 .059

表 37

三組學童閱讀理解後測總分之調整後平均數

分享組(n=29) DRTA 組(n=20) 傳統組(n=29)

總 分

M M M

後測總分 28.18 28.82 29.01

由表 36 可知,分享組、DRTA 組及傳統組的學生在閱讀理解後測的總分表現 上並未達到顯著性差異。

2.閱讀理解前後測「字義理解」得分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有關三組學童的閱讀理解前後測「字義理解」得分之描述性統計、調整後的 平均數及共變數分析摘要,如表 38、39、40 所列。

表 38

閱讀理解前後測「字義理解」得分之描述性統計

分享組(n=29) DRTA 組(n=20) 傳統組(n=29)

字 義

理 解 M SD M SD M SD 前測總分 6.55 2.11 7.10 1.29 7.17 1.10 後測總分 6.76 1.62 7.20 1.44 7.24 0.83

表 39

閱讀理解前後測「字義理解」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SV SS df MS F 值 p

組別 3.97 2 1.99 誤差 94.68 74 1.28

1.55 .218

表 40

三組學童閱讀理解測驗後測「字義理解」得分之調整後平均數

分享組(n=29) DRTA 組(n=20) 傳統組(n=29)

字 義

理 解 M M M

後測總分 6.92 7.12 7.13

由表 39 可知,分享組、DRTA 組及傳統組的學童在閱讀理解後測「字義理解」

層次的表現上未達顯著差異。

3.閱讀理解前後測「推理理解」得分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有關三組學童的閱讀理解前後測「推理理解」得分之描述性統計、調整後的 平均數及共變數分析摘要,如表 41、42、43 所列。

表 41

閱讀理解前後測「推理理解」得分之描述性統計

分享組(n=29) DRTA 組(n=20) 傳統組(n=29)

推理

理解 M SD M SD M SD

前測總分 7.93 2.56 8.75 1.71 8.69 1.54 後測總分 8.69 2.51 8.95 2.61 9.38 1.88 表 42

閱讀理解前後測「推理理解」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SV SS df MS F 值 p

組別 7.00 2 3.50 誤差 200.36 74 2.71

1.29 .281

表 43

有關三組學童的閱讀理解前後測「比較評估理解」得分之描述性統計、調整

三、綜合討論

依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將不同閱讀策略對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的 差異情形,綜合分析如下:

(一)三組學童閱讀理解前後測結果之分析

三組學童後測的閱讀理解總分,在經過「分享式閱讀教學」、「DRTA 閱讀理解 策略」教學及傳統式閱讀教學之後,皆顯著高於前測的閱讀理解總分,表示三組 的閱讀理解前後測分數之間都有顯著差異。此結果與李燕妮(2007)的研究結果:

「分享式閱讀教學」確實能提升學童的閱讀理解力以及呂分菁(2010)的研究結 果:「DRTA」閱讀理解策略對於中、低閱讀能力學童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提升作用 相一致。

另外再從各單一層次來分析,在「字義理解」層次方面,不論是分享組、DRTA 組或傳統組學童後測的閱讀理解皆未達顯著性差異;再者,在「推理理解」層次 方面,分享組與傳統組學童前後測的閱讀皆達顯著性差異,而DRTA 組學童後測 的閱讀理解則是未顯著高於前測的閱讀理解;接下來,在「詮釋整合理解」層次 方面,DRTA 組與傳統組學童前後測的閱讀理解皆達顯著性差異,而分享組學童前 後測的閱讀理解則是沒有什麼差別;最後在「比較評估理解」層次部分,則是三 組學童前後測的閱讀理解皆達顯著差異。茲將以上分析結果整理如表 50:

表50

三組學童閱讀理解前後測差異情形

層次 分享組 DRTA組 傳統組

字義理解 - - -

推論理解 + - +

詮釋整合理解 - + +

比較評估理解 + + +

整體 + + +

+:表達顯著差異

-:表未達顯著差異

依據以上結果,就整體而言,不管實施哪一種閱讀教學策略,對這三組學童 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都有幫助,故研究假設 4 部份獲得支持。而就各單一層次而 言,在「字義理解」方面,因為是屬於較低層次的理解,所以對多數的三年級學 童來說,即便是在沒有實施閱讀教學的情況下,也都能迎刃而解;在「推理理解」

及「詮釋整合理解」方面,由於是屬於較高層次的理解,所以必須在實施閱讀教 學之後,學童的閱讀理解力才會有所提升;而在「比較評估理解」層次方面,因 為是屬於最高層次的理解,在未實施實驗教學前,學生幾乎都不會作答,有的甚 至是用猜的,但在經過了十二週的實驗教學之後,每組的學童都有了十分顯著的 進步。

(二)三個不同組別實驗後閱讀理解結果之比較分析

研究者以實驗處理(組別:分享組、DRTA組及傳統組)為自變項,以「閱 讀理解測驗」後測分數為依變項,並以「閱讀理解測驗」前測分數作為共變項,

進行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了解三組學生在實驗後,是否會因不同組別 而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研究結果分成五個面向分析如下:

1.閱讀理解前後測總分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三組學童的閱讀理解後測之表現均達顯著水準。但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之後,

得F值為2.95,p=.059>.05,則未達顯著水準,表示這三組之間在閱讀理解的表 現上未達顯著差異。

2.閱讀理解前後測「字義理解」得分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三組學童的閱讀理解後測之「字義理解」層次表現均未達顯著水準。且經單 因子共變數分析之後,得F值為1.55,p=.218>.05,亦未達顯著水準,表示這三 組之間在閱讀理解之「字義理解」層次表現上未達顯著差異。

3.閱讀理解前後測「推理理解」得分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分享組與傳統組學童的閱讀理解後測之「推理理解」層次表現皆達顯著水準,

而DRTA組學童則沒有什麼差別。再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之後,得F值為1.29,p

=.281>.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三組之間在閱讀理解之「推理理解」層次表現 上未達顯著差異。

4.閱讀理解前後測「詮釋整合理解」得分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DRTA組及傳統組學童的閱讀理解後測之「詮釋整合理解」層次表現皆達顯著 水準,而分享組學童則沒有什麼差別。而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之後,得F值為1.93,

p=.152>.05,則未達顯著水準,表示這三組之間在閱讀理解之「詮釋整合理解」

層次表現上亦未達顯著差異。

5.閱讀理解前後測「比較評估理解」得分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三組學童的閱讀理解後測之「比較評估理解」層次表現皆達顯著水準數,且經 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之後,得F 值為 4.10,p=.020<.05,亦達顯著水準,接著再 以閱讀理解「比較評估理解」層次的平均數差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DRTA 組 的分數顯著高於分享組及傳統組的分數。

綜上所述,閱讀理解前後測的相依樣本 t 考驗後測達顯著水準,可知分享組、

DRTA 組與傳統組三組學童在經過實驗教學後,其閱讀理解力皆有所進步;但三組 之間閱讀理解的後測比較卻未達顯著水準,表示三種閱讀教學策略的介入對學童 閱讀理解力的提升確實有幫助,但無法確定哪一種策略的功效最好。此一結果與

Connor, Morrison, Fishman, Giuliani, Luck, Underwood (2011)等人所研究的結果不 謀而合:影響學生理解能力的因素,並非僅取決於單一的策略教學,教師的教學 方式、學生的學習環境等,都有可能是影響學生表現的因素之ㄧ。

在單一面向方面,除了在「比較評估理解」層次部分,分享組、DRTA 組與傳 統組三組學童在閱讀理解的表現之間的差異情形達顯著水準外,其他理解層次之 間則均未達顯著差異。另外,實施 DRTA 閱讀理解策略,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力的 提升的確有幫助,尤其是對「比較評估理解」層次的提升成效更是顯著,且進步 的程度比實施分享式閱讀教學或傳統式閱讀教學都還要高。探究其原因,DRTA 閱 讀理解策略乃是一種強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加以思考、進行預測及尋求驗證的學 習活動,藉此活動的實施過程,學生可以透過自己所設定的閱讀目的,達到理解 文章內容的目的,因此我們可說是它一種讀者與作者之間思想的交互作用,再加 上R. Stauffer (1980) 也認為實施 DRTA 閱讀理解策略的最終目的便是在發展學生 批判思考的閱讀技巧;而理解的最高層次-比較評估理解,即是讀者需了解作者 的想法,且具備批判性考量文章中訊息的能力。這正好與 DRTA 閱讀理解策 略的定義及目的相契合。而這也與國外學者Barron (1990) 的研究結果一致:實施

「DRTA 閱讀理解策略」,對三年級學生提升高階思維的閱讀技巧有很大的幫助。

「DRTA 閱讀理解策略」,對三年級學生提升高階思維的閱讀技巧有很大的幫助。